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席慕容的诗歌具有经典不衰的永恒魅力,而在其诗歌中,乡愁、爱情、禅意是不可忽视的三个主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感受和分析席慕容诗歌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乡愁;爱情;禅意
当诗歌备受冷落的时候,席慕容的诗在海峡两岸创造了奇迹。在台湾,1985年成了“席慕容年”;在大陆,从1987年春到1992年初,《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63本诗集光是花城出版社就印行了150万册。当现代人对爱情不再深信不疑的时候,席慕容仍然爱得真挚、热情而主动。当诗歌和爱情这两个被遗忘的事物被女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又一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慰藉。
一、乡愁
抒写乡愁,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故乡,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也可以延伸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意识。
在当代,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1]台湾的乡愁文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绵延不绝,直至今天,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席慕容的乡愁作品独具一格,最主要表现为她的乡愁诗歌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敕勒川阴山下的茫茫草原,诗歌还带有“模糊的惆怅。“相比之下,席慕容的乡愁是“模糊的惆怅”,是对于根的苦苦追寻,对还乡的热烈向往,对祖先文化的深厚的热爱。同时,她的乡愁诗歌的特殊韵味还表现在她特殊的身世上,带有民族色彩。
席慕容抒发乡愁乡情的诗作与她的爱情诗相比,除了共有的浓情瑰丽、柔情缱绻之外,还流露出一股豪气,这与她身上流淌的蒙古族血脉不无关系。塞外芳草、沙浪驼影、猎猎风沙、万里关山,对这些美丽景象的向往,添就了作品的浪漫情调。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在抒写“ 乡愁”的这一共同的母题中,把命运的无常、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
二、爱情
席慕容善于以慧心体会生活哲学,并表达出单纯而又深邃的意趣。她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来体会情感,而不是在情感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命的。她的爱情体验不光是真实的婚姻给予的,她用一个女子的心情和胸襟去领悟女子的爱情,那是一个女性的温柔的世界。她在《古相思曲》中说破了女子生生不息的相思。古往今来的女子都有过同样的故事,怀着同样的心思,在不同的朝代里演绎着同样的情感经历。“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2]。她与那古代的沉静在爱情中的女子,恐怕还有后来将为爱情歌唱的女子同忧同泣。
在诗人看来,爱情,无论是美满的,还是不幸而离散的,都是值得珍惜、赞美和怀念的,并且应该使人的感情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她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3]
在席慕容的诗作中,都表现着这种爱情的温润与淳朴,执著与坚贞,即使爱情失落,也不改其志,即使自己受到伤害,承受永世的痛苦,也无怨无悔。
席慕容的这种带有强烈回顾色彩的低沉深邃的音调,是一种旋律,一种情致,一种境界。是多少人的真实感受,像一首能让一代人想起许多往事的老歌。对于爱情,她始终有一种无愧的追求,两情未通的羞涩与懊恼,热恋中的欢愉与沉醉,离别重逢的感伤与狂喜,爱失落后的惆怅与遗憾,都透出一种澄澈、超逸和宁静。
三、禅意
严羽《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乡愁的情绪,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席慕蓉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在席慕容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禅本是静虑、止观的意思,强调心灵的参悟,它的最高境界乃是“空”,让人追求心无挂碍的灵魂空悟诗与禅结合,自有新境界出现,即心与物交融而使美的情感与物象合一。“花”也是席慕容爱情诗中一个出现得非常频繁的意象,如《盼望》:
其实,我盼望的 /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 你的一生 /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 /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 回首时 / 那短短的一瞬
席慕容在很多诗歌中,将自己的感情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之上,通过意象对诗境进行渲染,使得这些具体化、静态化的意象承载着她的感情。席慕容的这些诗中流露出的禅趣具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一种体悟自我内心与外界物象相和谐、相统一的空旷与超脱,没有尘世的烦琐烟云,没有人间的喧嚣烦躁,给人一种灵动和谐的幽美。这种追求空寂境界的禅趣在席慕容诗中是屡见不鲜的。然而诗人对于人生并不是悲观的,而只是用一种看破红尘的顿悟透彻的心理来看待这世间万物,于是在诗人的意识中,至关重要的是追求生命的美满与融洽。诗人以自己的兰质慧心感悟着生命,表达出单纯而又深邃的意趣,用平凡的内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从而体验生命中真正的喜悦与愁苦、激荡与平静。
参考文献:
[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台湾文学部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3]席慕容.席慕蓉诗集一[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90~),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现为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与问题研究。
关键词:乡愁;爱情;禅意
当诗歌备受冷落的时候,席慕容的诗在海峡两岸创造了奇迹。在台湾,1985年成了“席慕容年”;在大陆,从1987年春到1992年初,《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63本诗集光是花城出版社就印行了150万册。当现代人对爱情不再深信不疑的时候,席慕容仍然爱得真挚、热情而主动。当诗歌和爱情这两个被遗忘的事物被女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才又一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慰藉。
一、乡愁
抒写乡愁,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故乡,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也可以延伸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意识。
在当代,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1]台湾的乡愁文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此后绵延不绝,直至今天,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席慕容的乡愁作品独具一格,最主要表现为她的乡愁诗歌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敕勒川阴山下的茫茫草原,诗歌还带有“模糊的惆怅。“相比之下,席慕容的乡愁是“模糊的惆怅”,是对于根的苦苦追寻,对还乡的热烈向往,对祖先文化的深厚的热爱。同时,她的乡愁诗歌的特殊韵味还表现在她特殊的身世上,带有民族色彩。
席慕容抒发乡愁乡情的诗作与她的爱情诗相比,除了共有的浓情瑰丽、柔情缱绻之外,还流露出一股豪气,这与她身上流淌的蒙古族血脉不无关系。塞外芳草、沙浪驼影、猎猎风沙、万里关山,对这些美丽景象的向往,添就了作品的浪漫情调。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在抒写“ 乡愁”的这一共同的母题中,把命运的无常、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
二、爱情
席慕容善于以慧心体会生活哲学,并表达出单纯而又深邃的意趣。她是在生命的意义上来体会情感,而不是在情感的意义上来理解生命的。她的爱情体验不光是真实的婚姻给予的,她用一个女子的心情和胸襟去领悟女子的爱情,那是一个女性的温柔的世界。她在《古相思曲》中说破了女子生生不息的相思。古往今来的女子都有过同样的故事,怀着同样的心思,在不同的朝代里演绎着同样的情感经历。“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还是说今夜的我/就是那个女子”[2]。她与那古代的沉静在爱情中的女子,恐怕还有后来将为爱情歌唱的女子同忧同泣。
在诗人看来,爱情,无论是美满的,还是不幸而离散的,都是值得珍惜、赞美和怀念的,并且应该使人的感情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她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3]
在席慕容的诗作中,都表现着这种爱情的温润与淳朴,执著与坚贞,即使爱情失落,也不改其志,即使自己受到伤害,承受永世的痛苦,也无怨无悔。
席慕容的这种带有强烈回顾色彩的低沉深邃的音调,是一种旋律,一种情致,一种境界。是多少人的真实感受,像一首能让一代人想起许多往事的老歌。对于爱情,她始终有一种无愧的追求,两情未通的羞涩与懊恼,热恋中的欢愉与沉醉,离别重逢的感伤与狂喜,爱失落后的惆怅与遗憾,都透出一种澄澈、超逸和宁静。
三、禅意
严羽《沧浪诗话》中云:“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席慕蓉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芳香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乡愁的情绪,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席慕蓉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在席慕容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禅本是静虑、止观的意思,强调心灵的参悟,它的最高境界乃是“空”,让人追求心无挂碍的灵魂空悟诗与禅结合,自有新境界出现,即心与物交融而使美的情感与物象合一。“花”也是席慕容爱情诗中一个出现得非常频繁的意象,如《盼望》:
其实,我盼望的 / 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 / 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 / 你的一生 /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 /与你相遇,如果能 / 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 不也就只是,就只是 / 回首时 / 那短短的一瞬
席慕容在很多诗歌中,将自己的感情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之上,通过意象对诗境进行渲染,使得这些具体化、静态化的意象承载着她的感情。席慕容的这些诗中流露出的禅趣具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一种体悟自我内心与外界物象相和谐、相统一的空旷与超脱,没有尘世的烦琐烟云,没有人间的喧嚣烦躁,给人一种灵动和谐的幽美。这种追求空寂境界的禅趣在席慕容诗中是屡见不鲜的。然而诗人对于人生并不是悲观的,而只是用一种看破红尘的顿悟透彻的心理来看待这世间万物,于是在诗人的意识中,至关重要的是追求生命的美满与融洽。诗人以自己的兰质慧心感悟着生命,表达出单纯而又深邃的意趣,用平凡的内心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贯通,从而体验生命中真正的喜悦与愁苦、激荡与平静。
参考文献:
[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台湾文学部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3]席慕容.席慕蓉诗集一[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90~),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现为聊城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