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光信号处理是高速光通信网络的一个关键技术。光头识别作为实现全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使用全光比较器可以实现。提出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SOA-MZI)级联结构的全光3 bit比较器,通过数值模拟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速率为10 Gb/s。模拟结果显示输出信号质量良好,峰值功率超过7 mW,消光比为48 dB,脉冲半峰全宽为(FWHM)8.5 ps。输出脉冲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机 构】
: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发光与光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4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光信号处理是高速光通信网络的一个关键技术。光头识别作为实现全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使用全光比较器可以实现。提出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SOA-MZI)级联结构的全光3 bit比较器,通过数值模拟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速率为10 Gb/s。模拟结果显示输出信号质量良好,峰值功率超过7 mW,消光比为48 dB,脉冲半峰全宽为(FWHM)8.5 ps。输出脉冲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其他文献
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MBE),在GaAs(001)衬底上自组织生长了不同结构的InAs量子点样品,并制备了量子点红外探测器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致发光(PL)光谱研究了量子点的表面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渐变InGaAs层的插入有效地释放了InAs量子点所受的应力,抑制了量子点中In组分的偏析,提高了外延层的生长质量,降低了势垒高度,使InAs量子点荧光波长红移。伏安特性曲线和光电流(PC)谱结果表明,生长条件的优化提高了器件的红外响应,具有组分渐变的InGaAs层的探测器响应波长发生明显红移。
在十字型太赫兹带通滤波器的时域有限差分法仿真中,随着铝箔厚度增大,主峰变窄,且高频处出现多个异常透射峰。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备出铝箔厚度为150 μm的太赫兹滤波器,并利用时域太赫兹光谱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异常透射峰源于十字结构狭缝侧壁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波的法布里-珀罗共振耦合,这种耦合效应可用于控制表面等离子体波,制造新型太赫兹器件。
本文论述了多方向干涉层析再现三维温度场的原理,提出了多方向象面全息干涉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测量了三维温度场分布;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更有实用价值的多方向法布里-珀罗干涉法,它具有实时性,能用于真实瞬态流场的测量.
Direct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amples is very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In this paper, nanodiamond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human serum and urine
用横向激励大气压HBr激光器的4.23微米谱线作光泵浦,在高达1大气压的纯CO2气体中获得了10.6微米的激光作用。讨论了用此法泵浦密度非常高的CO2的可能性。
We report a distributed-Bragg-reflectors-based 4 × 40 GHz mode-locked laser diode (MLLD) array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with a multimode interference (MMI) combiner. The laser produces 2.98 ps pulses with a time-bandwidth product of 0.39. The peak wavele
为研究食用靛蓝的降解过程,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建立食用靛蓝的光降解率模型。食用靛蓝吸收光谱中611 nm处的吸光度随光照时间增加而递减,光照8 h后,611 nm处的吸光度接近于0。基于不同浓度食用靛蓝的吸收光谱,通过指数拟合分别建立了食用靛蓝在611 nm处的吸光度-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和500~700 nm范围内吸收峰面积-质量浓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吸收峰面积-质量浓度预测模型的效果更好;将完全降解后的食用靛蓝溶液作为干扰物,与新配制的食用靛蓝溶液混合来验证吸收峰面积-质量浓度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模型
A fiber-optic relative-humidity (RH) sensor composed of multilayer of porous dielectric films is proposed. The transducer deposited on fiber end-face is multilayer coating consisting of nano-porous TiO2 and SiO2 films, which forms a low-fineness Fabry-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