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即重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m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大名著作为中国文学瑰宝,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红楼梦》的译本具有典型性,其中要数杨宪益与戴乃迭版本和霍克思与闵福德合作版最为经典。本文就翻译即重写理论探讨一下两个版本的各自特点,通过对比研究,浅谈文学翻译中如何应用这一理论。
  关键词:翻译即重写;杨宪益;《红楼梦》;文化对接
  作者简介:王小玉(1993-),女,汉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我国文学做作品推向世界也成了中外文人的共同追求。《红楼梦》英文译本也在不断演进,诸多学者都为这本书做了诠释,但这其中杨宪益版本和霍克斯合作版可谓是独具风采。
  一.翻译即重写理论
  翻译即重写理论包含很多翻译策略,比如,删除冗余细节描写;增译;调整句界,重新表达;置换意象,文化对接;等等。重写动机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形态。本论文集中“置换意象”这一翻译技巧来进行对比。重写的动机可能与意识形态或诗学形态有关。
  二.置换意象
  文化负载词饱含民族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中国文化和英美国家语言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部分意象需要进行转换,换为另一个文化中为人所熟知的意象,这是因为需要翻译的意象可能具有强烈的文化特色,而且无法找到对应的词汇。 这才是译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以得到可读性强的译文。
  三、译文中意象翻译的对比分析
  本文从《红楼梦》中截取了部分典型句子,在“置换意象”这个技巧下,探究两版译文是如何进行改写的,涉及到的意象包括中国古代的一些特定语言、宗教用语、古典礼节等等,极具代表性。
  (1)孽根祸胎
  东方信奉佛教的比较多,而西方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以佛教用语经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孽根祸胎”杨译用“the bane of my life”直接译出了词内的含义,而霍译倾向于意译,译为了“a little monster of a son”。
  (2)丹凤三角眼
  西方是没有丹凤眼这一说法的,对于眼睛的描写,我更喜欢杨宪益的版本,“almond-shaped eyes of a phoenix”杏仁形状的丹凤眼更为形象,对于眉毛的描写也很贴切,霍译的“eyes like a painted phoenix”则比较简洁,并未完全形容出来“凤凰似的眼睛”到底是什么样的。
  (3)拜见
  “拜见”不同于西方的“courtesy”,杨译的“kowtow”和霍译的“kotow”,都非常贴切,这里是晚辈初见长辈,要行扣头礼节,所以只能用专有名词来代替
  (4)表字
  杨译为“courtesy name”,霍译为“school name”,中国古代在本名以外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叫“表字”,显然,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因为代指德行,所以杨译更为贴切,霍译更易受到西方读者接受。
  四.总结
  某些意象,可以在英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对应词,最好直接译为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词汇;还有一些意象,西方根本就没有,但是该意象又不是特别重要的专有名词,可以用一些形容詞、修饰语或者从句来加以解释;还有一些意象,译者可以译为拼音,再在后面进行补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还是尽量“异化”,将中国文化全面透彻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端严.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技巧赏析[J]. 外语教学,1988,(03):51-60.
  [2]李晶. 《红楼梦》三种英文全译本底本差异性管窥[J]. 红楼梦学刊,2017, (06):251-278.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的恐怖片中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就是宗教类恐怖片,其中深厚的宗教底蕴常常渗透在这类电影中,使得宗教宣扬的理念得以在恐怖片中存续,也成为取得良好市场和口碑效应的有力武器。宗教信仰与娱乐形式的双刃剑为世界恐怖片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对电影艺术做出了独特的推动。本文将恐怖片中的宗教类型作为研究框架,结合几部宗教类的恐怖影片的经典之作作为具体的研究文本,采用一般理论体系研究与个案相结合的方法试图解
摘 要:长篇小说《墨雨》是湖南文学界的一部史诗性作品。它真实地描写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其残酷惨烈应为那场席卷华夏的中国乡村革命的缩影。但作者并非简单机械的描写阶级斗争与农民运动,而是从民族心灵与文化的角度,对这场大革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着重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脉络的设置、情感倾向的创造中。正是这种文化的渗透,才使得作品更为饱
摘 要:伯纳德·马拉默德是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作品多以描写个性鲜明的犹太男性角色而被学者广泛阅读和研究,但其中犹太女性角色的作用也同样重要。本文以《伙计》中典型第二代犹太女性形象海伦为例,分析她在当时受困于美国价值和犹太文化的两方面的影响之下,又无法真正适应美国或犹太任意一方价值观念,但仍然不懈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生活,追寻美国梦。  关键词:美国价值观;犹太价值观;梦想追求  作者简介:王雪,吉林
摘 要:盛负洛可可之风的芭比盛宴讲述了一部俯瞰兴衰与覆灭的绝美情爱。《绝代艳后》则几近在完全意义上打造了一场属于法国女人的盛宴,全片洛可可风格充斥荧幕,像一道飘散着属于法国人独特的红酒牛排味道的丰盛晚餐。作为第79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得主,《绝美艳后》确实是在服饰上展现了一幅绝美盛宴。  关键词:绝代艳后;洛可可;服饰;风格  作者简介:苑镨元(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带有符号学性质的语言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独到之处,因为是他首先提出的,在本篇文章中,对符号论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包括符号论的产生、符号的形式意义和性质、语言和符号的关系、符号论存在的不足。虽然符号理论为众多学者接受研究,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文章的末尾对符号理论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几点质疑。  关键词:符号;任意性;线条性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村上春树的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是一篇关于救赎的小说。该作品塑造了善也和他母亲这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从侧面反映了潜藏在日本社会背后的精神危机。善也和其母亲的救赎手段展现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救赎方式——直面自我救赎和新兴宗教信仰救赎。  关键词:救赎;新兴宗教;自我  作者简介:李鹤(1994.4-),男,福建省莆田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托·斯·艾略特(T· S· Eliot)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为《情歌》)生动地刻画了普鲁弗洛克这位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窘境。艾略特善用典故和意象来表达主题,《情歌》也毫不例外地使用了许多不规则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普鲁弗洛克个体层面的精神困顿,也反映出现代西方人的普遍性无助。本文旨在通过对《情歌》中意象的分析,解读诗歌主题,揭示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人无能感的来源。 
摘 要:在众多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各种叙事风格的融会贯通甚为重要,作为具有商战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其中的情感戏份穿插在故事结构成为一条具有伦理框架的叙事线索,从而描绘出在冰冷无情的商业战争中那为之心动感人肺腑的附和于主体的情节姿态。  关键词:《鸡毛飞上天》;商战;情感叙事  作者简介:唐瑶,女,汉族,浙江省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电视研究。  [中图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思想精髓,其特点为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意韵丰富。诗词是最深奥的一种文学体裁,甚至有學者认为诗词是不可译的。然而诗词并非不可译,只是难译罢了。本文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版本为例,主要就形美、意美、音美和意义的对等几方面,对苏东坡的经典诗词《蝶恋花·春景》进行英译探究。  关键词:诗词;苏东坡;英译;《蝶恋花·春景》  作者简介:潘艺(1992-),女,汉族,四川眉山
摘 要:茶碗是日本茶道所必需的茶具之一,被日本茶人奉为茶道的灵魂。而在众多的地域茶碗中,数乐烧茶碗最有名。本文通过对乐茶碗的介绍和研究,分析乐茶碗的特点,从而探究其内含的日本美意识。以乐茶碗中的美意识为窗口来窥视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美意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茶道文化。  关键词:茶碗;乐烧茶碗;美意识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任晶晶,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第二作者赵莹,天津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