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中段开始,选编的课文体裁更加广泛,其中亦不乏篇幅短小的文章,诸如寓言、小古文、名篇节选等,这类作品字数少、结构简,作品的题旨也相对单一。现如今,广大教师在长文教学时,大多能取舍得当,删繁就简,驾轻就熟。但在短文教学时比较放手、随意,显得较为单薄肤浅,力不从心。如何把这类短文章教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语文的滋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讨和研究的。
一、“依体而教”,彰显效度
短文教学之所以不出彩,有时是因为教师对短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因其短而掉以轻心,教学设计落入俗套,按部就班,课堂程序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实际上,文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抓手,对于短文教学,教师应在掌握阅读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更强的文体意识。首先,要把握文体基本特点,发现其在结构、语言、技法上的独特之处;其次,面对短文,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要紧扣教材,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挖掘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富内蕴;最后,能结合具体的文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依体而教”,以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又能领悟作品的独特魅力。教师要拓宽教学思路,通过方法的创新,彰显教学效度。如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在教学《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开篇就让学生进行两首古诗的对照阅读,交流它们的相同之处: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先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②都有景物描写。教师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③都写到了人。教师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借助注释,粗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王老师又适时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二、深化文本,彰显广度
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有的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课文讲个通透明白,耗时也短。但由于教学波澜不兴,学生兴味索然,收效甚微。篇幅短小的文章,要巧借旁征博引的材料,对所要训练的重点凿深挖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了然于胸。常言道:“浓缩的是精华。”短文虽短,但往往是作者精心锤炼、用心锻造的结果,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潜入字里行间,用心揣摩和体悟,才能让学生品尝语文的滋味,获得语文的滋养。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时,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人物心理,从而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获得学习、生活的启示。在学习《纪昌学射》时,笔者分三步走:一读,质疑:提供连接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把疑问写下来;二读,批注:抓住重点词,咬文嚼句,把自己对纪昌的评价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三读,体悟: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当学生说到“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射箭”时,教师顺势把教学聚焦在纪昌练眼力的句子上,这些句子既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点,也是学习语言表达的重点,即人文精神与语言发展的结合点。先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自己的体会,再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和感受,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最后教师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游泳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歌唱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 ),就要( )。在这样有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教给学生用勾画、标注、迁移等方法抓住学习重点,注重在教与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文本,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从而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感悟得到同步提升。
三、顺势而导,彰显深度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2011年版课标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初步的接触中,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言文语句作出直接的辨识,在不断地诵读尝试中读准文章的声调、节奏,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提示在头脑中迅速地再现与文章相对应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美和音韵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先过好语言阅读关。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师趁热打铁,做了适时的拓展练习,出示了《世说新语》中相关的小故事《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教师让学生用刚刚习得的方法进行巩固学习:先让学生划分停顿,使学生初步掌握小古文的节奏。再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主体性作用,通过对关键词“内集”“儿女”等的释义,体会古今词语的异同之处。然后以品析“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感受人物的智慧,继而借助诗人咏雪的句子,诸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等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参与到当时的讨论中,以相似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学生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佳句,如“撒糖空中差可拟”“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白蝶翩跹舞”……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教师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显了“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四、立足运用,彰显梯度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该通过阅读,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语文引向生活,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因此,无论是长文还是短文,教师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在《人物描写一组》一文中,教材选取了三个不同形象的人物描写经典片段,虽然篇幅有限,但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揣摩、学习作家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教师不妨把其当作读写结合的范例进行教学。基于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是由三个片段组成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采用“说人、读人、品人、写人”四部曲进行如下教学:①回顾阅读过的比较精彩的或自己写过的感到比较满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同学相互交流,或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或交流有关读写经验,或提出有关写人的种种困惑。②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将个人的独立思考、生活经验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表现方法。③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写人的方法有哪些异同,自己有何感悟。④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可以修改之前的写人作文,也可自主创作新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关注学情,又注重整合和提升,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学习有机结合,从而提升了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彰显教学的活力,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依体而教”,彰显效度
短文教学之所以不出彩,有时是因为教师对短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因其短而掉以轻心,教学设计落入俗套,按部就班,课堂程序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实际上,文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抓手,对于短文教学,教师应在掌握阅读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更强的文体意识。首先,要把握文体基本特点,发现其在结构、语言、技法上的独特之处;其次,面对短文,不能拘泥于文字表面,而要紧扣教材,以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挖掘教学资源,使教学更富内蕴;最后,能结合具体的文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依体而教”,以确保学生既能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又能领悟作品的独特魅力。教师要拓宽教学思路,通过方法的创新,彰显教学效度。如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在教学《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开篇就让学生进行两首古诗的对照阅读,交流它们的相同之处: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先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②都有景物描写。教师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③都写到了人。教师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借助注释,粗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王老师又适时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大大拓展了古诗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二、深化文本,彰显广度
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有的教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课文讲个通透明白,耗时也短。但由于教学波澜不兴,学生兴味索然,收效甚微。篇幅短小的文章,要巧借旁征博引的材料,对所要训练的重点凿深挖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了然于胸。常言道:“浓缩的是精华。”短文虽短,但往往是作者精心锤炼、用心锻造的结果,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潜入字里行间,用心揣摩和体悟,才能让学生品尝语文的滋味,获得语文的滋养。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时,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人物心理,从而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获得学习、生活的启示。在学习《纪昌学射》时,笔者分三步走:一读,质疑:提供连接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把疑问写下来;二读,批注:抓住重点词,咬文嚼句,把自己对纪昌的评价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三读,体悟: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当学生说到“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射箭”时,教师顺势把教学聚焦在纪昌练眼力的句子上,这些句子既是把握人物形象的重点,也是学习语言表达的重点,即人文精神与语言发展的结合点。先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自己的体会,再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和感受,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最后教师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游泳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歌唱本领,就要( );要想掌握( ),就要( )。在这样有层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教给学生用勾画、标注、迁移等方法抓住学习重点,注重在教与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化文本,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从而体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精神感悟得到同步提升。
三、顺势而导,彰显深度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安排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2011年版课标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册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搭一个梯子,使学生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一个铺垫。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初步的接触中,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言文语句作出直接的辨识,在不断地诵读尝试中读准文章的声调、节奏,能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提示在头脑中迅速地再现与文章相对应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美和音韵美,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先过好语言阅读关。如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师趁热打铁,做了适时的拓展练习,出示了《世说新语》中相关的小故事《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教师让学生用刚刚习得的方法进行巩固学习:先让学生划分停顿,使学生初步掌握小古文的节奏。再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主体性作用,通过对关键词“内集”“儿女”等的释义,体会古今词语的异同之处。然后以品析“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感受人物的智慧,继而借助诗人咏雪的句子,诸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等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参与到当时的讨论中,以相似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学生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佳句,如“撒糖空中差可拟”“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白蝶翩跹舞”……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教师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显了“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四、立足运用,彰显梯度
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该通过阅读,既要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又要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语文引向生活,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因此,无论是长文还是短文,教师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上。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在《人物描写一组》一文中,教材选取了三个不同形象的人物描写经典片段,虽然篇幅有限,但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揣摩、学习作家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多种方法,教师不妨把其当作读写结合的范例进行教学。基于本篇课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是由三个片段组成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采用“说人、读人、品人、写人”四部曲进行如下教学:①回顾阅读过的比较精彩的或自己写过的感到比较满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同学相互交流,或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或交流有关读写经验,或提出有关写人的种种困惑。②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的句子,进行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将个人的独立思考、生活经验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及表现方法。③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结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写人的方法有哪些异同,自己有何感悟。④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可以修改之前的写人作文,也可自主创作新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关注学情,又注重整合和提升,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学习有机结合,从而提升了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彰显教学的活力,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