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山地丘陵区,气候属北温带亚干旱气候区,是有明显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辐射强、降水少、易干旱、蒸发量大、春秋两季风沙大。干旱是朝阳市突出的特点,而且干旱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和连续性,故有“十年九旱”之说。如何充分利用气象资源,采取相应对策,降低和消除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关键词:农业开发;气候资源现状;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1 朝阳市气候资源状况
朝阳市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分布不均、春秋大风干旱,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41.04kCal/cm2,生理辐射量为69.12 kCal/cm2,居全省首位,年平均气温在5.4~8.8℃之间,≥10℃活动积温2827.7~3633.8℃,无霜期132~165d。除北部地区外,热量条件均能满足一季作物种植,并有不同程度的剩余。朝阳市年均降水量为438.4~564.2mm,年间降雨量差异大,年内降雨量多分布不均衡,市内南北雨量差异较大。影响朝阳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暴雨等。
2 朝阳市农业开发的发展潜力
米麦套种实现了吨粮田,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即光、热、水、气等。过去仅仅种一季,每年有≥10℃积温580~850℃白白浪费掉了。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在水浇地条件下,无霜期125~150d,≥10℃活动积温2600~3300℃,玉米和小麦带状栽培就可获得成功,朝阳市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春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期是3月中旬,即3月10~20日,此时正是≥3℃积温的初日,就是说此时地表及地下5cm深正处在0~2℃,夜间在0℃左右,白天日出后温度可升到2℃左右,4月6日~10日出苗。这时正适合小麦前期生长需要。玉米4月下旬或5月初播种,5月上旬出苗。小麦播种比1a 1季大田正常播种提前1个月。以凌源为例,3月19日播种小麦,4月19日播种玉米,可充分利用当地≥0℃积温119℃。玉米和小麦套种,小麦抽穗前,玉米苗小,玉米行就为小麦提供通风透光的条件,增加了小麦的边行优势。小麦收获后,又为玉米提供了通风透光的条件,增加玉米的边行优势。根据调查,小麦边行平均穗粒数31.4,千粒重35.8g,次边行穗粒数30.9,千粒重35.4g;3边行穗粒数28.1,千粒重34.8g。玉米由于通风透光条件好,虽然种植密度大(667m2的苗种在266.8m2地上),但长势均衡,单株穗粒重趋于一致。由于小麦、玉米均能充分利用光、气、热,使得有限的活动积温得到充分利用。
玉米小麦套种的形式,能充分利用空间和生长季,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由于套种,使种植密度大于单作形式。由于生育期有前有后,使2种作物各自发挥了边行优势,增加了叶面积系数,提高了土地和光能利用率。玉米小麦套种促进合理利用自然降雨和灌水。
3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主要功能是保温保水,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育期,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小区试验测得,4月下旬~6月上旬期间,在地表5cm深处覆膜比不覆膜地温平均高3℃,地表10cm深处高1℃。土壤含水量:地表至20cm深处,覆膜比不覆膜含水量高1.5%。同时,覆膜比裸地栽培,也促进作物生育期缩短(即加快了作物的生育发育进程)。经过试验证明,覆盖地膜栽培能增加有效积温250~300℃,使作物的适作区域的临界纬度向北推移3~5°。建平县北部的蹦河流域,无霜期仅为110~120d,年降雨量不足400mm,积温在2500~280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过去只能种些生育期短的作物,丰年产量也只有150kg/667m2左右,对于中、晚熟、生育期长的杂交玉米根本不能成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后,不但能种中、晚熟品种,而且还能获得高产。该县建平镇,无霜期仅120d,裸地仅能种一些早熟、产量不高的杂交品种,有的年份还成熟不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除保温、保水功能外,对干旱、防杂草、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均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干旱是影响朝阳农业生产发展的气象灾害之首。朝阳市平均每年仅有400~500mm降雨量,年间、年内分布的还不均衡,造成了农作物各生育期的不同程度的缺水,特别是春秋两季更为严重。据资料分析,朝阳市春旱每10a中就有3a种不上地,秋旱每10a中就有4a发生。干旱的防御除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综合治理,增加水浇地面积外,还应大搞生物工程,选育抗旱作物品种,采用抗旱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及采用抗旱系列剂等技术措施。
4设施农业是充分利用、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设施农业生产是充分利用日光,局部水源,在低温季节,生产出高质高效益的产品,如蔬菜、水果、食用菌及农作物等。2010年1月~10月,朝阳市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415万t,产值118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占地10.47万hm2,产量405t,产值105亿元。
作者简介:姜华(1979-),女,汉族,任职于辽宁省朝阳市种子管理站,研究方向:种子管理、良种选育及农业开发。
关键词:农业开发;气候资源现状;发展潜力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1 朝阳市气候资源状况
朝阳市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温差较大、降水偏少、分布不均、春秋大风干旱,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41.04kCal/cm2,生理辐射量为69.12 kCal/cm2,居全省首位,年平均气温在5.4~8.8℃之间,≥10℃活动积温2827.7~3633.8℃,无霜期132~165d。除北部地区外,热量条件均能满足一季作物种植,并有不同程度的剩余。朝阳市年均降水量为438.4~564.2mm,年间降雨量差异大,年内降雨量多分布不均衡,市内南北雨量差异较大。影响朝阳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暴雨等。
2 朝阳市农业开发的发展潜力
米麦套种实现了吨粮田,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即光、热、水、气等。过去仅仅种一季,每年有≥10℃积温580~850℃白白浪费掉了。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在水浇地条件下,无霜期125~150d,≥10℃活动积温2600~3300℃,玉米和小麦带状栽培就可获得成功,朝阳市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春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期是3月中旬,即3月10~20日,此时正是≥3℃积温的初日,就是说此时地表及地下5cm深正处在0~2℃,夜间在0℃左右,白天日出后温度可升到2℃左右,4月6日~10日出苗。这时正适合小麦前期生长需要。玉米4月下旬或5月初播种,5月上旬出苗。小麦播种比1a 1季大田正常播种提前1个月。以凌源为例,3月19日播种小麦,4月19日播种玉米,可充分利用当地≥0℃积温119℃。玉米和小麦套种,小麦抽穗前,玉米苗小,玉米行就为小麦提供通风透光的条件,增加了小麦的边行优势。小麦收获后,又为玉米提供了通风透光的条件,增加玉米的边行优势。根据调查,小麦边行平均穗粒数31.4,千粒重35.8g,次边行穗粒数30.9,千粒重35.4g;3边行穗粒数28.1,千粒重34.8g。玉米由于通风透光条件好,虽然种植密度大(667m2的苗种在266.8m2地上),但长势均衡,单株穗粒重趋于一致。由于小麦、玉米均能充分利用光、气、热,使得有限的活动积温得到充分利用。
玉米小麦套种的形式,能充分利用空间和生长季,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由于套种,使种植密度大于单作形式。由于生育期有前有后,使2种作物各自发挥了边行优势,增加了叶面积系数,提高了土地和光能利用率。玉米小麦套种促进合理利用自然降雨和灌水。
3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
此项技术主要功能是保温保水,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缩短作物生育期,以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根据小区试验测得,4月下旬~6月上旬期间,在地表5cm深处覆膜比不覆膜地温平均高3℃,地表10cm深处高1℃。土壤含水量:地表至20cm深处,覆膜比不覆膜含水量高1.5%。同时,覆膜比裸地栽培,也促进作物生育期缩短(即加快了作物的生育发育进程)。经过试验证明,覆盖地膜栽培能增加有效积温250~300℃,使作物的适作区域的临界纬度向北推移3~5°。建平县北部的蹦河流域,无霜期仅为110~120d,年降雨量不足400mm,积温在2500~280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过去只能种些生育期短的作物,丰年产量也只有150kg/667m2左右,对于中、晚熟、生育期长的杂交玉米根本不能成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后,不但能种中、晚熟品种,而且还能获得高产。该县建平镇,无霜期仅120d,裸地仅能种一些早熟、产量不高的杂交品种,有的年份还成熟不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除保温、保水功能外,对干旱、防杂草、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均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干旱是影响朝阳农业生产发展的气象灾害之首。朝阳市平均每年仅有400~500mm降雨量,年间、年内分布的还不均衡,造成了农作物各生育期的不同程度的缺水,特别是春秋两季更为严重。据资料分析,朝阳市春旱每10a中就有3a种不上地,秋旱每10a中就有4a发生。干旱的防御除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综合治理,增加水浇地面积外,还应大搞生物工程,选育抗旱作物品种,采用抗旱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及采用抗旱系列剂等技术措施。
4设施农业是充分利用、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单产,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设施农业生产是充分利用日光,局部水源,在低温季节,生产出高质高效益的产品,如蔬菜、水果、食用菌及农作物等。2010年1月~10月,朝阳市设施农业生产效益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415万t,产值118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生产占地10.47万hm2,产量405t,产值105亿元。
作者简介:姜华(1979-),女,汉族,任职于辽宁省朝阳市种子管理站,研究方向:种子管理、良种选育及农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