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元智力和教育目标
我们很容易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戏剧性的发现:名列前茅的学生难以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如:研究街头的错别字成因和解决途径、为一位老人写传记等。为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会与社会生活脱节,与解决问题无缘呢?
多元智力理论者认为,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会综合运用到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而我们传统的考试、升学多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密切相关,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
多元智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来加深对我们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人造物品世界以及自我世界的理解。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倡的促进学生理解的目标并没有论及读写能力的获得、基础事实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或学科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些应该被视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本身。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也应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情况的教育的前提条件,是了解这些学生的差异以及学习中他们各自的特殊需要。针对多元智能,我国学者经过潜心研究修订了一系列的测试问卷。通过测试,教师以隐形动态的分层和优势互补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创建学习小组,可以在阅读课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方面获得良好效果。
1、隐形动态的同质分层
所谓隐形,是指哪些学生具有相似的优势智能类型或相似的智力组合,教师心中有数,但相关信息是不公开的,更不会依次给学生贴标签或排队。所谓动态,是指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弹性变化,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转换小组。
2、优势互补的异质合作
在分层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还要考虑不同智能优势的人互相搭配。采用这种异质合作学习的形式,就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让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合理交替运用
我们在安排异质合作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独立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交替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合作”,可以防止单纯同质学习带来的标签效应,或单纯异质合作学习对高水平学生缺少挑战的问题。
三.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模式
新课标改变过去课程管理相对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教师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就为师生开发课程资源、探索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有如下的探索。
1、教材内容的课题化
充分挖掘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研究。如学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可以引出“屠杀与人性”的研究;学了《荷塘月色》,可以带出“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的课题;学了《<论语><孟子>选读》,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简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了《<史记>选读》后,可以比较《史记》与《汉书》为项羽所作传记在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2、课外阅读素材的研究化
叶圣陶提倡“让学生读整部书”,1941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他认为,如果有整本书作教材,那么,在中学阶段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阅读的心理越专一,阅读效果越好。
如开设《红楼梦》导读课,将教师导读、资料推荐、学生自读、精粹赏析、学生质疑研讨、学生展示等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深读、精读文学经典。
但无论是哪种阅读素材、何种阅读课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都尝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多元智能。
郁苗,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我们很容易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戏剧性的发现:名列前茅的学生难以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文问题。如:研究街头的错别字成因和解决途径、为一位老人写传记等。为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会与社会生活脱节,与解决问题无缘呢?
多元智力理论者认为,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会综合运用到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而我们传统的考试、升学多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密切相关,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
多元智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来加深对我们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人造物品世界以及自我世界的理解。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提倡的促进学生理解的目标并没有论及读写能力的获得、基础事实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或学科思维方式的掌握——这些应该被视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手段,而并非目的本身。而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也应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情况的教育的前提条件,是了解这些学生的差异以及学习中他们各自的特殊需要。针对多元智能,我国学者经过潜心研究修订了一系列的测试问卷。通过测试,教师以隐形动态的分层和优势互补的合作相结合为原则创建学习小组,可以在阅读课教学中训练和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方面获得良好效果。
1、隐形动态的同质分层
所谓隐形,是指哪些学生具有相似的优势智能类型或相似的智力组合,教师心中有数,但相关信息是不公开的,更不会依次给学生贴标签或排队。所谓动态,是指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学习内容的弹性变化,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转换小组。
2、优势互补的异质合作
在分层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小组还要考虑不同智能优势的人互相搭配。采用这种异质合作学习的形式,就能尽量做到优势互补,让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同质分层、异质合作的合理交替运用
我们在安排异质合作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独立学习。在教学中合理交替运用“同质分层”、“异质合作”,可以防止单纯同质学习带来的标签效应,或单纯异质合作学习对高水平学生缺少挑战的问题。
三.多元智力和阅读课教学模式
新课标改变过去课程管理相对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教师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就为师生开发课程资源、探索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有如下的探索。
1、教材内容的课题化
充分挖掘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研究。如学了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可以引出“屠杀与人性”的研究;学了《荷塘月色》,可以带出“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的课题;学了《<论语><孟子>选读》,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简论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学了《<史记>选读》后,可以比较《史记》与《汉书》为项羽所作传记在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2、课外阅读素材的研究化
叶圣陶提倡“让学生读整部书”,1941年,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明确提出:“把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他认为,如果有整本书作教材,那么,在中学阶段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和习惯。学生阅读的心理越专一,阅读效果越好。
如开设《红楼梦》导读课,将教师导读、资料推荐、学生自读、精粹赏析、学生质疑研讨、学生展示等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深读、精读文学经典。
但无论是哪种阅读素材、何种阅读课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都尝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多元智能。
郁苗,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