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辖10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是人。而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社会管理者群体,他们的执政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表现更为明显:干部队伍结构优化,素质全面提升,各级干部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市委书记汪洋指出,完成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历史使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10年来,打造与直辖市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一直是市委工作的重点。
2003年,市委部署对全市60余万名干部进行全面培训,为实现重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从2002年市委举办的区县和市级部门负责人“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我们怎么办”研讨班,到2006年全市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破除陈规陋习、加快重庆发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市委对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市委在做好执政能力建设这篇大文章上,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市党员干部。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用红岩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总结提炼重庆人文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涵,举办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三峡移民精神颂》大型展览等,用重庆人文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激发党员干部的热情,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
围绕科学发展观选干部配班子。2002年以来,市委共选拔1540余名干部进区县和市级部门领导班子,其中从市级机关选派170余名干部到区县担任领导职务,从区县交流140名领导干部到市级部门,改善和优化了市管干部结构。到2006年底,市管领导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59.57%,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32%,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32.56个百分点和7.61个百分点;45岁以下市管领导干部占40.93%,比1997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大规模培训,促进干部素质大提升。200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7190多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3万余人,其中中央级培训750人,市级培训25000人,区县级培训504520人。大力开展市外、国(境)外培训,先后组织90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培训和考察学习,与新加坡、美国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培训合作关系,培训市管党政干部1450余名。
选派大批年轻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先后选拔35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选派1160名年轻干部到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国有大中型企业锻炼,选拔近1000名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锻炼。
干部交流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区域之间,区县与市级部门、国有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共交流干部271人。区县4大班子之间的干部交流135人。全市共有83人按照职务任期制的规定进行了交流,有216名干部实现了异地交流任职。
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素质的提升,有力地推进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对市管重要领导干部进行票决。市委二届十一次全委会,对39名市管重要领导干部推荐人选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
扩大选任领导干部工作的民主。在2006年区县换届考察中,全市直接参加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民意调查等环节的干部群众达3.49万余人次。扩大民主力度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直辖10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去年在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夺取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执政能力。
市委书记汪洋指出,完成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历史使命,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10年来,打造与直辖市发展相适应的干部队伍,一直是市委工作的重点。
2003年,市委部署对全市60余万名干部进行全面培训,为实现重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从2002年市委举办的区县和市级部门负责人“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我们怎么办”研讨班,到2006年全市开展的转变干部作风、破除陈规陋习、加快重庆发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市委对干部队伍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市委在做好执政能力建设这篇大文章上,大手笔一个接着一个。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市党员干部。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用红岩精神教育党员干部。总结提炼重庆人文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涵,举办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三峡移民精神颂》大型展览等,用重庆人文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激发党员干部的热情,净化党员干部的灵魂。
围绕科学发展观选干部配班子。2002年以来,市委共选拔1540余名干部进区县和市级部门领导班子,其中从市级机关选派170余名干部到区县担任领导职务,从区县交流140名领导干部到市级部门,改善和优化了市管干部结构。到2006年底,市管领导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59.57%,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32%,分别比1997年提高了32.56个百分点和7.61个百分点;45岁以下市管领导干部占40.93%,比1997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大规模培训,促进干部素质大提升。200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培训班7190多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53万余人,其中中央级培训750人,市级培训25000人,区县级培训504520人。大力开展市外、国(境)外培训,先后组织900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培训和考察学习,与新加坡、美国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培训合作关系,培训市管党政干部1450余名。
选派大批年轻干部上挂、下派锻炼。先后选拔35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选派1160名年轻干部到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及国有大中型企业锻炼,选拔近1000名三峡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挂职锻炼。
干部交流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区域之间,区县与市级部门、国有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共交流干部271人。区县4大班子之间的干部交流135人。全市共有83人按照职务任期制的规定进行了交流,有216名干部实现了异地交流任职。
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素质的提升,有力地推进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对市管重要领导干部进行票决。市委二届十一次全委会,对39名市管重要领导干部推荐人选进行了无记名投票表决。
扩大选任领导干部工作的民主。在2006年区县换届考察中,全市直接参加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和民意调查等环节的干部群众达3.49万余人次。扩大民主力度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直辖10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去年在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夺取了抗旱救灾的伟大胜利,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