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美术教学多元模式构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赋予学生对艺术学习经验的多重体验与创造,着重培养学生审美认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全球境遇与本土关怀的相互关切中获得文化自信。数字技术及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带来交流、传播方式与途径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混合教学模式引发人们对文化感知和身份认同的多维阐释,视觉化表征方式下的图像潮流中,学生面临跨学科的宏阔视觉视野的提升,围绕多元核心的阐释与表达,抑或形式与思维的创新,成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混合教学;美术教学;多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069-03
  【本文著录格式】张东国,吕洋.混合教学模式下美术教学多元模式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69-71.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多元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绘画创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MBXH20YB375);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0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gkjg-202024)。
  一、美术教育的社会功用与混合教学缘起
  (一)美育语境下的美术教育文化身份形塑
  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艺术教育与情感涵养关系甚为密切,情感培养主要来自艺术审美活动的激励、熏陶,而不是抽象的说教。
  美育具有较艺术教育宽泛的含义,艺术教育为其主要途径,艺术对人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在于想象与联想,其作用受之心灵。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艺术素养,它与其他学科教育并驾齐驱,艺术作为感性教育以谋知识和感情的调和,帮助人们形成广阔的社会人生视角和多元文化的概念。有力地拓展了“美术”的文化内涵,使其逐渐摆脱传统文化体系的“边缘者”身份,其独立的文化身份逐渐确立。杭州国立艺术院等新式美术教育学校的建立,奠定了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范式,完成美术由“技艺”到“艺术”的嬗变,同时,美术教育以其丰厚的价值意蕴完成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改造和精神拓展。
  (二)多元文化视阈下的美术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多样的思想、观念、意识、潮流得以迅速传播,多元的艺术文化语境互相交融、碰撞,文化共融、多元共存的多内涵、多理念的文化发展态势呈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则强调了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而筑牢多境域、多维度的文化自信道路。美术教育地发展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其学科边界因其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产生外延,全民化的艺术教育逐渐普及,互联网背景下原有的美术学科边界难以固守。美术教育除自身艺术功能地呈现外,其多元的社会功能逐步外化,围绕视觉效果的大量图像呈现使艺术文化的视阈更加广阔,现代“工匠精神”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外化呈现。
  美术教育对于人们提升自身素养进行艺术审美再教育的重要途径,为美好生活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石。“视觉识读”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大众审美趋向突变,受众人群多元化,固有价值理念与多元文化环境并存的思维是美术教育面临的全新挑战,美术教育在教学、互动中承载了对人们审美理念进行重构的功能和责任。正如艾斯纳所说:“美术教育是社会变革的推手,因为它介入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自然进程,并力图有所规划。而这个规划取决于课程目标、专业理念以及个人文化,即使当正规的美术教学受阻时,它所引起的变革已延伸至课堂和工作室之外。”
  (三)后疫情背景下的混合式美术教学缘起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扩散,全国多地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教育部连发通知,并主导推进“停课不停学”,国内各地先后研究发布针对性实施意见,海量在线课程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资源井喷式开发。依托互联网建立的多形式的教学平台在疫情背景下迅速抢占全国教育阵地,海量图书电子资源开放,钉钉企业平台、腾讯视频会议等网络交流平台广泛用于师生教学拓展沟通与协同,教学模式“被迫”迅速蜕变。在线教育极速进入革新起飞期,成为特殊时期替代传统教学模式、保障教育事业稳步有序开展的唯一途径,有效弥补了疫情对教育工作产生的空窗期影响。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共同教育教学活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迅速转变。
  二、混合教学模式下多元融合的美术教学模式需求
  (一)科技变革下的艺术特征嬗变
  科技地发展进步推动着艺术表现方式的转变,美术创作的资源与手段愈加多元,表现方式创新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媒介和载体更加多样。科技的变革正逐步改变艺术的体验方式,传统的纸上或布上美术观赏体验,声光电、数字影像等技术被充分运用到当代美术创作,手机、微信、抖音等多媒体渠道的艺术传播空间和方式,不断延伸艺术体验和认知的边界。美术创作正以全新地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不断颠覆观众的感受,其传播和体验即时多元,疆域不断扩张,内涵愈加丰富,这种变化对当代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技的进步推动艺术表现方式的转变,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化艺术呈现出更加多元的融合与表达,科技手段成为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全新的视觉表现和作品形态带给观者全新的体验。艺术家创作探索的过程对不同文化的研究借鉴,用理性分析深化感性认知,优化表现手法,深化未知文化领域的探索,多元文化的表达,艺术边界的感知。艺术创作语言、形式、媒介和工具的深刻变化必然对当代的美术教育提出全新挑战和要求。
  (二)视觉主体下的美术教育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爆发式革新预示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革新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即是艺术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逐渐跳脱出二元对立思维的美术教育通过对图像、作品的欣赏、解读、表现,建立知识的关联,关注社会现象和文化关切,有效改善人对知识碎片的联系和组合认知。
  混合教学模式将美术学习视为整体过程,以学习受众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以学习者视觉经验为中心的综合、整体的教育教学过程。美术教育的视觉性不应是简单地看,而是受众对事物形象基于其已有文化认知的解读,其视觉解读应该落脚在文化环境主体和视觉背后关于如何进行艺术表达的思考。随着教育形态的快速变革,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势态迅猛,文化艺术思想潮流更加多元,各艺术形态的交融和碰撞更加激烈,在本土优秀文化被重新审视、回潮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美术教育,多元融合的绘画美学思维应该得到尊重。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美术教育除具有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属性外,同时兼具创造教育的性质,其对受众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任务。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能培养,更是情感、思维教育。视觉主体下美术教育的最直接表现即是人的艺术素養为生活和工作提供艺术化、创意化的视觉装饰。   (三)混合教学模式下的多元融合美术教育创新需求
  艺术对创新的贡献在于它对诸多思维习惯的开发。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稳定的程式化教学套路,由课堂的初步感知进行导入,进而进行内容探究,其后是学生创作和拓展延伸,课堂中教师的功能被强化,教师与学生建立显著的主被动关联,学生主体地位的构建缺失。基于学生的感知和知识获取为主体的教育推进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知识,培养创意思维。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承担重要责任的部分,其自身面多元文化的创新需求和思维构建成为必然,打破成规的教育理念创新改变需要新思路的指引以及实践论证。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师生教与学产生突破性变革,教学模式突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构建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对于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准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的主导能力、观察能力、反思意识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认知亟待提升。
  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带来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变革,艺术教育的核心需求主导着美术教育的改革,美术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追求重心突变,从原有考查学生美术欣赏知识和绘画技能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针对现实情境和需要综合运用美术理论知识、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目标逐渐由知识技能培养轉向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关注。视觉识读、艺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解读这五个能力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核心主体位置逐步确立。融入情感、理解对知识和技能整体综合运用的能力成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美术教育培养的目标。
  三、混合教学背景下美术教学多元路径构建
  (一)基于学习核心的融学科思维构建
  以“复合型、创新型、工匠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为需求,艺术创作、艺术活动地开展需要贯通的宽阔艺术视野,以人文艺术视阈融通为基础,打破专业壁垒,构建融学科的学习思维,进行学生艺术视野的拓荒。学生知识结构与艺术思维有机关联,在其认知体系框架中,乐于接受的知识是最具优势的部分。其知识结构的更新优化普遍基于既有艺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内容贯通,依赖于多元艺术思维系统的构建。
  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通过丰富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与修读,打破学院、学科的界限,通过学科的交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广度。在教学和课程上具有学科融合的显著特点,学生根据课程以跨学科的学习形式进行整体辅助型学习。通过相对独立而又交叉的实践进行创新学习,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多元化的学生群体形成富于活力的学习氛围,不同专业人群一起学习、工作、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摄取不同文化的灵感,表达和交流艺术思想,创造多样化的、富有创意的作品。
  跨学科的融合式美术教育以教为主导,更加注重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强化学生为主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众多信息中辨别和汲取独特的符合自己表达的艺术信息,找到自己的艺术“声音”,开展探究式的学习实验,通过尝试去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与思维表达。在教育初期,以导向型问题出发,强调受众从兴趣出发,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自主意识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寻找内心的艺术声音。
  (二)基于多元意识的创新美术教学思维构建
  创造能力产生突破性思维,在多元文化境遇下,美术教学的核心是探求创新的教育方法、多变的艺术传播载体、多元的教育思维模式,应对美术教育新变化和新需求。科技背景下,影像技术与美术创作的融合范畴不断延伸,当代美术的边界被不断打破与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化教学管理模式冲击着传统美术教学,线上教学的多样形式开展为专业化、智慧化的美术教育学习与管理提供了教学思维转变的源动力。诸多知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被动外因和主动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开发探索美术教学的互联网线上开展形式和方法研究,呈现出诸多的教学风格和形式,为高校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广阔思路,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被彻底颠覆。
  从视觉通感视角出发,站在学生的位置想象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问题;从场景视角出发把学习放在陌生情境中体会学习阻力,培养学生协调美术边界、拓展艺术思维链接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推进艺术认知;探究教学工具与媒介,尝试重新认识美术教学工具的范围、方法和途径,加以综合化的视觉创新表现。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思维和模式,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艺术需求特征、创新思维的差异,实施分级教学,满足学生差异性和变迁性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指定多元的精细化方案,选取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形式,完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多元艺术特征发展,塑造专注、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三)基于主题化的多元美术教学构建
  主题化美术教学,通过调整教与学的位置和模式,围绕美术主题学习核心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强化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从不同主题视角分别设计时序课程、交互课程、实践体验课程、融学科课程等类型的课程教学形式。进行主题化的美术专业知识解读和理解时,关照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多元关系,审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划分与割裂,不断去尝试突破学科界限,为达成多元而广阔的艺术认知与理解创设空间视野,实现生活、经验、认知与艺术的融合。
  多途径的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形式与课堂位置的变革迫使教师进行教学思维模式的自我重构。变革主题化教学需在承认学生美术能力的基础上尊重其能力成长的规律性和特异性,增加美术创作视角,关照经验本体和表达需求,给予其充分的表达与表现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转变美术教学的传统示范—观看—练习的模式,充分设计运用视觉、听觉的多维刺激,发挥网络课堂交互功能,丰富课堂组织与参与的形式。疫情下的教学载体转变是被动的,同时,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独特的教学视角,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验证,主题化的多元美术教学雏形显现。
  (四)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构建
  基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需要,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传统的线下学科式教学被网络教学所取代,其教学方式的转变效果优劣暂不论述,教学方式和途径的颠覆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实践与摸索,以线上网络课堂为教学辅助引导、线下面授为学习者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多途径的教学手段进行融合互补,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教与学的过程有效延伸,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释放,知识维度得到充分拓展。
  依托网络教学渠道,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项目教学的实践,充分适应社会化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据美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参与教学项目,在模拟情境或真实的项目案例工作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教师将项目任务作为主导,依托网络渠道开展知识的理论教育和交流,通过线下项目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以项目为驱动的混合教学模式开展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美术知识资源库,强化把控课堂和教导学生的个人教学素质与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多是教师“单打独斗”,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依托高校现有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组建合理有效地教学团队,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安排线上和线下的知识、任务分配,结合学校教学特色优化课程设计,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观摩,及时根据时情进行教学调整。教育模式的转变是挑战亦是机遇,多元混合的教学模式或将成为未来高校美术教育的常态。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9.
  [2]埃德曼.伯克,费德曼,马菁汝,译.艺术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艾斯纳,朱珺译.艺术与心灵创造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1).
  [4]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东国(1987-),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创作、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吕洋(1993-),女,四川德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绘画创作、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以马为载体和象征的蒙古族马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融入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蒙古族马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蒙古族马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人与马的互动变化,试图指出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减弱或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保护价值。  【关键词】文化变迁;马文化;
新春伊始,北京798艺术区也如复苏般地人流涌动。艺术区内的零艺术中心也推出了今年第一个展览——“力歌2021”。这个展览是旅居马来西亚20多年的中国艺术家丛力歌第一次在祖国展示她的作品。她带来的是“逍遥——水母系列”和 “遇见——都市风景系列”作品。  丛力歌,中国艺术家,于198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自1999年起至今旅居马来西亚,建立“力歌工作室”。2010年于吉隆坡Art Accent 画
期刊
【摘要】《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教学手段多局限于课堂讲授结合观看分析幻灯片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沉闷单调,缺少必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和真实感。因此,想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课堂革命”,进行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大胆实践,以打破讲授式的刻板知识传授方法,
父亲的身體向来很好,他也以此为荣。  但是自从2002年查出肺部的癌症,尤其是动了开胸手术之后,年迈的他元气大伤,显得很虚弱。  我和若华专程从美国赶回来陪伴他。看到他虚弱的样子,无比心痛。  为了让父亲手术后尽快康复,03年元旦后不久,我们就陪他和母亲一同去深圳疗养。因为手术,父亲不宜搭乘飞机,只能乘坐火车。那时没有高铁,火车从北京到深圳坐了两天。  我们的下榻处是深圳市接待办的银湖宾馆。出于对
期刊
【摘要】当代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提升传统博物馆的数字化功能,并创建文物藏品数据库。博物馆网络之间信息的收集、管理、开发和使用,优化和整合内部资源,并与外部系统联动是智慧博物馆前沿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文物藏品数据库整合手段可实现对文化遗产和藏品的客观、完整的系统化存档,实现真实有效的永久保存与展示利用。地区文物藏品数据库整合正在成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博物馆的智能化搭建共享平台
【摘要】随着时代地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程的加快,更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对具体的文化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指导现代社会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积极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将文化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而本文在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以南北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管理工作。为了进一步的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我国当前的公共文化发展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品质以及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公共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群众文化建设;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多民族学校是实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多民族相处、多文化共存是多民族学校的突出特征。如何充分发挥多民族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引导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如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学生团结互助,是摆在多民族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推动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在交流中懂得接纳,在交融中明白包容,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守望相助;多民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其对《四库全书》书目的梳理利于研究者直观便捷地熟悉这一知识体系,还能呈现出当时校勘、考据和辨伪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提要》中对不同文献的归统和措辞浅析这一朝代馆臣们学术思想上的价值取向及艺术批评观念。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学;艺术批评;文献提要;四库  【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