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
实事求是地讲,公开课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对于优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功不可没。所以,观摩高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曾经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所翘首期待和热切向往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公开课离我们渐行渐远,广大教师也逐渐不再相信公开课了。原因有二:其一,正如王老师在《试》文中所说——“那些精致的公开教学,的确有很强的美感、动感和悟感,有着很高的观摩学习的参考价值,但各校各人条件有所不同,不可能都接受同一范本或引领”;其二,公开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的流弊”。如课件或教具过于精美,即使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朝夕可成;教师课前课后铺垫过多,尤其表现为在进行突破难点的教学时,学生都是一呼百应,对答如流,毫无半点差错。甚至于有些学生高水平的回答往往连我们这些听课教师都自愧不如!对此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曾在《有感于“没有缺点”》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下的许多公开课,太过‘正确’了,‘正确’得平淡,‘正确’得使人沉郁,甚至‘正确’得很平庸。课堂上没有智慧交流的浪花,看不见思维撞击的火星,规规矩矩,稳稳当当,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2003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课确实不能说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没有了自主权,只学会了配合演戏,学会了迎合他人,学会了隐藏自己……由此可见,公开课“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有一种想学而不能学的无奈”(《试》语)。不难想象,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鉴于此,王老师在《试》文中提出了为公开课正名与定位的问题。即把公开课正名为“交流课”,定位于“常规课教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确实,目前有一些公开课的场面过于宏大,仪式过于隆重,再加上上课者和听课者之间交流、互动极少,简直让人望课兴叹。
说实话,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多的是呼唤常规课、常态课。因为只有这些不加修饰、没有涂油脂抹彩粉的课,才贴近学校基层工作的实际,才使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得益。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值得同行品味、学习的课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但这些在我们所观摩的课上被淡化、冷落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在《试》文第三部分中说得很清楚,笔者无须赘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谁不希望在课堂上能做到侃侃而谈,真知灼见如大河之水滔滔不绝?全国小语名师薛瑞萍就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当教师成为丰盈清澈的大河时,他的学生便做了那些有福的草树。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课堂上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机智,就会随处可见。一句话,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学中就能够熟练地解决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更高、更远的学习佳境,而不需要课前大量的灌输和反复的演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教学、管理任务繁重、琐碎(很多学校就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能达到上述境界的可谓少之又少。为此,王老师在《试》文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看的书太少了,我们思考得太少了,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但耗费在琐碎事务上的时间又太多了!”但,这能怪我们的教师吗?怎么办?笔者认为,光靠教师的自身努力还不够,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联起手来共同为教师减负,减去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以便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看一点书,多深入思考,从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服务!
有感于此,发之笔端,愿与诸位一线同行共勉。
实事求是地讲,公开课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对于优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功不可没。所以,观摩高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曾经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所翘首期待和热切向往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公开课离我们渐行渐远,广大教师也逐渐不再相信公开课了。原因有二:其一,正如王老师在《试》文中所说——“那些精致的公开教学,的确有很强的美感、动感和悟感,有着很高的观摩学习的参考价值,但各校各人条件有所不同,不可能都接受同一范本或引领”;其二,公开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的流弊”。如课件或教具过于精美,即使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朝夕可成;教师课前课后铺垫过多,尤其表现为在进行突破难点的教学时,学生都是一呼百应,对答如流,毫无半点差错。甚至于有些学生高水平的回答往往连我们这些听课教师都自愧不如!对此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曾在《有感于“没有缺点”》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下的许多公开课,太过‘正确’了,‘正确’得平淡,‘正确’得使人沉郁,甚至‘正确’得很平庸。课堂上没有智慧交流的浪花,看不见思维撞击的火星,规规矩矩,稳稳当当,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2003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课确实不能说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没有了自主权,只学会了配合演戏,学会了迎合他人,学会了隐藏自己……由此可见,公开课“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有一种想学而不能学的无奈”(《试》语)。不难想象,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鉴于此,王老师在《试》文中提出了为公开课正名与定位的问题。即把公开课正名为“交流课”,定位于“常规课教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确实,目前有一些公开课的场面过于宏大,仪式过于隆重,再加上上课者和听课者之间交流、互动极少,简直让人望课兴叹。
说实话,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多的是呼唤常规课、常态课。因为只有这些不加修饰、没有涂油脂抹彩粉的课,才贴近学校基层工作的实际,才使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得益。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值得同行品味、学习的课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但这些在我们所观摩的课上被淡化、冷落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在《试》文第三部分中说得很清楚,笔者无须赘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谁不希望在课堂上能做到侃侃而谈,真知灼见如大河之水滔滔不绝?全国小语名师薛瑞萍就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当教师成为丰盈清澈的大河时,他的学生便做了那些有福的草树。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课堂上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机智,就会随处可见。一句话,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学中就能够熟练地解决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更高、更远的学习佳境,而不需要课前大量的灌输和反复的演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教学、管理任务繁重、琐碎(很多学校就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能达到上述境界的可谓少之又少。为此,王老师在《试》文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看的书太少了,我们思考得太少了,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但耗费在琐碎事务上的时间又太多了!”但,这能怪我们的教师吗?怎么办?笔者认为,光靠教师的自身努力还不够,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联起手来共同为教师减负,减去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以便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看一点书,多深入思考,从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服务!
有感于此,发之笔端,愿与诸位一线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