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操作的认识不够深刻,在集体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讲授的太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少,教师指令操作多,幼儿自主性操作少等问题。另外在幼儿个别操作活动中也存在着幼儿只是单纯地摆弄材料,教师缺乏适当地启发和诱导。致使存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点粗略认识。
操作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是必有的。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生于动作,产生于活动中的操作。幼儿的操作活动是知识本身接受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日活动中积极为幼儿创造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发挥一日活动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创设创新意识的教育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活动室的环境布置,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还需要儿童主动参与和建设。玩具材料应吸引幼儿操作,要给孩子充分利用环境材料的机会,活动室内设立操作活动区。
1、活动操作区内设计了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艺术六大领域,为幼儿准备充分的学具和操作材料。提供材料的低结构性原则与保证幼儿的创新空间。如多项组合玩具就是一种低结构性玩具。这类低结构性的操作材料有以下优点:第一,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空间。如可将棋子平铺、叠高,亦可将棋子拼搭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第二,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想像空间。幼儿可将棋子想像成小花、小草、小动物等;当把棋子叠高后,可将其想像成楼房、树、人、棒棒糖等;用棋子摆成各种造型后,可将其想像成栏杆、消防车等。第三,可应用到各种不同内容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如多项组合玩具可用于认识#和许多、排序、分类、认识平面图形、棋类游戏等等。孩子每天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操作活动中自我创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从而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在感官区,孩子们将贝壳、石头、果核、种子、树叶等进行配对,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
2、创设开放式的自主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自主生活是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家,设有生活区,投放一些瓶瓶罐罐、木片、彩纸、小棍等安全的废旧物品,只需幼儿就会从中找出娃娃的奶瓶、切菜的“刀”、“面条”----户外活动时,用小棍缠上长长的彩带,幼儿就会给它派上许多用处;孩子舀、倒、缝、切、洗、夹等生活技能,孩子可以切苹果、剥花生、挤果汁等体验真正生活的快乐。这样在物质环境方面能够引发幼儿创新探究的兴趣,满足幼儿好奇的天性,多提供幼儿可操作的动态的环境布置,半成品的东西容易引发幼儿动手欲望。
3、活动区的材料还要根据近期的培养目标,一日活动计划的要求和幼儿的操作水平及时更换和增添,例如中班九月份依据身体肌肉群的目标:学习使用筷子,掌握正确握筷的姿势。在活动区内就要为幼儿提供筷子、黄豆、芸豆、蚕豆等,材料投放后,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能力强的,能正确使用筷,自如地夹起较小的黄豆、芸豆、蚕豆等,能力差的幼儿,不能掌握使用筷子正确方法,就体积较大蚕豆也夹不起来。因此,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我增加了一些夹起难度较大的木球、玻璃球等球类小物体,供能力强的幼儿夹;让能力中等的幼儿夹棋子、蚕豆和小塑料等,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就让其夹小纸团,积塑等。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获得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心,都能在自身的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让孩子独立操作,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有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性、激发幼儿创新意识的产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让幼儿独立去探索去操作,孩子才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例如:在让幼儿感知音高的活动中,教师不是让幼儿敲敲“桌子”和“地板”,听听谁发出的声音高,而是让幼儿自己在活动室内寻找音高和音低的物体,仔细听辩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并比较其音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发挥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感知了音的高低,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三、运用多种方法,激起操作兴趣,强化幼儿创新意识
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幼儿期是进行感官训练的重要时期。
1、运用游戏的策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引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比如传统游戏“找回不见的玩具”;娱乐游戏“钓鱼”;体育游戏“滑板车”等,幼儿动作练习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专注力。
2、要给孩子足够的操作时间。在一日活动中,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操作前,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分类的标准,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活动中我只是适时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指导,结果在分类中出现了许多打破成人思维格局的创造性的方法。他们是这样分的:(1)按外形分有四条腿的、两条腿的、无腿的身上有毛的、有皮毛的、有麟;(2)按栖息地分有住森林里的、住水里的、住河里。(3)按吃的食物分的(4)按运动形式分的(5)还有按其他地方分的:嘴尖的、不尖的及耳朵不一样的等等。这样,发挥水平不同,能力强弱不等的幼儿在较长时间内按自己的认识完成了不同的分类任务。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发展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有效的促进幼儿生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操作互动,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操作平台,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把握幼儿操作的动向,及时捕捉兴趣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启发、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我们去挖掘幼儿的创新意识,使操作活动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幼儿动手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身体的发展。
操作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是必有的。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学者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发生于动作,产生于活动中的操作。幼儿的操作活动是知识本身接受的第一阶段。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日活动中积极为幼儿创造操作的条件和机会,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如何发挥一日活动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提供良好的操作平台,创设创新意识的教育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幼儿活动室的环境布置,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还需要儿童主动参与和建设。玩具材料应吸引幼儿操作,要给孩子充分利用环境材料的机会,活动室内设立操作活动区。
1、活动操作区内设计了生活感官、数学、语言、科学、艺术六大领域,为幼儿准备充分的学具和操作材料。提供材料的低结构性原则与保证幼儿的创新空间。如多项组合玩具就是一种低结构性玩具。这类低结构性的操作材料有以下优点:第一,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空间。如可将棋子平铺、叠高,亦可将棋子拼搭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第二,可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想像空间。幼儿可将棋子想像成小花、小草、小动物等;当把棋子叠高后,可将其想像成楼房、树、人、棒棒糖等;用棋子摆成各种造型后,可将其想像成栏杆、消防车等。第三,可应用到各种不同内容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如多项组合玩具可用于认识#和许多、排序、分类、认识平面图形、棋类游戏等等。孩子每天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操作活动中自我创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从而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在感官区,孩子们将贝壳、石头、果核、种子、树叶等进行配对,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
2、创设开放式的自主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自主生活是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家,设有生活区,投放一些瓶瓶罐罐、木片、彩纸、小棍等安全的废旧物品,只需幼儿就会从中找出娃娃的奶瓶、切菜的“刀”、“面条”----户外活动时,用小棍缠上长长的彩带,幼儿就会给它派上许多用处;孩子舀、倒、缝、切、洗、夹等生活技能,孩子可以切苹果、剥花生、挤果汁等体验真正生活的快乐。这样在物质环境方面能够引发幼儿创新探究的兴趣,满足幼儿好奇的天性,多提供幼儿可操作的动态的环境布置,半成品的东西容易引发幼儿动手欲望。
3、活动区的材料还要根据近期的培养目标,一日活动计划的要求和幼儿的操作水平及时更换和增添,例如中班九月份依据身体肌肉群的目标:学习使用筷子,掌握正确握筷的姿势。在活动区内就要为幼儿提供筷子、黄豆、芸豆、蚕豆等,材料投放后,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能力强的,能正确使用筷,自如地夹起较小的黄豆、芸豆、蚕豆等,能力差的幼儿,不能掌握使用筷子正确方法,就体积较大蚕豆也夹不起来。因此,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我增加了一些夹起难度较大的木球、玻璃球等球类小物体,供能力强的幼儿夹;让能力中等的幼儿夹棋子、蚕豆和小塑料等,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就让其夹小纸团,积塑等。这样,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获得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心,都能在自身的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让孩子独立操作,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创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有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性、激发幼儿创新意识的产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让幼儿独立去探索去操作,孩子才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例如:在让幼儿感知音高的活动中,教师不是让幼儿敲敲“桌子”和“地板”,听听谁发出的声音高,而是让幼儿自己在活动室内寻找音高和音低的物体,仔细听辩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并比较其音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在愉悦的气氛中发挥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感知了音的高低,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三、运用多种方法,激起操作兴趣,强化幼儿创新意识
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兴趣是产生和保持注意力的主要条件,幼儿期是进行感官训练的重要时期。
1、运用游戏的策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引发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心情愉快。比如传统游戏“找回不见的玩具”;娱乐游戏“钓鱼”;体育游戏“滑板车”等,幼儿动作练习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专注力。
2、要给孩子足够的操作时间。在一日活动中,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有一次我让孩子对动物(卡片)进行分类,操作前,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分类的标准,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活动中我只是适时对个别幼儿进行了指导,结果在分类中出现了许多打破成人思维格局的创造性的方法。他们是这样分的:(1)按外形分有四条腿的、两条腿的、无腿的身上有毛的、有皮毛的、有麟;(2)按栖息地分有住森林里的、住水里的、住河里。(3)按吃的食物分的(4)按运动形式分的(5)还有按其他地方分的:嘴尖的、不尖的及耳朵不一样的等等。这样,发挥水平不同,能力强弱不等的幼儿在较长时间内按自己的认识完成了不同的分类任务。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发展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有效的促进幼儿生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操作互动,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操作平台,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把握幼儿操作的动向,及时捕捉兴趣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启发、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我们去挖掘幼儿的创新意识,使操作活动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对幼儿动手操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身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