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引起的思考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999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普通话成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衡量标准。一个人从小就应该有说普通话的意识和习惯。但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五年当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令人担忧——他们从小就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与习惯,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普通话;农村小学;因素
  这篇文章是源于我的一节语文课,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拿出“茄子”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生:(大家迫不及待地一起喊)“qú zì”。
  师:再次拿出“辣椒”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大喊)“大椒”而且语调变成“dɑ jiǎo”
  师:随手拿出玉米的图片。
  生:(学生没等我问,就做出了回答)“玉箩”(yù luó)。
  ……
  这节课,我原本想利用大家都见过的“辣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没有料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这一节语文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么,这一案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间接反映了大部分乡村小学学生普通话的情况——水平不高、没有意识和习惯去说。但这恰恰也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下面我们来看看农村小学普通话的使用现状:
  (1)这里的农村小学分为“离城镇较近的,即所谓的‘中心校’”,和“偏远农村地区,即所谓的‘村小’”。中心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要高于村小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但也不是百分百的达标。
  (2)在“村小”里,从教师到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较低,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说,高年级的学生知道要说但不够标准。
  (3)不管中心小学还是村小,大家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村小”尤为突出。
  (4)在农村学校,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或者说的氛围不浓。教师、学生、家长都习惯使用方言与人交流。钟爱方言、排斥普通话现象较重。
  其实,在农村地区,每所小学都张贴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但为什么它只能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中,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没有浓厚的氛围让大家说普通话
  从我个人来说,我深有体会。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身边的家人、老师几乎没有人说普通话,只有到了大学,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才意识到要说普通话,所以每天早起苦练普通话,好不容易普通话水平达标。但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一所偏远地区小学任教,五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慢慢后退,同化现象严重。
  这里虽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是五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农村学校,大家说普通话的氛围太淡。很多教师在学校里不说普通话,或者说普通话也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一出校门都还是说方言。除去学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要求他们说普通话,身边的人都使用方言交流,甚至有些家长还不乐意孩子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习惯了用方言来交流。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很难改正过来。如果不改变这个氛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不会提高的。
  二、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直接源头就是教师。说起农村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我想说一说另一个案例。某节语文课上,我校的一位老教师教大家读“麦”,她范读如下:“麦”(mài),“麦(mài)子”的“mē”。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的分层和老龄化现象较突出,老教师的数量要多于年轻教师的数量。而老教师大多都是以前的民师,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没有学习过普通话课程,所以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是不达标的。年轻教师虽然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普通话的水平都是达标的,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来农村任教的。此外,有些年轻教师,如果在当地任教时间较长,他们的普通话会被方言逐渐同化。因为在当地,他们和别人交流时,别人总是喜欢用方言来与他们交流。
  三、其他因素
  农村学校,普通话不能被广泛推广,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还有着很多其他因素。比如:
  1.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薄弱,人们关心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在教育上的投入很少,或者说在教育上只能投入最主要的,舍弃全面的投入。由于经济滞后,很多年轻毕业生不愿扎根基层教育,这样农村学校的“新鲜血液”太少,不能形成影响老教师的一股“力量”。此外,家长关心的重点不在孩子的学习上,而是如何赚钱。现在的农村地区,很多都是老人在家带孩子上学,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训练,而且还生活在爷爷奶奶浓厚的方言环境里,从语音到语调都带着浓浓的方言味,孩子们的方言夸张地说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2.制度因素
  在农村学校,对教师普通话的要求没有严格的制度来限定,所以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如果相关部门将教师普通话水平是否达标和年度的各项考核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会提高教师说普通话的意识。学校里,如果能将“要求学生每时每刻说普通话”形成一个制度性的要求,并且将它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项评定标准,这样学生也会慢慢地重视它。
  总之,“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仅只是一个标语和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的一件事。时刻要求自己说普通话、时刻提醒自己说普通话、时刻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参考文献:
  曹畅.浅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4(12).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心理学上讲,“思维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即思维活跃在于有了问题情境。当人的思维活跃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表现为高度集中和高度振奋。在科学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情境,赋予知识“生命”的活力,使知识带有趣味、质疑的情绪色彩。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激活內驱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催化剂”;趣味性;实效性;延续性  一、注重情境创设,
记得那是2005年的寒假,已从教三年的我,自认为做一名老师已是驾轻就熟,应该趁着假期好好地休息。可我的这种想法一冒出来就被同为教师的母亲发觉了。于是有一天,她说要送我一件新年礼物,而当母亲把它拿出来时,我便明白了她的良苦用心。原来这是一本书,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陶行知教育名篇》。一看“陶行知”三个字,我的眼前便为之一亮。那个寒假,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是细读着陶先生的散文,吟诵着陶先生的诗章,字里行间沐
二十多年前,当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踏上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从此走上了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回首这二十多年,从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一步一步走来,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却,也一直成为我心中的遗憾。  那是刚毕业工作不久的事儿,当时我还在一个农村学校任教。可能是由于当时自己还比较年轻,我和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小,再加上那时学
摘 要:幼儿园教学对于幼儿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地加强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提升幼儿园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幼儿园教学发展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式,这也是新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因此,将结合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究提升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为今后幼儿园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有效性;策略;意义  幼儿园教学作为最初的系统性的教学
摘 要:带着该如何结合种植角开展多维度的科学活动的问题,我们在大班与幼儿一起进行了近一年的探究活动。围绕种植角孩子们延伸出许多主题活动,内容涉及美术、科学、语言等多领域。结合种植角开展多维度的科学活动一一说明,希望能对今后的工作给予帮助。  关键词:种植角;多维度;科学教育活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一栏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摘 要:小学生经常会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二律背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般的道德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的源泉及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有效的生成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生活素材;情感体验  【案例】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伸出我的手”教学片段  “伸出我的手”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第3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身边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及“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种植活动正是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作为幼儿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资源,进而开拓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全面丰富幼儿的知识面,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热爱
摘 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研指导思想,本着“教研永远在路上”的指导原则,他们通过对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及沈阳铁西区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等经验材料的学习和实践,他们认为这三者的共同之处是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理念正是符合当今素质教育新课改精神的大方向,三者的本质是实践了“以生为本”的
摘 要:好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机械模仿,也是创意绘画;不仅仅是理论本身,也是实践验证。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美术教学所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开阔,孩子们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滋养。  关键词:人文滋养;创意绘画;实践验证  好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打下学习、精神和健康的底子。”[1]小学美术教学更应该在孩子们的精神和道德层面“不断灌溉,加施肥料,修枝理叶,打杀害虫”。的确,
摘 要: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应运而生,教师也成了课堂名副其实的独角戏的主角。如何改变这种费时低效的课堂现象,值得深思。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兴趣;有效性;学生主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营地,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可事实上,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前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