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式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ngzx6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欣赏文章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快乐。课文中处处皆有美。如《醉翁亭记》中的“林壑尤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中“山如眉黛”般的美,《春》中的色彩、图画之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为考试分数而学,老师也是为考试而教,我们都忽视了语文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精神上的愉悦,审美上的快乐。同学们对语文认识不够,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其中的美。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会欣赏课文里的美,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去欣赏到文章里的美呢?
  一、找准原因,转变观念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多年了,许多老师都转变了教学观念,也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搞了什么合作、探究、民主式教学,好像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然而学生对语文课始终不太感兴趣,为什么呢?原因虽然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我们没有认真去调查、分析学生为何对课文兴趣不浓,不能去欣赏它们的美。我们可以通过样卷调查或与学生交流沟通、谈心等形式去分析找准其中真正的病因,根据病因再对症下药。有时为了考试,什么赏析课文的美,这些都好像被抛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没有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还有一味搞死记硬背的,一味搞题海战术,甚至还有的在搞传统中那种程式化的解词、划段、归纳中心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有兴趣吗?能不枯燥无味吗?
  二、要教会学生欣赏美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寻觅文章里的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渗透美的教育,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语文是很美的,她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美,而语文课就应该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去发现她的美、欣赏她的美、享受她的美。可是一到上课,请同学们自由欣赏时,老师就会说:“同学们自由欣赏课文里的美,并且说说你的理由”,语文基础稍好的学生还可以说上几句,但更多的学生却一头雾水,就算说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无法真正去感知课文的美感。那么欣赏课文的美究竟有哪些方法呢?
  (一)情感之美
  情感更多是就文章内容和思想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思考去发现课文里的情感之美。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的缺撼美,《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以死明志的节操之美,《苏武牧羊》中苏武的那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形象之美。陶渊明笔下通过田园山水之美,来抒写内心的闲适淡泊、悠然自得、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柳永笔下对友人的不舍、思念,内心的孤寂伤感之美;艾青笔下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和热爱的思想之美等等。我们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内心上的共鸣。
  (二)语言之美
  语言更多是从文章的形式而言,要引导学生从诵读、品读去发现课文里的美。语言的美有很多种,如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质朴与华丽之美、情趣之美等。
  (三)艺术手法之美
  艺术手法主要是说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主要有对比之美、衬托之美、想象之美、细节之美、悬念之美、虚实之美、动静之美、抑扬之美、象征之美、侧写之美、抒情之美等等。
  (四)其它的美
  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哲理之美、意境之美、情景画面之美、个性之美、文题文意之美、基调之美等等。
  三、通过教学实践,在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
  我在上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时,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再通过朗读,然后自由地去品味课文里的美。我先举了一例:“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探”字用得很传神,有修辞之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鸟的胆怯、好奇、可爱;同时还有动态之美,形象地写出了小家伙的动作。
  这之后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如:“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有修辞之美、动态之美。“蹦来蹦去”“喝”“瞧”……这些动词让我想起小时候我那个调皮捣蛋的弟弟。那时还在小学,我每天都要在家照顾我的小弟。他一下子在床上跳来跳去,一下子要喝水,一下子又哭,一下子又来打我,这只鸟就像我的弟弟一样,是个淘气包,是个捣蛋鬼。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个句子很美,有意境之美、有情景之美。文章中的我和小鸟就像一对父子那样亲,就像一位父亲在抚摸儿子的头发一样。
  “这个小家伙竟趴在我肩头睡着了”,这个句子很美,有意境美,有情景之美,也有想象之美,小鸟趴在“我”肩头睡觉的情景,就和那次我在车上趴在我父亲肩膀上睡着的情景一样。“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哲理之美。因为它写出作者的心理话,希望人类与动物、人类自己要互相信赖。
  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意外,将课文的美品味得这么深刻,没想到同学们的想像这么丰富,兴趣这么浓,参与的热情这么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多运用这些方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课文里的美,这样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语文成绩,也真正享受了语文中的美和快乐。
  总之,“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一生受用。”教会学生欣赏美的方法是开启欣赏课文里美的一把好钥匙。
其他文献
【背景分析】  《生今世的证据》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现代散文。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这首先在于它的选材与众不同,描写的是来自远离城市的一个边远乡村,不仅如此,他所写的乡村故事又大多是他青少年时的往事,没有远离故乡生活经历的高一学生较难体验这种情感。另外,本文是一篇感情深藏不露,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作者致力于深刻的思索,文章整体语言比较抽象,这都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将“评点法”以“对话栏”的形式呈现于教材,将“评点法”引入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同时,也将语文课文文本中“许多用语言不能直接写出来的”东西或直观、或暗示、或发人深省地呈现了出来,给学生开启了一道发掘、填补、联想、参与和创新的大门。  评点的要义是对话。“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的“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写作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不爱写”,在实际写作中表现出“不会写”,作品最终呈现的是“写不好”。如何改变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怕写”“不会写”“写不好”状况,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试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写”  古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笔者发现在众多《边城》课例中,突出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内容上没有充分把握其艺术价值,如过多纠结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没有体会到《边城》的抒情式叙事风格,作者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模糊人物复杂性等;再如欣赏仅停留在感受美,而没有感受到美丽背后的忧愁。二是对主题理解有些封闭,没有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及文学史的发展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探究和把握。本文旨在这两方面有所开拓。  一、抒情的叙事  传统小说重
摘 要:文章从我国对全球胜任力人才需求的背景入手,梳理分析了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提出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中应包含背景知识、外语基础、跨文化交际技能、全球视角、尊重多元文化、有效行动六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以此为框架,讨论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据此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实践。我国高校需进一步凝练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中外合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然而,回归到现实中的语文教学,“以教代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怕学生不会走路,或者嫌学生太笨,速度太慢,教师干脆背起学生就走,很快就走完全程,酣畅淋漓,无比痛快。散文原本是充满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但是在教师“好教”之风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从景与情外在结
一、典题导入:  典题1:请举两例分析本词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试题解析:这首宋词的标题已经明确的介绍了这是一首送别诗。“白苎新袍入嫩凉”一句主要是介绍廓之的穿着及考试时节,这一句很明显是实写。“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则是在想象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针对这条新闻,我希望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新闻素材的探究中巩固语文学科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挖掘新闻的文化价值;在研读思考的过程中,训练科学的思维能力,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基于此,我设计了三个版块的语用题教学内容:  版块一、文化探究题:名字里的乾坤  屠呦呦出生,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诗经·小雅·鹿鸣》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思维、沟通师生感情,增进民主合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有效的提问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的思维,利用提问反馈,捕捉学生学习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