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
  实事求是地讲,公开课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对于优秀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功不可没。所以,观摩高级别或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曾经是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所翘首期待和热切向往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公开课离我们渐行渐远,广大教师也逐渐不再相信公开课了。原因有二:其一,正如王老师在《试》文中所说——“那些精致的公开教学,的确有很强的美感、动感和悟感,有着很高的观摩学习的参考价值,但各校各人条件有所不同,不可能都接受同一范本或引领”;其二,公开课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的流弊”。如课件或教具过于精美,即使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朝夕可成;教师课前课后铺垫过多,尤其表现为在进行突破难点的教学时,学生都是一呼百应,对答如流,毫无半点差错。甚至于有些学生高水平的回答往往连我们这些听课教师都自愧不如!对此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曾在《有感于“没有缺点”》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时下的许多公开课,太过‘正确’了,‘正确’得平淡,‘正确’得使人沉郁,甚至‘正确’得很平庸。课堂上没有智慧交流的浪花,看不见思维撞击的火星,规规矩矩,稳稳当当,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2003年11期《小学语文教学》)。这样的课确实不能说是好课,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完全没有了自主权,只学会了配合演戏,学会了迎合他人,学会了隐藏自己……由此可见,公开课“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有一种想学而不能学的无奈”(《试》语)。不难想象,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鉴于此,王老师在《试》文中提出了为公开课正名与定位的问题。即把公开课正名为“交流课”,定位于“常规课教学”。对此,笔者深表赞同。确实,目前有一些公开课的场面过于宏大,仪式过于隆重,再加上上课者和听课者之间交流、互动极少,简直让人望课兴叹。
  说实话,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多的是呼唤常规课、常态课。因为只有这些不加修饰、没有涂油脂抹彩粉的课,才贴近学校基层工作的实际,才使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得益。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值得同行品味、学习的课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但这些在我们所观摩的课上被淡化、冷落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在《试》文第三部分中说得很清楚,笔者无须赘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谁不希望在课堂上能做到侃侃而谈,真知灼见如大河之水滔滔不绝?全国小语名师薛瑞萍就认为: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当教师成为丰盈清澈的大河时,他的学生便做了那些有福的草树。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课堂上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机智,就会随处可见。一句话,教师一旦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教学中就能够熟练地解决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更高、更远的学习佳境,而不需要课前大量的灌输和反复的演练。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教学、管理任务繁重、琐碎(很多学校就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能达到上述境界的可谓少之又少。为此,王老师在《试》文最后发出感慨:“我们看的书太少了,我们思考得太少了,我们的时间太少了,但耗费在琐碎事务上的时间又太多了!”但,这能怪我们的教师吗?怎么办?笔者认为,光靠教师的自身努力还不够,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联起手来共同为教师减负,减去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负担,以便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看一点书,多深入思考,从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服务!
  有感于此,发之笔端,愿与诸位一线同行共勉。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由此可见,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体会。    一、借势媒体,激发想象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真的“新”起来了:“生成”成了时尚,“感悟”成了主流,“对话”成了新宠。各种教学风格和流派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各种各样可参考的蓝本,我们却不知该怎样“拿来”或“扬弃”。坠入云里雾里无所适从的老师们慨叹:语文教学,我们的钥匙丢了。对此,行家们纷纷呼唤本色语文回归,让课堂返璞归真。回首如今的课堂,确实存在着诸多厚此薄彼甚至本末倒置的现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强化诵读、注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材是阅读的范本,师生的一切阅读对话都需要在品文析句中进行。而学生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阅读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感悟、内化吸收,总结出一些
近日聆听了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姜树华特级教师执教的《伊索寓言》一课,心潮澎湃,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的新思考。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师生在评价中幸福成长  《伊索寓言》的故事浅显易懂,在我看来,学生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弄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就行了,而听了姜老师的教学,我才意识到这才是生命的课堂。姜老师以“骗”为主线,以一问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想想从哪些词句中能读出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于教学写人的文章,对话的前提是深入品味文本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引起共鸣。我们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但人文性不能游离于课文语言去空谈。本课设计,以“走进人物内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文本语言的内涵,从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又不得不杀
现行教材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因为相隔时间长,学生练笔次数少,所以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相脱节,造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的情况,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们提倡随文抒写。所谓随文抒写,就是在课文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一处或几处着笔点,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和联想,或想象结果、续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的一种练笔形式。这种练笔好
【案例】  《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写船长的儿子跳进了大海,水手们跳进了大海救起来了孩子: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40秒钟本是很短暂的瞬间,不到一分钟,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盲点。  我做了如下铺垫:  扑通一声,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的选读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随着年段升高,略读的量也逐步增大。如三年段,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谈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    面对越来越多的略读文,不少老师却步入了这样的误区:要么认为略读文也很美,把略读文当作精读文精讲细练,常需2、3课时,于是便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资源,它蕴含着社会文化,凝聚着许多专家、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因此,只有立足文本,用好文本,才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又不失语文味。多年来,我在备课时通常以“三读”的方式来解读文本。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备课时解读文本的一些心路历程。  一读——圈圈点点,啄字词  潘新和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拼音字母抽象单调,难认难记,课堂上无休止地认读、识记,会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为落实这一要求,新课程实验教材编排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图和语境儿歌,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如何巧妙地通过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缔造充满魅力的汉语拼音课堂呢?现就我这学期在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