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下的小学语文试题设计应是课标指引下的新评价方式的体现。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理想的语文试题设计应做到“三性”。
一、着眼语感训练,突出技能性
小学语文试题设计,要紧紧抓住“语感”这一语文素养之魂,捕捉语文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灵活应用的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永恒的语文能力。
(一)根据语境理解词句
理解词句主要依靠学生对词句的“感觉”。拥有这种语言感受,就能从语感上把握词句,运用词句。
例1:写出“才”所强调时间的不同意义。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长)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
才六点他就来了。( )
六点了他才来。( )
例2:“__”大家都很生气,异口同声地责问向导。向导没办法,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鸫也颓丧地飞走了……选择你最满意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你不能见死不救。
②你可以见死不救。
③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分析]例1中“才”的含义是多元的,通常的考法是提供几种意思,让学生结合句子选义项。这样学生可能碰运气,选对了。上述试题让学生结合语境照样子用一字写出“才”字的意思,强调语境中的感悟。例2为什么选择句子③?不是因为反问句有“语气强烈”的特点,而是因为它适合句段的环境。这就需要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一反问句的语气、语调,体会其内在的情绪情感。(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试题设计要立足教材,立足基本知识和基础能,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只有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内化成能力,所以命题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例3:(文略)
①请你用“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⑦请给过渡句找到合适的位置。( )
A.填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
B.填在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之间。
C.填在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之间。
③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的“__”上填上合适的过渡句。
[分析]上述三道试题都涉及过渡句的考察,但是第一题仅停留在知识的浅层记忆,第二题则是考察对过渡句的理解,第三题是考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命题时,我们不妨采用第三种形式,让学生在灵活应用中建立“过渡句”的整体概念,真正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准确感悟重点语言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命题时应有针对性,从文本出发,把引领学生感悟重点语言作为“超越”的起点,让语文试卷充满语文味。
例4:根据《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文意,选择加横
线的三个词语填在括号中。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1.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
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
2.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 )
3.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分析]此句是文本的中心句,而青春、信念和生命又是句中的中心词,也是文本的重点词。此命题以句解词,以词解句,巧妙融通,引导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
二、坚持纵横贯通,讲究整合性
一份优秀的语文试卷,应能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各类语文知识的相互关联
语文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地、整体地向前推进的,因此命题时应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尽可能地将单项题纳入综合题中,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构建知识,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5:在本学期的语文书中,我们不但欣赏了( )的燕子和( )的荷花,认识了( )的阮恒和( )的西门豹,我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贵的沉默》告诉我:__;《 》让我们明白了__。
[分析]这道题目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类,综合考察学生对多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中心思想的体会,同时还考察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种语文能力的巧妙整合
学生的语文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在一份试卷中,要关注多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走!别等他们醒来。”
1.选择文中带“口”字旁的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填序号)。
①思考②解释,安慰③认同
“嗯,是个问题!”( )
“嗯,你看怎么办?”( )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2.画“__”的句子该用__的语气来读,画“~”的句子该用一的语气来读。
3.写话练习。
如果孩子不抱回来:____
如果孩子抱回来:____
[分析]第一小题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第二小题是朗读能力的考察,衡量学生对句子表达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第三小题考察学生的写话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写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高尚情操。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彼此渗透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和引导。
例7:小英子认为爱就是掌声和鼓励.好汉查里认为爱就是__,金吉娅认为爱就是__,我认为爱是__。
[分析]学生边答题,边感受语言魅力,边领略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考察之中。
三、培养运用能力,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在设计语文试题时,可以依托文本,把文本中最有特色的语言样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再现、理解揣摩、迁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的目的。
例8:词语模仿秀。
“别”有多种类型,长久分别叫“阔别”。不愿分别叫“惜别”。照样子写出三个带“别”的词语:
例9:句子模仿秀。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多有特色啊!我要仔细读读.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仿写一句:____
[分析]例8中的照样子写词语,不是简单的“别”字的开花组词练习,而是更上一个台阶,依据样式进行理解与运用。例9中的句子是文本中最具特色的语言样式,让学生发现语言上的秘密后再仿写,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思维与想象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而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则更多的是想象与联想。这方面的测试可以将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提供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话题,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写下来。
例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只要不断发问.追根溯源.就能把“?”拉直变成“!”。写一段话介绍自己或者他人把“?”拉直变成“!”的小故事。
[分析]这个话题的创立是从课文中迁移过来的。学生学了课文后,知道了观察、质疑的重要性,此时教师水到渠成地提供与本课主题切近的话题,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的事例,就会妙笔生花、真情流露。
(三)积累与运用的糅合
学生背诵名言警句或诗词、谚语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上,还要会应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11:根据意境巧填古诗句、名言警句或谚语。
①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
②有的同学不读书,虚度光阴,我就用古诗句“__”劝说他。有些同学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会用“__”这句名言告诫他。
③清晨,霞光万丈,我正准备去香山玩,妈妈说:“今天你就别去了,有一句谚语说得好:__。”听了妈妈的话,我留在了家里,中午果然下雨了。
[分析]诵读经典在各地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学生背得快也忘得快。如果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把语言积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回忆、理解、感悟、运用中,用自已的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记得更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试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多地体现课程目标,努力突出技能性,讲究整合性,注重实践性,力求通过科学的设计试题,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一、着眼语感训练,突出技能性
小学语文试题设计,要紧紧抓住“语感”这一语文素养之魂,捕捉语文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点,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在灵活应用的过程中转化成一种永恒的语文能力。
(一)根据语境理解词句
理解词句主要依靠学生对词句的“感觉”。拥有这种语言感受,就能从语感上把握词句,运用词句。
例1:写出“才”所强调时间的不同意义。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长)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
才六点他就来了。( )
六点了他才来。( )
例2:“__”大家都很生气,异口同声地责问向导。向导没办法,抱起小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鸫也颓丧地飞走了……选择你最满意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①你不能见死不救。
②你可以见死不救。
③你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分析]例1中“才”的含义是多元的,通常的考法是提供几种意思,让学生结合句子选义项。这样学生可能碰运气,选对了。上述试题让学生结合语境照样子用一字写出“才”字的意思,强调语境中的感悟。例2为什么选择句子③?不是因为反问句有“语气强烈”的特点,而是因为它适合句段的环境。这就需要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一反问句的语气、语调,体会其内在的情绪情感。(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试题设计要立足教材,立足基本知识和基础能,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课本中静态的知识只有在动态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内化成能力,所以命题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例3:(文略)
①请你用“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⑦请给过渡句找到合适的位置。( )
A.填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
B.填在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之间。
C.填在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之间。
③联系上下文,在第四自然段的“__”上填上合适的过渡句。
[分析]上述三道试题都涉及过渡句的考察,但是第一题仅停留在知识的浅层记忆,第二题则是考察对过渡句的理解,第三题是考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命题时,我们不妨采用第三种形式,让学生在灵活应用中建立“过渡句”的整体概念,真正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准确感悟重点语言
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命题时应有针对性,从文本出发,把引领学生感悟重点语言作为“超越”的起点,让语文试卷充满语文味。
例4:根据《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文意,选择加横
线的三个词语填在括号中。
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1.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
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
2.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 )
3.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
[分析]此句是文本的中心句,而青春、信念和生命又是句中的中心词,也是文本的重点词。此命题以句解词,以词解句,巧妙融通,引导学生准确地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
二、坚持纵横贯通,讲究整合性
一份优秀的语文试卷,应能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各类语文知识的相互关联
语文能力的发展是综合地、整体地向前推进的,因此命题时应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尽可能地将单项题纳入综合题中,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构建知识,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例5:在本学期的语文书中,我们不但欣赏了( )的燕子和( )的荷花,认识了( )的阮恒和( )的西门豹,我还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贵的沉默》告诉我:__;《 》让我们明白了__。
[分析]这道题目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类,综合考察学生对多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中心思想的体会,同时还考察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种语文能力的巧妙整合
学生的语文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在一份试卷中,要关注多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走!别等他们醒来。”
1.选择文中带“口”字旁的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填序号)。
①思考②解释,安慰③认同
“嗯,是个问题!”( )
“嗯,你看怎么办?”( )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
2.画“__”的句子该用__的语气来读,画“~”的句子该用一的语气来读。
3.写话练习。
如果孩子不抱回来:____
如果孩子抱回来:____
[分析]第一小题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第二小题是朗读能力的考察,衡量学生对句子表达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第三小题考察学生的写话能力与想象能力,在写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高尚情操。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彼此渗透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和引导。
例7:小英子认为爱就是掌声和鼓励.好汉查里认为爱就是__,金吉娅认为爱就是__,我认为爱是__。
[分析]学生边答题,边感受语言魅力,边领略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考察之中。
三、培养运用能力,注重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在设计语文试题时,可以依托文本,把文本中最有特色的语言样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再现、理解揣摩、迁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学法、形成能力的目的。
例8:词语模仿秀。
“别”有多种类型,长久分别叫“阔别”。不愿分别叫“惜别”。照样子写出三个带“别”的词语:
例9:句子模仿秀。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多有特色啊!我要仔细读读.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仿写一句:____
[分析]例8中的照样子写词语,不是简单的“别”字的开花组词练习,而是更上一个台阶,依据样式进行理解与运用。例9中的句子是文本中最具特色的语言样式,让学生发现语言上的秘密后再仿写,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思维与想象的拓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而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则更多的是想象与联想。这方面的测试可以将想象与表达结合起来,提供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话题,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写下来。
例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只要不断发问.追根溯源.就能把“?”拉直变成“!”。写一段话介绍自己或者他人把“?”拉直变成“!”的小故事。
[分析]这个话题的创立是从课文中迁移过来的。学生学了课文后,知道了观察、质疑的重要性,此时教师水到渠成地提供与本课主题切近的话题,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碰到的类似的事例,就会妙笔生花、真情流露。
(三)积累与运用的糅合
学生背诵名言警句或诗词、谚语不能仅仅停留在积累上,还要会应用,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11:根据意境巧填古诗句、名言警句或谚语。
①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
②有的同学不读书,虚度光阴,我就用古诗句“__”劝说他。有些同学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会用“__”这句名言告诫他。
③清晨,霞光万丈,我正准备去香山玩,妈妈说:“今天你就别去了,有一句谚语说得好:__。”听了妈妈的话,我留在了家里,中午果然下雨了。
[分析]诵读经典在各地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学生背得快也忘得快。如果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把语言积累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回忆、理解、感悟、运用中,用自已的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记得更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试题的设计要尽可能多地体现课程目标,努力突出技能性,讲究整合性,注重实践性,力求通过科学的设计试题,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