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从语言、行动和思维等方面牢牢地掌控着课堂,以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课堂效率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看作配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仅停留在对教材琐碎的分析和知识点的掌握上,以至课堂氛围死板呆滞,毫无生气,使许多学生不喜爱语文,甚至害怕语文。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氛围,真正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感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精心设问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问,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思考,以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而这里讲的精心设问是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已有明确答案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的疑惑,想从课堂中寻求答案的。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把这些问题设计精巧,他们就会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寻找资料,积极思考。提的问题也就异彩纷呈,很有见地。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有学生问道:“如果今天我们学的是《罗布泊——仙湖》,而非《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消逝的罗布泊,还能还原回仙湖吗?”有的学生认为“能”,现在不是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吗?可以调用其他地方的水资源。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因为这样浪费人力物力,或许会造成其他地方的水资源缺乏。在“能”与“不能”的争辩中,使学生懂得了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要避免做危害人类的事。学生情感的投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在课堂上发起环保倡议的呼声:环保,要从小事做起;环保,要从人人做起;环保,要从今天做起。
这些个性的想法、个性的问题、个性的思维是学生对作品中蕴涵的情感的体悟和由此产生的共鸣,是任何外来宣教、解析都无法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融合感受
传统教学十分强调一致性,在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交流,要求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教案相一致,教师满足于预设的、固定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感受。
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也予以表扬,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学生的看法,最多只能作为“保留意见”,留到课后个别商榷。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只要是思维的结果,都有他的道理,教师的任务应是整合这些意见,使所有的学生都从阅读中发现快乐,生成智慧。这样,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语文,乐于阅读,善于表达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在阅读训练课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来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议与辩,有些学生就达成共识。最后,再通过阅读统一思想。这样的课堂成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理解、我的理解、他的理解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整个过程少了“话语霸权”,多了“百家争鸣”。
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三、互换角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笔者认为,角色互换就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要当教师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新鲜而又激动的事,他们认真预习,精心备课,为了能把课上好,做着充分的准备。这样教师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改变了那种学生只会跟着教师走的无奈局面。再说,让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互换角色,是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感悟的体现,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能力发展和阅读的个性化差异很大,如何做到让学生个性飞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把握,自我尝试。这既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种纠正,也是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尊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课堂效率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还有部分教师存在教师中心论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看作配合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仅停留在对教材琐碎的分析和知识点的掌握上,以至课堂氛围死板呆滞,毫无生气,使许多学生不喜爱语文,甚至害怕语文。
其实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氛围,真正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使其具有独特的感受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精心设问
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问,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思考,以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而这里讲的精心设问是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已有明确答案的;也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的疑惑,想从课堂中寻求答案的。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把这些问题设计精巧,他们就会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寻找资料,积极思考。提的问题也就异彩纷呈,很有见地。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有学生问道:“如果今天我们学的是《罗布泊——仙湖》,而非《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们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消逝的罗布泊,还能还原回仙湖吗?”有的学生认为“能”,现在不是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吗?可以调用其他地方的水资源。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因为这样浪费人力物力,或许会造成其他地方的水资源缺乏。在“能”与“不能”的争辩中,使学生懂得了社会的进步需要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要避免做危害人类的事。学生情感的投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在课堂上发起环保倡议的呼声:环保,要从小事做起;环保,要从人人做起;环保,要从今天做起。
这些个性的想法、个性的问题、个性的思维是学生对作品中蕴涵的情感的体悟和由此产生的共鸣,是任何外来宣教、解析都无法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融合感受
传统教学十分强调一致性,在课堂中要求所有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交流,要求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教案相一致,教师满足于预设的、固定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感受。
有时候,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也予以表扬,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学生的看法,最多只能作为“保留意见”,留到课后个别商榷。
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观点和意见,只要是思维的结果,都有他的道理,教师的任务应是整合这些意见,使所有的学生都从阅读中发现快乐,生成智慧。这样,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语文,乐于阅读,善于表达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在阅读训练课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要因势利导,让每个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来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经过议与辩,有些学生就达成共识。最后,再通过阅读统一思想。这样的课堂成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你的理解、我的理解、他的理解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整个过程少了“话语霸权”,多了“百家争鸣”。
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三、互换角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笔者认为,角色互换就是这样一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要当教师了,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新鲜而又激动的事,他们认真预习,精心备课,为了能把课上好,做着充分的准备。这样教师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改变了那种学生只会跟着教师走的无奈局面。再说,让学生“讲课”比让学生“听课”好,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容易让学生更投入,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浓。互换角色,是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理解、感悟的体现,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能力发展和阅读的个性化差异很大,如何做到让学生个性飞扬,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把握,自我尝试。这既是对教师中心论的一种纠正,也是对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尊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