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次在于好胜的程度是否恰当。渴望优越,非要处处高人一头,就会使人走火入魔,妄自尊大,以至误入歧途。而因某些原因造成的自卑、脆弱、彷徨,却可能反过来刺激人加倍努力去改变现状,获得补偿,追求完美。
强烈好胜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嫉妒、嫉恨情绪。他们希望竞争对手遭受厄运,他们给人制造麻烦,甚至伤害别人,他们会揭短,羞辱、谩骂别人,因为只要达到超越别人的目的,自己优秀或别人落后,结果都是一样的。当别人超过自己时,他们会感觉痛苦甚至出现头痛、胃痛等生理症状。他们从不赞扬别人,也不喜欢和伙伴一起玩,因为他们总想指挥别人而自己不愿意服从游戏规则。他们在群体中常常感到不安全。换句话说,因为目标太高,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克服困难,无法对自己充满信心。
总之,让孩子过分好胜也不利于孩子独立、和谐的人格品质的形成。
为此,我们必须在“循规蹈矩”与“积极主动”之间寻找融合地带。
一、平时注意随时明确“公示”规矩,并且在公示时讲清楚确定规矩的道理。也可以让孩子讨论规矩的合理性,以达到让孩子明理、讲理的目的。
二、一旦确定了规矩,就要坚持按规矩办。尽量避免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三、要让孩子明确哪些地方是“雷池”以自觉不去逾越,把问题尽可能遏止在萌发之前。当然,“雷池”应该越少越好。要让孩子明确“雷池”与“规矩”的区别,从而真正理解“自由”的界限。每个年龄段的“雷池”不尽相同,可以按年龄段逐步告知。
四、父母要明确规矩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要鼓励孩子在遵守规矩的范围内自主自理自律自强。孩子违反了规矩,以引导孩子自我教育为主,自愿受罚。
不要对孩子的每一件事发指示,不要企图孩子不犯一点儿错误,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给孩子的自我管理留有余地。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