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语文教材本身确实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点滴渗透,才能把思品教育落到实处。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平常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写出来求同仁指导。
  
  一、朗读、吟诵中诱发,动情励志
  
  语文思想教育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吟诵,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如一些诗歌散文,语言文字本身优美简炼,极富情感,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唤起学生的共振共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作品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由情化理,文中写喜时则万物俱明,写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文章大量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这些句子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文中第四段的“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象品龙井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与作者同步的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解之后,再抓住作品中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我们应怎样去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并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激发他们走出自我,胸怀天下,树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这样,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如朱自清的《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二、辨词析句中灌输,正确导向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特别是有些词语,其自身并不见明显的思想性,可是当它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会顿然生色,意味无穷。教学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深入辨析,来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然后正确导向,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我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就先引导学生这样辨词析句:上阕先描写北方展现在眼前的雪景,“冰封”、“雪飘”写实,“千里”、“万里”又超出了视野,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展现出北方的具体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皆反映了北国的风貌,这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吗?“欲”字把山人格化了,使人产生一种祖国壮美的自豪感。当时中国革命正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抗日的烽火四起,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强烈的性格、自豪的感情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吗?结局双关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前十句写景之后,连用三个句子虚写,“红装素裹”把江山喻为少女,写出了她的勃勃生机,美丽动人。“分外妖娆”结束上阕,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心情。诵读时,可读出诗人极目大好河山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总之,全诗字字洋溢着热爱河山的豪情,催人奋发上进,句句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精神,给人力量,鼓舞斗志,通过辨词析句,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对学生的灵魂和人格进行了新的造就。
  
  三、读写训练中比较,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写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读写训练过程中。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借分析和评价作品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道”。比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后面有一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我就因材施教,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体会。如平常乱扔垃圾了吗?善待自然了吗?自然界又是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明辨了是非、善恶与美丑,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有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做到善备、深备、精备教材和学生,着眼于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和目标性等多元化特点,有机、有度、适时地寓德育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陈玉萍,李天平,教师,现居湖北钟祥。
其他文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播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得把握哪些原则呢?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允许我引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说明。    一.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个很有个性的王朝。她有着空前绝后繁荣的经济,却在边功上难有建树。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朝政危机此起彼伏。现实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情绪和创作灵感,他们内心的忧愁无奈,以及很多复杂的情感都需要一种方式,任其尽情宣泄,而一代宋词,就在宋朝这样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中产生并繁荣发展起来了。而正因为有了宋王朝这样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愁”就成
华夏民族古老的诗词文化,历数千年的传承与演进,在唐宋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后有元曲相继,后逐渐衰微。转而为明清之小说噪逐于世。然而,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  古诗之美,体现出一种自然之意境,绘制出一幅流
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大石山区任语文教师,发现农村学生作文模仿性强、内容空泛、语言贫乏、缺乏深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方言的局限性。以我们广西大化县为例,壮话、瑶语、苗话夹杂的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这些方言的表述习惯、语序逻辑与普通话相差甚远,造成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文厚积方能薄发,短时间的努力,难以立竿见影。有些学生认为花时间去阅读写作,不如做理
语文课堂,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的动态教学过程。“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不仅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依据教案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是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及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的过程。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将出现新情景、新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考试正由课内走向课外。题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放弃客观题,继续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常见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主观试题正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占分比例不断上升。这样的命题趋向,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向课外迁移。学生如何应对中考文言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几点粗浅认识。  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依
古人稱柳树为杨柳,在《诗经·小雅·采薇》中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后来又有这样的传说:隋炀帝在凿通大运河后,命百姓在运河两岸植柳护堤,并降旨柳树姓“杨”,故后人称柳树为“杨柳”。杨柳以其明媚婆娑的风姿,青翠欲流的枝条,轻盈飘逸的花絮,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缠绵悱恻的柔肠衷情,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所以常常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涵义,大致有以下五种:    
清明过后谷雨  立夏过后小满  栖在枝头的花朵  内心敞亮  它们不舍昼夜孕育的圆润与善良  将活在甜到舌根的梨膏中  润肺止咳  疗医经年的咽痛与心伤  卞庄村  太阳火辣  渔沟镇最边缘的卞庄村  有生机勃勃的沉静  日子重复着日子  一年四季  转眼就是夏天  风吹过来又吹过去  夜里辗转难眠者  想着前村后的稼禾  天上闪闪的星光  在梦中低语  春风长啊  废墟立起扶贫工厂  那个负重行
船夫与小船    船夫蹲在岸边抽烟  烟火同夜空的星星  一起闪烁  船夫眯着眼睛  望着他的小船  像猎人 望着自己  心爱的猎犬    船夫望着小船  在水流中起伏不安  他懂得那是小船  渴望着,回到激流  扬起自己的风帆    船夫灭了烟火  踏着月光起到水边  摸一摸船头  解缆      老树    一棵老树挺立  风雪迷茫之处  就像树下的  一头老牛  慢慢地咀嚼  沧桑  岁月 
“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发觉很多学生读小说,包括读一些经典小说,大都是走马观花,往往一知半解,或者囫囵吞枣。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真正地读懂小说、鉴赏小说、评价小说。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更有效地阅读其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