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艺术作品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艺术”是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的形态,它作为是一种人类历史上可传承性的艺术现象,不仅是指民间艺术中可以传承的部分,同时也是指艺术中作为独特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因此,民俗艺术作品也就是契合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借助于一定的艺术创作的技巧和载体,来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民俗艺术作品是一种民间习俗的象征性的具体符号,经过时间的推移,有着相同或不同的风格面貌。
  关键词:民俗艺术;作品;语言
  “民俗艺术作品”的产生
  “民俗艺术”通常是具有传承性的民间艺术,它的产生与民族的岁时节令、人文习俗、世人对鬼怪神力的未知信仰,对丰收、生存、消遣娱乐以及不同地域的特色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民俗艺术”的主要特征便是“传承性”、“传统性”、“风俗性”以及“群体性”,这使得民俗艺术具有深厚渊源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社会为基础。
  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基于对民族文化和风俗的理解上,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民俗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是其社会“集体性”的特征。
  由于民俗艺术作品深深的根植于民众生活之中,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的是其主要特征。
  民俗艺术作品所涉及的是一个广泛的范围,它所代表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气质的体现,民俗艺术作品之所以拥有鲜明发风格,不仅仅在其表现其内容的独特性,更多的是其作品形式的“本土性”和“亲民性”,关于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是建立在对民族文化深度理解上,与对民族文化不同的礼节的认知,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啊,对文化、内容、情节的准确性再现,进而使之达到观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同一般概念上的艺术作品不同的是,民俗艺术作品不是某个人个人的独创,它所标榜的也不是个性风格,而是提倡社会整体风俗和集体创作。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排除个人在作品上的改进与创新,但是其作品却也是基于所传承下来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因此,民俗艺术作品始终应该顺应社会风俗的整体氛围,即“社会性”强于“个性”。民俗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质区别于具有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它不具备有艺术作品的精致清雅,它所具有的是民间生活气息的特征,具有雅俗共享的特性。
  “民俗艺术作品”的分类
  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民俗艺术作品大致分为了两个部分,一种是作为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的民俗艺术作品,但由于时间的流逝、风土人情的变迁,在现今社会已经不再实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尽管它在现在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入了文物的行列上,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这一类的作品也依然是属于“民俗艺术作品”的范畴内。
  就如温州地区的民俗艺术文物—“戏文”提盒,这在温州地区又被称之为“挈连”,它在古时候的温州地区是婚嫁习俗上不可缺少的存在,是重要从出嫁用品之一,其造型多为圆形,其寓意着婚姻“家庭婚姻的幸福美满”。这一类的民俗艺术作品虽然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并不多见,但是它的性质还是依然没有改变的。
  另一种民俗艺术作品则是在当下依然流行的,在现今人们的生活中也仍然存活,在岁时节令以及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在旧时,人们对于生存、鬼怪神力存在着莫名的信仰,所以,在民间有着很多生活习俗与其相关,在少数民族的祭祀行为中便可以体现这一点,出于對神明赐予生存食物的感恩、远离灾难病痛;祈求神明对自身或者区域人民的庇护。在不同的时令节气上,所产生的也是不尽相同的。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有着张贴年画、春联的习俗,年画的张贴在古时候就有记载,最早便是在河南南阳出土的石刻年画《神荼郁垒》像,当时的人物造型是趋向与简单的人物线条形象,神像的动作表情僵硬而富有力量感,人物的色彩也是简单的黑白色调。著名的河南朱仙镇木刻年画也是由宋代开始享有盛名,朱仙镇的木板年画《神荼郁垒》又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人物的线条更加粗犷,强调化的粗线条与细节性的细线条相互交杂,这样的人物形象使得画面构图左右对称,人物的形象也因此更加饱满,不仅人物形象的有着明显的变化,在色彩上也有着独特的变化,色彩的丰富性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有的特点,以艳丽的色彩形成的强烈的对比,是作品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民俗艺术作品”的共性
  中国民俗艺术作品处于大华夏文明的阴翳之下,有着各自的面貌和特色,但从整体上
  比较分析,会发现隐藏在形态各异的民俗艺术作品中的共性。
  民俗艺术作品的材料体现出极强本土性,以民俗造物艺术作品来说,各个地区的民俗建筑雕饰、民俗工艺、民俗绘画、节令食品艺术都是直接采用当地常见和易获得的材料来制作的。节令食品艺术制作,江浙地区盛行“米塑”这与北方的“面塑”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双绝,这便取决于南、北方不同的作物种植传统的不同。
  通过对各地的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思想观念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着一种意识共通性。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民俗艺术作品的创作初衷,都是基于一种实用目的,祈禳文化是民俗艺术的根基,它“是人类祈盼幸福、退避灾祸的信仰行为,它萌发于早期智人阶段,是受原始思维诱发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它以有灵观和有神观为产生的前提,并以声音、图像、动作、自然物和人工物作为心理表达的工具和手段,在其承传过程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功利性。
  结论
  民俗艺术作品所折射出的是大众的集体意识或无意识,源头可以上溯到初民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神秘性的认知或崇拜,尽管这种认知和崇拜属于人类思维的初级阶段,但却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不断承传演化。民俗艺术作品就是人们运用最本土、最直接的表现材料和形式语言对不同风俗背景下相通的意识、传承的题材的艺术化,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显现,同时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显现,民俗艺术研究的价值即在于此。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地球环境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灾难性气候屡屡出现,直接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人类最紧迫的任务。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的革命。这场革命不但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涉及到重建发展核心价值观、创新生产消费模式和改变人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不同特征,阐述了不同的背景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总结出民间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的特征,使舞蹈不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能更好的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动态美。  关键词:民间舞蹈;三道湾;汉族;少数民族  “三道弯”的内涵  “三道弯”,指的是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中间已
期刊
摘 要: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社会传承教育是苗族歌鼟能够使民族文化延续的主要途径,社会教育传承方式不仅丰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通过研究社会教育传承方式和在传承过程中受到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对于苗族歌鼟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苗族歌鼟;社会教育;传承方式  靖州苗族歌鼟概述  迁徙历史与“歌鼟”  
期刊
摘 要:倪瓒是文人画发展到元代承前启后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笔墨、构图以及绘画观念都深深影响了元代以后的朝代,明清重要的文人画家无一能绕过倪瓒。通过对倪瓒绘画理论等因素分析,更全面。更彻底地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审美取以及中国画发展到元代,文人画繁荣发展的积极原因和重要意义。笔者之所以选择倪瓒作为个案研究,还因为他的“逸气”说被后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倪瓒从自身经验出发,对绘画创作和品评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
期刊
摘 要: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绘画。按其不同的创作要求和表现手法,又分为头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种类。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 或“写真”,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它要求画者对对象人物的容貌、体形、情态、服饰等作真实生动的描绘,表现其精神特征、身份地位、时代背景来反映出本人的感情。黑格尔
期刊
摘 要:1919年的五四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点燃了思想的火炬。但五四启蒙运动并未如西方文艺复兴一样取得更为蓬勃的发展,文章将围绕五四启蒙运动的局限性以及带给我们关于启蒙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五四运动;启蒙;局限性  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疑是进步的,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将先进思想传播到中国社会,掀起了先进的社会思潮。但回顾五四启蒙运动可以看出其中明显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产生的背景出发,以安塞姆·基佛为例,通过对其成长经历、作品风格以及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的创作方式和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风格  新表现主义画派产生背景  艺术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领域,一件艺术作品的形成脱离不了各个因素的影响,以前我们曾提出过“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标语。艺术作品创作中一定会受到政治
期刊
摘 要:“陌生化”是文艺乃至整个文化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本文对“陌生化”理论及其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探讨了其方法论意义与理论价值。认识并掌握这一理论,对我国当代文论建设也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方法论;意义  “陌生化”概述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首见于形式主义运动纲领性宣言《语词的
期刊
摘 要: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14年出生,是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出生农民家庭,一生描绘农夫的田园生活,体现了一个画家真诚、淳朴、充满人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米勒有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对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具有一种朴素和原始的崇敬和尊敬之情,而这种感情恰好反映了当时农民阶层的情感状态,非常有代表意义。米勒还具有坚强的性格,在面对人生的痛苦中,米勒找到了一种严肃的、宗教
期刊
摘 要:辽宁省沈阳市有丰富的民俗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应采取政府保护与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关注高校与中小学的非遗教育,贯彻“青年赋权”理念,探寻更加合理的非遗保护公益模式。  关键词:非遗;青年赋权;公益  2018年初,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起广泛关注。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民的重视,需要政府和博物馆共同悉心保管,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却十分艰难,因为它不能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