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处处都要从教学需要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会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富有魅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化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结合实践谈一些看法。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增强内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思维用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最终解决为目的。在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用化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小花(用酚酞试液浸过),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NaOH溶液),学生很惊讶地发现,白色小花变红了(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然后我在花上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稀HCl),红色的小花又变白色,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学完这节可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的解决问题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教学效果更好。
二、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十分必要。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的开始很重要我们应设计有富有新鲜感的导语,如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讲故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对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师可投其所好运用这种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充满情趣的情境。例如,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死狗洞”,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如人弯腰去救狗,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故意不做声,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我便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解开这个谜底”,学生听完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这是在教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的性质跟神秘的“死狗洞”有机联系到一起,谜底揭开,新的知识得到消化。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导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机会,教师若能选择好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兴趣就能提高。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设问题,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造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紧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志,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如我在教学《金属与金属矿物》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金属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总结出金属的性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學过程,使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多种金属的用途及优点。比如,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化学问题,然后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内动力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洒到衣服上了,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物质的溶解。这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除去衣服上的污渍的方法。学会悬浊液、溶液等知识。所以,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他们的各方面表现,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感觉“我能行!”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化学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情境要为化学教学服务,创设情境应为学生服务;我们要用化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的创设;让情境的创设为化学知识服务;为学生化学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让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
[3]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增强内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思维用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最终解决为目的。在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用化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小花(用酚酞试液浸过),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NaOH溶液),学生很惊讶地发现,白色小花变红了(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然后我在花上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稀HCl),红色的小花又变白色,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学完这节可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之相关的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的解决问题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教学效果更好。
二、巧设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十分必要。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的开始很重要我们应设计有富有新鲜感的导语,如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讲故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对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师可投其所好运用这种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充满情趣的情境。例如,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死狗洞”,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如人弯腰去救狗,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故意不做声,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我便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解开这个谜底”,学生听完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这是在教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的性质跟神秘的“死狗洞”有机联系到一起,谜底揭开,新的知识得到消化。
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导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机会,教师若能选择好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兴趣就能提高。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设问题,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造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紧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教师可充分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志,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如我在教学《金属与金属矿物》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金属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总结出金属的性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學过程,使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多种金属的用途及优点。比如,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化学问题,然后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内动力
素质教育说到底,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意识的伟大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洒到衣服上了,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物质的溶解。这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除去衣服上的污渍的方法。学会悬浊液、溶液等知识。所以,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注重他们的各方面表现,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起信心,感觉“我能行!”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知识,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化学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情境要为化学教学服务,创设情境应为学生服务;我们要用化学的眼光关注情境的创设;让情境的创设为化学知识服务;为学生化学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让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洪明.试论问题情景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化学教学,2001.
[3]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