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为对信息化水平有一定量的认识,构建相应的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系大有裨益。
一、定义及描述方法
一个概念的准确定义,可以只涉及定性的内容。可是科学地描述某种现象的方法应当是定量的。当支撑这一概念或现象的基础在不断更新时,其定量表述实在难以稳定下来,这恐怕是各国学者对信息化这么一个当代最重要的概念和现象难以进行定量描述的主要原因。
⑴信息化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简称。一般认为,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管理机制及基础理论。有关信息化的测度,如信息经济领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信息化指数等,因信息经济领域的总产值结构复杂,不易测算,故笔者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法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合并了部分关联性强的指标。对不同指标设计了不同的单位,实际上是考虑到各指标对总体指标的权重,然后逐项相加得出的值称为信息化系数。
⑵上述测算是按人平或比率为基础进行的,故可以进行城市与地区、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其数据取之于政府公报、统计年鉴之类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资料,故较准确可信。
可是有利必有一弊,考虑到传统的信息化手段的同时,对反映最新高科技术水平的信息化工具、传媒、服务等,其数据较难检索。国家统一制定的统计年报指标体系十年一贯制,难以适应对现代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猫述的需要。不仅各类电脑销售总量、拥有总量没有纳于统计系列,连现代信息化装备、设施、手段,如传真机、VCD机、VCD影碟、软件、网络、电子邮件、卫星传送信道、移动通讯等也完全没有统计。
二、信息化水平的基本要素
《国家信息化规划》中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的六大要素是: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但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便于数据处理出发,笔者将其整合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四个要素。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拥有的技术以及它的应用情况;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信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低和贡献程度的大小;信息化人才是指拥有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专业化人才,是信息化的源动力;信息化政策法规是信息化的质量模式,它保证了信息的实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三、构建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信息化水平测定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建立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内容全面和系统。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反映和评价,应该能满足各方面测定的需要,应与信息化的覆盖范围相适用,包含信息化水平的几个基本要素;同时,所有的指标必须围绕信息化水平这个中心,而且各指标是相互聯系的,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2.指标体系应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信息化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设置的层次来看,应从其要素构成出发,相应要素设置一个层次;从指标的性质看,既要有反映量的指标,也要有反映质的指标。
3.规范性和针对性。指标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统计口径,并且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测定和评价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以保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对比;同时,指标应根据其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选取,以保证指标少而精。
4.指标体系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是指标体系要能客观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其次,每个指标要有比较可靠的数据来源;再次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符合科学原则;最后,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考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考虑利用电子计算机操作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认为信息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应由四个方面,十八个指标构成,具体如下表所示:
上述各类型的指标在具体利用分析时,应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
1、信息技术类指标。该指标群既反映了传统的信息资源数,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信息的主要工具数。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笔者在此构建的指标群主要选取了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一些指标。上述指标均可以取得实际的数据。
2、信息产业类指标。该指标群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的社会效益和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第5,6,7,8,9项指标主要反映信息资源的基本情况,由于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目的还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分。例如,域名总量还可设置其各地区域名分布状况指标;网站总量指标还可设置各地区网站分布状况等指标、各种性质的网站分布状况等指标。第10.11项指标主要反映信息产业的社会效益,以间接反映信息化的水平。第12,13项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也都能取得实际数据。
3、信息化人才类指标。该标群主要反映目前信息化人才的基本情况,它是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以上的指标可以再进行细分。尽管该指标群都可以用数据表示,但也可以利用一些软指标对信息化人才进行评价,这些软指标基本可利用专家意见法进行综合评价。
4、信息化政策法规。对信息化政策法规我们选取了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两个指标。它主要反映了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支持程度,这两个指标都能够取得统计数据。但是,一个国家仅仅是对该产业进行投资上以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竞争和标准规范,而能否有一定程度的标准规范往往不能用实际的统计数据衡量,故对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标准化的规范我们主要使用软指标,采用专家评价法,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以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另一个层次。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拟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即: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最活跃的新兴行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行业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便为政府机关和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家庭个人提供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
2、改善信息环境,加大国内信息交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信息化工作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信息化工作是融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中介、信息应用为一体的工作。信息资源开发的加强、信息传播中介的软硬件的完善及信息应用效率的提高,都会大大提高信息工作的水平和力度。为此,要大力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认清自身切实情况,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后天优势”。
3、大力发展信息管理教育,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培养。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日本之所以能用10年时间完成了美国近50年的进步,与他们选拔人才、保护人才的政策和做法是分不开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尤为重要,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视高校中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以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信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小卯.信息技术生产率战略性评价[J].统计研究,2000,(10):17
[2] 黄曼慧.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7,(02):11■
一、定义及描述方法
一个概念的准确定义,可以只涉及定性的内容。可是科学地描述某种现象的方法应当是定量的。当支撑这一概念或现象的基础在不断更新时,其定量表述实在难以稳定下来,这恐怕是各国学者对信息化这么一个当代最重要的概念和现象难以进行定量描述的主要原因。
⑴信息化即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简称。一般认为,它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管理机制及基础理论。有关信息化的测度,如信息经济领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信息化指数等,因信息经济领域的总产值结构复杂,不易测算,故笔者借鉴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法并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合并了部分关联性强的指标。对不同指标设计了不同的单位,实际上是考虑到各指标对总体指标的权重,然后逐项相加得出的值称为信息化系数。
⑵上述测算是按人平或比率为基础进行的,故可以进行城市与地区、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其数据取之于政府公报、统计年鉴之类有法律效力的官方文件、资料,故较准确可信。
可是有利必有一弊,考虑到传统的信息化手段的同时,对反映最新高科技术水平的信息化工具、传媒、服务等,其数据较难检索。国家统一制定的统计年报指标体系十年一贯制,难以适应对现代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猫述的需要。不仅各类电脑销售总量、拥有总量没有纳于统计系列,连现代信息化装备、设施、手段,如传真机、VCD机、VCD影碟、软件、网络、电子邮件、卫星传送信道、移动通讯等也完全没有统计。
二、信息化水平的基本要素
《国家信息化规划》中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的六大要素是: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但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便于数据处理出发,笔者将其整合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四个要素。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拥有的技术以及它的应用情况;信息产业主要是指信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低和贡献程度的大小;信息化人才是指拥有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的专业化人才,是信息化的源动力;信息化政策法规是信息化的质量模式,它保证了信息的实用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三、构建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信息化水平测定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建立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内容全面和系统。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反映和评价,应该能满足各方面测定的需要,应与信息化的覆盖范围相适用,包含信息化水平的几个基本要素;同时,所有的指标必须围绕信息化水平这个中心,而且各指标是相互聯系的,以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
2.指标体系应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信息化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设置的层次来看,应从其要素构成出发,相应要素设置一个层次;从指标的性质看,既要有反映量的指标,也要有反映质的指标。
3.规范性和针对性。指标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统计口径,并且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测定和评价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以保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对比;同时,指标应根据其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选取,以保证指标少而精。
4.指标体系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是指标体系要能客观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其次,每个指标要有比较可靠的数据来源;再次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符合科学原则;最后,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考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考虑利用电子计算机操作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四、信息化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笔者认为信息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应由四个方面,十八个指标构成,具体如下表所示:
上述各类型的指标在具体利用分析时,应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
1、信息技术类指标。该指标群既反映了传统的信息资源数,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信息的主要工具数。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笔者在此构建的指标群主要选取了与互联网直接相关的一些指标。上述指标均可以取得实际的数据。
2、信息产业类指标。该指标群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的社会效益和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第5,6,7,8,9项指标主要反映信息资源的基本情况,由于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目的还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分。例如,域名总量还可设置其各地区域名分布状况指标;网站总量指标还可设置各地区网站分布状况等指标、各种性质的网站分布状况等指标。第10.11项指标主要反映信息产业的社会效益,以间接反映信息化的水平。第12,13项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也都能取得实际数据。
3、信息化人才类指标。该标群主要反映目前信息化人才的基本情况,它是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以上的指标可以再进行细分。尽管该指标群都可以用数据表示,但也可以利用一些软指标对信息化人才进行评价,这些软指标基本可利用专家意见法进行综合评价。
4、信息化政策法规。对信息化政策法规我们选取了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两个指标。它主要反映了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支持程度,这两个指标都能够取得统计数据。但是,一个国家仅仅是对该产业进行投资上以支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竞争和标准规范,而能否有一定程度的标准规范往往不能用实际的统计数据衡量,故对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标准化的规范我们主要使用软指标,采用专家评价法,得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以反映信息化水平的另一个层次。
五、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拟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即: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是最活跃的新兴行业,它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行业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便为政府机关和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家庭个人提供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
2、改善信息环境,加大国内信息交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信息化工作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信息化工作是融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中介、信息应用为一体的工作。信息资源开发的加强、信息传播中介的软硬件的完善及信息应用效率的提高,都会大大提高信息工作的水平和力度。为此,要大力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认清自身切实情况,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后天优势”。
3、大力发展信息管理教育,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培养。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日本之所以能用10年时间完成了美国近50年的进步,与他们选拔人才、保护人才的政策和做法是分不开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尤为重要,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视高校中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以加快培养高层次的信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小卯.信息技术生产率战略性评价[J].统计研究,2000,(10):17
[2] 黄曼慧.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