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要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作文的,中小学也是这样。“学生今天写某一篇作文,其实主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而观察能力对于学生写好作文,发展思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观察习惯,而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观察与阅读和习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阅读而言,许多阅读材料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这些都是作者善于观察的结果。如在三年级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能看懂单幅图和多幅图的中心内容;观察景物,能够注意观察顺序和观察点,注意静态和动态;观察动物注意生活习性;观察人物能注意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并能初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能观察较复杂的事情,能分清前因和后果,注意事物的联系和变化等。
  二、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扩大阅读量。古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不道理的。《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各种类型的读物包括报纸、杂志、科技书籍、历史书籍等等。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看书,并写读书笔记,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具体做法:1、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2、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词,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3、开展读书活动,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课外阅读,奖励读书多的学生。4、在每周的语文课上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运用这些做法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
  三、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曾经遇见这样一位家长,孩子六年级了。作文写起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光有“骨头”没有“肉”。孩子非常喜欢看书。也很喜欢写作。但是作文的想象是天马行空,但是下笔三言两语,不够生动。一问才知道,这个孩子喜欢科普类著作,知识非常全面。喜欢情节性强的小说,关注情节。这就是一个非常聪明、记忆力强。但是读书不动脑、不动笔造成的结果。
  动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勤于摘抄,积累习作素材,形成搜集写作材料的习惯;二是勤于写作的习惯,也就是及时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记下来,久而久之,养成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好的素材,会立刻记下来;有了新的感触,会即写下来。为此,我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1、指导写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不同形式的笔记。2、指导学生课外写作,并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外习作,包括读书心得、评论、观察日记等。
  四、勇于发言发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大都比较重视“写”的训练,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说”的训练。其实,“嘴巴子”和“笔杆子”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在中,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让他们养成敢于表达、畅所欲言的好习惯。
  五、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该怎么做由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地位了吗?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让学生在生活中批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教师可先让学生自愿成立“修改小组”,给他们提现本次作文评改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先去“门诊部就医”,由“医生”找出错别字,寻找句子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布局谋篇,构思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当堂加于修改。由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民主协商,共同探讨,学生自然主动参与,乐于接受通过对话达成共识,使学生每次作文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每次修改都能改出新的内容。如修改到优秀的文章或段落,让他们重新誊写,并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张贴出来。
  这样的修改方法,既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学习到了他人的长处,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同时又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让他们也尝到作文成功所带来的巨大的喜悦,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总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知识转换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就意味着学会了习。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用我眼看世界,以我手写我心",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他们的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春分时节,最美逆行者们卸甲凯旋,街边十里相送,满城飞花.他们踏上行程,一句“不退”其实是背水一战的决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初的我们同样面临困窘与焦虑,当“停课不停学”“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我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由国家教育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高考能力要求  201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考生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历年的高考试题多以“提供图文材料→紧扣问题的要求审题并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作出判断或组织答案→或在提取的信息和调用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和原因→解决现实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方式呈现。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解题的基础,也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