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而教学反思正是改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入手,不仅要找出问题,更应该寻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方法
0引言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了一些反思,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已的一些解决方法和见解。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以及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以及揭露。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1.2学习语文的态度有待端正
学生的学习状态容易被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而目前所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中学语文学习的侧重点不再是对基础常识的把握,而偏重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目前的语文教学状态提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期待值较大。
2教学的反思
2.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2.2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2.2.1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多媒体
将学习内容图像化,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以及视频为一身,展示了丰富的信息以及教学艺术,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借助于多媒体情境,将课文内容展现在眼前,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得愉快。拓宽了教学渠道,从多方面整合学习内容,增大了学习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
2.2.2抓住关键环节,用新理念改革课程教学
教师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应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就应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对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參与选择;而对于教辅资料,除了教师自己选择外,同样可以让学生参与收集,拿到课堂中作为授课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向学生征求意见,以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3预习提示教学
3.1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提示要注重学习的结果和内容,更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应贯穿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的预习题,如阅读的方法、朗读的技巧等等。重视方法的指导,从本质上讲,就是注重预习的过程品质。重视预习的方法和过程,也有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
3.2注重情意的熏陶,人格的发展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是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因此,预习提示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利用预习提示的优势,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3注重难易梯度,由浅入深
预习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在难度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并且,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预习题的设置,能使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都能思有所得。这有利于保护后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预习提示”在教材设计中不应丢弃,而是要进一步强化,并且提升设计的质量。当然,教材质量的好坏需要实践来检验,教材设计的科学与否也需要实践来检验。
“预习提示”的缺失,结果到底是好是坏,也不是一时的评论能定论的,同样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对于预习提示教材设计的虚化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认真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才能富有成效,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我们的语文学科才能健康而富有活力。
4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书生.怎样做一名好教师[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07
[2]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
[3]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0,1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方法
0引言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了一些反思,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已的一些解决方法和见解。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1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缺失
在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以及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以及揭露。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1.2学习语文的态度有待端正
学生的学习状态容易被教材以及课程的内容所左右,而目前所用的传统教材已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中学语文学习的侧重点不再是对基础常识的把握,而偏重于对实际交往技能以及文学欣赏阅读的学习,目前的语文教学状态提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期待值较大。
2教学的反思
2.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2.2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2.2.1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多媒体
将学习内容图像化,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以及视频为一身,展示了丰富的信息以及教学艺术,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借助于多媒体情境,将课文内容展现在眼前,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得愉快。拓宽了教学渠道,从多方面整合学习内容,增大了学习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
2.2.2抓住关键环节,用新理念改革课程教学
教师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应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就应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对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參与选择;而对于教辅资料,除了教师自己选择外,同样可以让学生参与收集,拿到课堂中作为授课内容。另外,教师还应向学生征求意见,以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3预习提示教学
3.1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提示要注重学习的结果和内容,更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应贯穿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的预习题,如阅读的方法、朗读的技巧等等。重视方法的指导,从本质上讲,就是注重预习的过程品质。重视预习的方法和过程,也有利于提高预习的质量。
3.2注重情意的熏陶,人格的发展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是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因此,预习提示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利用预习提示的优势,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3注重难易梯度,由浅入深
预习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在难度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符合学习的一般规律。并且,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预习题的设置,能使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都能思有所得。这有利于保护后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预习提示”在教材设计中不应丢弃,而是要进一步强化,并且提升设计的质量。当然,教材质量的好坏需要实践来检验,教材设计的科学与否也需要实践来检验。
“预习提示”的缺失,结果到底是好是坏,也不是一时的评论能定论的,同样也需要实践的检验。对于预习提示教材设计的虚化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认真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才能富有成效,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深入,我们的语文学科才能健康而富有活力。
4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书生.怎样做一名好教师[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07
[2]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
[3]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