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看到高洪波老师的一篇散文,名为《被祝福的淋漓尽致》,说的是他们在云南过泼水节时,被当地热情的人们泼得全身透湿,高老师把这一难忘的经历写成文字,并拟了好几个华美的标题,汪曾祺老师一看,说不如“被祝福的淋漓尽致”好。
鲜活的语言总是如清泉一泓,清心明目。反之,陈词滥调就毫无生机,当下众多文学作品却不乏此现象。究竟是生命本身创造力的丧失而导致语言形式的乏味,还是语言的形式化禁锢了原本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吧。
内容决定形式。洪特堡说得十分明白:“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单纯的,能够不借助于我们一般的感性形式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思维,任何尝试过创作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一个并不成熟的构想,在写的过程中,它可能借助于语言的表达而逐渐清晰起来。高尔基慨叹:“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大的痛苦了。”一个文学大师必然是具有超出常人的语言方面的才能。那么,我们的写作训练从语言的层面入手,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从而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更加行之有效呢?在作文阅卷中,如果一个考生作文的语言清新、流畅、鲜活,洋溢着智慧与才情,总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脱颖而出。
一、用心生活,创造语言
如果写作只是再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应该不是太复杂的事情吧,更何况口头语言既有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智慧,又有灵感的闪光,向生活学语言,就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创作之源。
用心生活创造语言,记录下生活中种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可以启迪人类的生存智慧。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的小说总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人拍案叫绝,被称为欧·亨利笔法。现在发行的《读者》每一期的幽默小品栏目都会选一篇构思巧妙,令人捧腹之后拍案叫绝的微型小说。这些作品固然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成果,但更多的情况是它们只是忠实地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悬念、误会,生活中不可预知而云谲波诡的一面。向生活学习语言,每个人都能成为幽默大师。
用心生活创造语言,要到大自然中去,让草的芬芳沁入你的心灵,让纯净的天空、变幻的云朵、飞翔的鸟儿给你灵感,怀着虔诚的心去感受,把这些感受如实地记录下来,你就有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旅行。
二、吟咏诗歌,积累语言
吟咏诗歌,积累语言,学习诗歌语言的凝练,富有表现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塞外之景:浩浩奔腾的黄河,辽远空旷的大漠,静穆苍凉的落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正如苏轼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实这也正是诗家语言凝练,富有张力的体现。
吟咏诗歌,善于造境。“杏花春雨江南”简简单单三个意象的组合,江南最明艳的春天就定格在每一个人心里,所唤起的美感无法言传,让每一个人纵使身处北国的冰雪天地,也能在杏花春雨里的江南让心化作一只飞翔的燕子。学习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事实证明含蓄往往比直白更有力量。
三、学习经典,锤炼语言
昔魏武呤鞭,其志宏阔如宇,诸葛临表,其情沛然如注,柳如潮,欧如澜,苏子如行云流水。那些锦绣篇章,珠玑文字,收藏着激情,深沉着智慧,应品鉴涵泳,熟读成诵。我们写不出文章,不要急于去写,应多做一些积累。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有积累得丰厚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初一笔者上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课时想,在孩子们的心里,读泰戈尔的诗是不可能有很深的体会的,一如年轻时只喜欢他的美妙的语言,无法享受其中的理趣。可是出乎意料,笔者的现身读诗,却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为此学生还向我推荐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尽管这首诗早读过,但孩子们推荐给我那就意义非同凡响,可见孩子们明了了两首诗的理趣,这就是阅读经典带来的成效。
四、博观约取,鲜活语言
那些能获得大众喜爱的书籍刊物,自有其可取之处,这些书的内容往往追随了时代的步伐,反映着时代的脉博。它们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用的是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语言积累必须要与时代同行。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只需要选择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再现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再现事情的脉络,再现生活中的种种神秘和不可预知,再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认识和感悟,至此,语言就成了思想的羽翼,载着思想自由飞翔。
总之,写作训练必须以语言积累为前提,否则,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诗行,走进经典,走进时尚,用心体察,用心领悟,含英咀华,获得丰厚的积累和底蕴,获得身心的健全和发展,让创造的源泉永不枯竭。?笸(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教体局 江西省永丰县恩江中学)
鲜活的语言总是如清泉一泓,清心明目。反之,陈词滥调就毫无生机,当下众多文学作品却不乏此现象。究竟是生命本身创造力的丧失而导致语言形式的乏味,还是语言的形式化禁锢了原本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吧。
内容决定形式。洪特堡说得十分明白:“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单纯的,能够不借助于我们一般的感性形式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思维,任何尝试过创作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一个并不成熟的构想,在写的过程中,它可能借助于语言的表达而逐渐清晰起来。高尔基慨叹:“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大的痛苦了。”一个文学大师必然是具有超出常人的语言方面的才能。那么,我们的写作训练从语言的层面入手,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从而达到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否更加行之有效呢?在作文阅卷中,如果一个考生作文的语言清新、流畅、鲜活,洋溢着智慧与才情,总能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脱颖而出。
一、用心生活,创造语言
如果写作只是再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应该不是太复杂的事情吧,更何况口头语言既有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智慧,又有灵感的闪光,向生活学语言,就找到了永不枯竭的创作之源。
用心生活创造语言,记录下生活中种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可以启迪人类的生存智慧。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的小说总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人拍案叫绝,被称为欧·亨利笔法。现在发行的《读者》每一期的幽默小品栏目都会选一篇构思巧妙,令人捧腹之后拍案叫绝的微型小说。这些作品固然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成果,但更多的情况是它们只是忠实地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悬念、误会,生活中不可预知而云谲波诡的一面。向生活学习语言,每个人都能成为幽默大师。
用心生活创造语言,要到大自然中去,让草的芬芳沁入你的心灵,让纯净的天空、变幻的云朵、飞翔的鸟儿给你灵感,怀着虔诚的心去感受,把这些感受如实地记录下来,你就有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旅行。
二、吟咏诗歌,积累语言
吟咏诗歌,积累语言,学习诗歌语言的凝练,富有表现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雄浑的塞外之景:浩浩奔腾的黄河,辽远空旷的大漠,静穆苍凉的落日。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正如苏轼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实这也正是诗家语言凝练,富有张力的体现。
吟咏诗歌,善于造境。“杏花春雨江南”简简单单三个意象的组合,江南最明艳的春天就定格在每一个人心里,所唤起的美感无法言传,让每一个人纵使身处北国的冰雪天地,也能在杏花春雨里的江南让心化作一只飞翔的燕子。学习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事实证明含蓄往往比直白更有力量。
三、学习经典,锤炼语言
昔魏武呤鞭,其志宏阔如宇,诸葛临表,其情沛然如注,柳如潮,欧如澜,苏子如行云流水。那些锦绣篇章,珠玑文字,收藏着激情,深沉着智慧,应品鉴涵泳,熟读成诵。我们写不出文章,不要急于去写,应多做一些积累。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有积累得丰厚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初一笔者上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课时想,在孩子们的心里,读泰戈尔的诗是不可能有很深的体会的,一如年轻时只喜欢他的美妙的语言,无法享受其中的理趣。可是出乎意料,笔者的现身读诗,却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为此学生还向我推荐了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尽管这首诗早读过,但孩子们推荐给我那就意义非同凡响,可见孩子们明了了两首诗的理趣,这就是阅读经典带来的成效。
四、博观约取,鲜活语言
那些能获得大众喜爱的书籍刊物,自有其可取之处,这些书的内容往往追随了时代的步伐,反映着时代的脉博。它们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用的是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语言积累必须要与时代同行。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你只需要选择恰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再现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再现事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再现事情的脉络,再现生活中的种种神秘和不可预知,再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认识和感悟,至此,语言就成了思想的羽翼,载着思想自由飞翔。
总之,写作训练必须以语言积累为前提,否则,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诗行,走进经典,走进时尚,用心体察,用心领悟,含英咀华,获得丰厚的积累和底蕴,获得身心的健全和发展,让创造的源泉永不枯竭。?笸(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教体局 江西省永丰县恩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