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体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_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标准有了定位。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生命的本钱。在中学阶段体育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中学生通常对“健康”的理解往往等同于身体功能的正常,忽略了心理方面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说明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为此,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任务。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中学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分析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类型,阐述学生在体育中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中学生的机体健康状况,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2011年中央电视台12月16日的报道,我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已达到10.46%,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特征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
  身心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与保障,高中阶段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中学生。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得我们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首先,许多人认为“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物方面的本质,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是不全面的。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2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影响
  2.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紧张;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⑨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2.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身体的影响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自身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如何如何,这是多么得不偿失啊。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中学生活。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3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3.2提高智力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2.3.3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体育运动使人正确认识自我。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2.3.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能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3.5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中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2.3.6增进快乐,调节情绪。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的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3.7治疗心理疾病。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中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来协调中学生的个性和性格
  各种体育项目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有极好的治疗作用,比如,对孤独不合群者可选择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赛、拔河等集体项目,这有利于逐步改变不合群、不善于交往的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选择参加太极拳、下棋、长距离慢跑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可培养自控能力,稳定情绪。胆怯腼腆者可选择参加游泳、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需要勇气的项目,可通过锻炼而胆大起来。优柔寡断者可选择参加乒乓、羽毛球、跨栏、跳高等要当机立断的项目,能帮助确立办事果断的性格。遇事紧张者可选择参加比较激烈的体育比赛,通过锻炼以培养在形势多变情况下保持冷静沉着的本领。再如,健美操是近年来中学体育中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它的动作简单大方,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练习,要求动作的到位和力度,比较容易掌握。健美操使大学生带着一种心理美的人文理念,去塑造人体外在的形体美,带着饱满“内在”的激情,在改善身体各项机能的同时,表达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形体训练和健美操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改善形体,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从而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利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集体性和规则性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①体育活动的竞争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体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周周有对抗,月月有比赛。打破传统的竞技体育竞赛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使体育比赛大众化,在学校内大力改革现有的竞赛项目,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全体中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的体育竞技项目,如:踢毽子比赛、健美操比赛;拔河比赛;定点投篮比赛等等。不定期组织宿舍与宿舍、班级与班级之间不同水平和规模的竞赛活动。改变过去体育竞赛只是少数人参加的局面,为中学生的共同参与比赛搭建良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中学生参与比赛。努力培养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把中学生从电脑前,引到体育锻炼中来。让中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开心、健康地生活、学习。中学生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自理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与协助精神,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体育教育也要求学生只有自觉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成绩,达到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典型的自律方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好的诱导作用。体育教育中,中学生们能得到许多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学习到有关的交往技能,得到必要的训练和实践,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学生活,也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②体育活动的集体性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可以加强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中展示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运动过程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既能符合社会需要,又能适应社会的人。体育运动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它使中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育竞赛的竞争与失败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从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科学证明,体育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抑郁情绪,缓解心理疲劳。经常锻炼能让学生开朗豁达、积极拼搏、勇于进取,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而且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③体育活动的规则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运动可以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但每项体育比赛都有各自的规则要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这样每位中学生都自觉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运动规则就成了约束中学生在运动时的无形力量,最终学会了遵守纪律、学会了自我约束、学会了公平竞争。而体育教育中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及标准等都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
  心理健康在中学生体育中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是学校教育中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在体育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被称为“在育体中育心”。体育活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如果我们有计划、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有目的地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
其他文献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英国在欧洲逐渐失去工业霸主的地位,其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已经不能维持大陆均势,与此相对应的,英国在1900年前后改变了外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