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eminar课程是一种把课堂讨论与实际动手相结合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以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体会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对进一步推广Seminar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教学改革 Seminar课程 教学方法 数据结构
一、前言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掌握丰富应用知识的新型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学改革,培养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它过于注重细节,没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相对落后,过分强调理论,学生们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无从下手,与科研创新的要求相脱节。以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为例,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放在毕业前夕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中,或者大学毕业后在基层锻炼一年,才能参加技术开发或科学研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课程学习是孤立的,不能综合运用,但实际上课程之间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组织系统化教学,建立课与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大学四年课的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Seminar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弥补上述之不足。既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地锻炼,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文将我们开设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的试点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广Seminar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设想。
二、Seminar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研讨为主,每次课由教师主讲约为1/3~1/2的时间,其余时间由学生进行专题研讨。讨论的内容可以结合某一专业课程进行专题研讨,也可以就一个较为广泛的主题,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原理、方法进行讨论。
因此,在设计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时,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或教-研工作进行选题,将学生分为15人~20人的若干小组。根据课程的选题,教师还要为学生指定课题涉及的专业领域或预修课程,要求学生课后自学。此外,为了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跨院系学生共同参与学习,Seminar课程选题确定后可在网上公布,供全校学生自由研讨。
三、Seminar课程的教学方式
Seminar作为一种新课程,要有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想法。具体来说,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要能灵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其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所设计的Seminar课程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即课内学习理论知识,课外具体动手设计、制作,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在数据结构Seminar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程序设计、算法设计及算法分析等问题统一起来考虑,将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讲授。例如将算法转化成程序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一大难点,如果从内存空间的分配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时,侧重于考虑物理结构,并结合逻辑结构的认识,也就可以解决算法实现难的问题。
四、Seminar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Seminar课程的学习,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从事科研的基本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Seminar课程教学成功的条件
1 选题应正确,能讓学生感兴趣,难度也要适中;
2现代研究要加强合作,几名学生各自负责一部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3持之以恒,不轻言败,要多投入时间,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大胆创新,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在细致指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5利用经典的、实用的好算法:如线性表的归并就利用了线性表的查找算法;
6善于发挥自己的强项,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竞争。
五、Seminar课程的教学体会
1实施Seminar课程教学,教学的对象必须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这是前提条件,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就不会自觉地去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就不会积极参加讨论。但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是可以通过培养而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会产生马太效应。越学得好的,积极性越高:学得差的 积极性则变低。因此,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成功也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出的Seminar课程的内容必须恰当。使Seminar课程与小型研究、模拟研究相结合,以免过虚,重在落实。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责任也在学生,因而其学习精神要比在课堂上听许多不感兴趣的东西要振奋得多。由于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的进行中常常能看到学生争论问题的固执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4 Seminar课程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争论或讨论中,逐步养成了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现象到实质,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
六、对推广Seminar课程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完全能够接受并且非常欢迎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的。Seminar课程选题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许多直接来自学科研究前沿,是本专业课程设置中所没有的,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也是常规课程和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既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将试点的经验逐步扩大到其它课程的教学,让更多的本科生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次探究式的学习经历。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
1总结教学试点经验,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本科semlnar课程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组织开设Seminar课程的教师从教学设计、选题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使之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2规范管理,逐步将Semlnar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要制定相关政策,按专业(或学科)组织开设系列Seminar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规范管理,将其真正纳入本科培养计划,使每位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至少参与一次Seminar课程的学习。
3大胆地面向全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开设Seminar课程。Seminar课程教学除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开设的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二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课程选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完全可以在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初级Seminar课程,在专业主干课中开设高级Seminar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初级Seminar课程,侧重选择基础学科较为广泛的、比较受关注的论题作为课程选题。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课程和知识为载体,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参与性学习的能力,特别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Semina r课程学习。
4,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Seminar课程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从教学试点情况看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及其教学的敬业精神是Seminar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如果要将Seminar课程正式纳入本科培养计划,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杰出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本科Seminar课程的教学,保证Seminar课程真正成为本科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教学改革 Seminar课程 教学方法 数据结构
一、前言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掌握丰富应用知识的新型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学改革,培养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它过于注重细节,没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相对落后,过分强调理论,学生们对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无从下手,与科研创新的要求相脱节。以信息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为例,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放在毕业前夕的实习和毕业设计中,或者大学毕业后在基层锻炼一年,才能参加技术开发或科学研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传统教学中,课程学习是孤立的,不能综合运用,但实际上课程之间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组织系统化教学,建立课与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大学四年课的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学生的整体知识体系。Seminar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弥补上述之不足。既帮助学生建立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地锻炼,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文将我们开设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的试点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进一步推广Seminar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设想。
二、Seminar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处理问题的观点、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根据研讨课题,如何着手调研。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研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以研讨为主,每次课由教师主讲约为1/3~1/2的时间,其余时间由学生进行专题研讨。讨论的内容可以结合某一专业课程进行专题研讨,也可以就一个较为广泛的主题,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原理、方法进行讨论。
因此,在设计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时,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或教-研工作进行选题,将学生分为15人~20人的若干小组。根据课程的选题,教师还要为学生指定课题涉及的专业领域或预修课程,要求学生课后自学。此外,为了促进学科交叉,鼓励跨院系学生共同参与学习,Seminar课程选题确定后可在网上公布,供全校学生自由研讨。
三、Seminar课程的教学方式
Seminar作为一种新课程,要有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想法。具体来说,应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要能灵活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其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所设计的Seminar课程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即课内学习理论知识,课外具体动手设计、制作,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在数据结构Seminar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程序设计、算法设计及算法分析等问题统一起来考虑,将数据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讲授。例如将算法转化成程序是数据结构课程的一大难点,如果从内存空间的分配考虑,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时,侧重于考虑物理结构,并结合逻辑结构的认识,也就可以解决算法实现难的问题。
四、Seminar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Seminar课程的学习,学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从事科研的基本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Seminar课程教学成功的条件
1 选题应正确,能讓学生感兴趣,难度也要适中;
2现代研究要加强合作,几名学生各自负责一部分,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3持之以恒,不轻言败,要多投入时间,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4大胆创新,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在细致指导学生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5利用经典的、实用的好算法:如线性表的归并就利用了线性表的查找算法;
6善于发挥自己的强项,站在自己学科的角度利用其他专业的知识竞争。
五、Seminar课程的教学体会
1实施Seminar课程教学,教学的对象必须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这是前提条件,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就不会自觉地去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就不会积极参加讨论。但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是可以通过培养而逐步形成和提高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会产生马太效应。越学得好的,积极性越高:学得差的 积极性则变低。因此,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成功也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2提出的Seminar课程的内容必须恰当。使Seminar课程与小型研究、模拟研究相结合,以免过虚,重在落实。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动权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责任也在学生,因而其学习精神要比在课堂上听许多不感兴趣的东西要振奋得多。由于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潜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的进行中常常能看到学生争论问题的固执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4 Seminar课程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争论或讨论中,逐步养成了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现象到实质,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
六、对推广Seminar课程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是完全能够接受并且非常欢迎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模式的。Seminar课程选题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许多直接来自学科研究前沿,是本专业课程设置中所没有的,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也是常规课程和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既能有效地培养他们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将试点的经验逐步扩大到其它课程的教学,让更多的本科生能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次探究式的学习经历。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
1总结教学试点经验,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本科semlnar课程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组织开设Seminar课程的教师从教学设计、选题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使之成为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2规范管理,逐步将Semlnar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要制定相关政策,按专业(或学科)组织开设系列Seminar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规范管理,将其真正纳入本科培养计划,使每位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至少参与一次Seminar课程的学习。
3大胆地面向全校公共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开设Seminar课程。Seminar课程教学除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开设的数据结构Seminar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二三年级以上的本科生,课程选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完全可以在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初级Seminar课程,在专业主干课中开设高级Seminar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初级Seminar课程,侧重选择基础学科较为广泛的、比较受关注的论题作为课程选题。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课程和知识为载体,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参与性学习的能力,特别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共同参与Semina r课程学习。
4,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Seminar课程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从教学试点情况看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及其教学的敬业精神是Seminar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如果要将Seminar课程正式纳入本科培养计划,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杰出教师积极主动地承担本科Seminar课程的教学,保证Seminar课程真正成为本科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