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10月2日,周恩来在中南海与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促膝而谈,鼓励他艰苦奋斗,克服自然灾害,为粮棉双丰收做贡献。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多种棉花,你要做好榜样呀!”就在那年冬天,澧阳平原上诞生的植棉模范毕承松的名字连同他的“粮棉田,要改革”的呼喊传遍大江南北,响彻了神州大地。
这是一位怎样的传奇式风云人物?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年逾九旬的毕承松。毕老的屋前一片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百多盆草木花卉错落有致,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高大的盆植棉花,它们枝繁叶茂,叶色青红适度,枝身棉桃累累。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毕老中等个子,身体硬朗,背微驼,上穿一件白色圆领汗衫,下穿青色长裤,脚着一双黄色塑料拖鞋。虽说盛夏炎热,他却还穿着丝袜。将我们迎进家中时,国字形脸盘上溢满了喜色,一双手十分粗糙,分明感觉得到老茧疙瘩,但全身上下看去清清爽爽,干净利落。在客厅坐下后,毕老不紧不慢地捋起右裤管,只见他的膝盖以下青筋盘根错节,一处伤疤刻写着当年国民党兵用长枪托将他砸伤的经历。他指着墙上挂着的那些用镜框装裱的照片、证书等一一给我们讲述他的蹉跎岁月。
“八根系”的苦说不尽
1913年5月,毕承松出生于澧县澧澹乡上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未及成年,毕承松便干起了八根系(挑夫)的营生。一次,毕承松在给国民党部队运货时,连人带货倒在了路边,国民党的士兵闻声过来,一声吆喝,取下肩上的长枪,用枪托在毕承松的右腿膝关节处狠狠地连砸三下,把他扔进祠堂扬长而去。瘦弱的毕承松完全失去知觉晕死过去。也许是毕承松福大命大,有个姓田的婆婆发现了他。见躺在地上的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急急地找人把他抬回家中,搬出竹床,抱来被子把他安顿下,接着又找了个郎中给他治伤,并按药方买来了几副草药,田婆婆给他敷了又换,换了又敷,当毕承松醒来的时候,老人在竹床边已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田婆婆说:“伢儿,你命大,好好地活,必有后福!”捡回一条命的毕承松哭了,田婆婆也哭了。好事做到底,田婆婆请人做了副担架,把还一瘸一拐的毕承松连同几副草药送回了老家,还千叮万嘱要他一定别忘了草药的敷治,当心落下残疾。田婆婆的义举,令毕承松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这给了年轻苦难的毕承松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抹干眼泪,他又开始继续那不知何日是尽头的八根系的卖命生涯。
l936年,毕承松结婚了,妻子是本乡本土的柳家铺人,姓李,相貌端庄,脾气温和。婚后喜添一子,全家上下欢喜不已。毕家虽日子依旧清苦,但家里和和气气,苦中有乐,很受乡里乡亲羡慕。两三年后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个家庭清苦中的平静。半夜时分,毕承松才三岁的儿子大哭大闹,接着又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连说胡话。家中分文没有,全家人心慌意乱,只盼早点天亮后去找远房亲戚求点救命钱,但可怜的孩子未能坚持到第二天。儿子的夭折,给毕承松全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抱着死去的儿子,毕承松只觉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老母亲一下子头发全白,成天不言不语;妻子精神恍惚,痴痴呆呆整天念叨着:“我的儿,我的儿……”毕承松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救妻子,为了保住这个家,他跑到妻姐家里,求她看在亲妹妹疯疯癫癫的份上,让她的儿子暂时过来陪妻子住段时间,希望以此安慰精神失常的妻子。姐姐救妹心切,将自己惟一的儿子过继给毕承松夫妇。说来也怪,李氏的状况随着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的到来渐渐好了起来,两年后神志恢复正常。这个家庭总算熬过来了。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毕承松铤而走险,挑起八根系13次走向险象频生的三斗坪。三斗坪之险,让挑夫闻之色变。以百步磴为例,下面挑夫的嘴可以触到上面挑夫的脚后跟,并且上下百步无法换肩,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正因为如此,有些挑夫就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聚众赌博,这是毕承松竭力反对的。他不仅自己从不参加,还劝诫其他挑夫说:“越是用命换来的钱,越要用到刀口上,赢了别人的钱自己不安心,输了自己的钱不甘心,就是死了也对不起家里的妻儿老小……”毕承松虽说只是个挑八根系的挑夫,但他是条真正的汉子,他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承载了多舛多难的命运,他用他强实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种棉花的乐享不尽
“38岁得解放,39岁学文化,一天不死种棉花。”这是毕承松回忆往事时的口头禅。说起棉花,毕老情绪高亢起来。劳模的植棉经验是一套一套的,我们却似懂非懂。尽管如此,我们仍被他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棉花情结所打动。
解放初期的毕承松,边学文化边种棉花,屋前屋后种得满地都是,一点空地都舍不得闲下。邻里左右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不大和他打招呼,弄得他母亲在家天天唠叨:“人家说养丫头受气,我养儿也受气。”毕承松总是不做声,日夜趴在棉花地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渐渐地摸索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棉锄八遍花如银”、“锄头底下三分火”、“锄头底下三分水”等。特别是棉花的“密、矮、早”培育技术,对当时大面积创高产起了很大作用。在事实面前,毕承松这个省劳动模范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1962年的一天,已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毕承松正在地里干活,县里来人通知说要他马上赶到省城,搭乘第二天中午的飞机前往北京参加棉花生产会议。10月2日,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京举行。会后,在中南海,周恩来同毕承松促膝而谈。周恩来问毕承松是哪里人。毕承松回答说:“澧县澧澹公社拥宪大队。”周恩来听了,兴奋地说:“澧县后面有个桃花滩?1938年冬,我和郭老(郭沫若)到过澧县,还过了一夜。”又顺口问:“怎么不叫幸福、胜利,为什么叫拥宪?”毕承松连忙把“拥宪”的来历告诉了他:“1954年宪法实施,县里办农业社,为了表达贫下中农坚决拥护宪法,坚决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就取名为拥宪农业社,现在叫拥宪大队。”周恩来听了,很高兴地说:“这是个有历史意义的名称。”一个小时后步出会议室时,周恩来诚恳地嘱咐他:“我访朝时,金日成元帅赠送给我们的‘营养钵’,本来是一百多年前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劳模哇!营养钵这回回了老家,我们就要做好它,摸索育苗带土移栽的经验,多种棉花,种好棉花,你可要做出个榜样呀!”
毕承松从北京回来后,把周恩来的指示告诉了乡亲们,大家无不欢欣鼓舞,培育良种,科学种棉。为了不辜负总理的嘱托,毕承松日夜苦干,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营养钵”经验:“二分土,一分肥;一捏成坨,一摔成末;腐熟的人畜肥,不干不湿好做钵。”毕承松总结出的经验不胫而走,全国各地除黑龙江、西藏、广东省外,其他各省都有党、政负责人、技术专家、植棉能手及广大棉农前往拥宪大队参观。那时候,毕承松妻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烧茶招待客人,据说每天烧茶三水缸。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超过每天1万人。为此,澧县专门在拥宪设立了接待站。
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四处喊起了“死了的妈哭不活,搞营养钵是害人”的口号,还说劳模不是“模范”是“磨人”。毕承松回忆说,造反派把他推上了批斗台,但以联校校长为首的大多数人都向着他、保护他。趁造反派休息之际,大家把他从台上救了下来。
毕承松这个植棉劳模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后又受到李先念、王震、余秋里、谷牧、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他在指导棉花生产过程中,仍不忘虚心向别人学习。一次,湖北荆州地区请他去介绍植棉经验,他发现当地的棉花行距摆布合理:四行两组,两窄一宽,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后来,他把这一经验带回来,在本地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承松在传授植棉经验的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给予其它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指导。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毛致用邀请毕承松去江西指导棉花生产(毛致用曾和毕承松一同在常德地区办过点),竟被他指导出了个油菜种植来。江西九江的棉花是省里的重点,但他们当地不种油菜,一般都吃动物油,菜油靠进口。毕承松要他们在晚稻收割以后栽油菜,打破一些传统生产观念,并推荐了两名技术人员给他们作指导。从此,江西开始全面推广油菜种植。不久,江西省除了菜油自给外,还有大量的菜油供应大江南北。
毕承松学习植棉技术,传播植棉经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了更好地研究出新成果,毕承松每年在本地种植一季棉花后,又跑到海南那边种一季,以便培育出更多、更加优良的棉种。为此,有几年的春节,他也是在海南度过的。他对棉花种植已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年,华中农学院请他去讲课,讲完后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毕承松说:“学到死,做到死,乐在其中。我是年年种棉,年年学种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澧县被农业部、省农业厅定为湖南省第一个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的时候,富饶的澧阳平原却开始兴起一股苎麻热,许多棉田被改种苎麻。种了三十多年棉花的毕承松难过极了。老伴去世后,他也病倒了。尽管县里为他在城里作了妥善安置,可他心里牵挂的还是棉花呀!好多次,等儿媳们不在家了,他步行几公里路来到原来的棉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他相信总有一天,棉花会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他买回一堆花盆,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起了棉花。当一个个棉桃挂上枝头时,他的病也好了。
共产党的恩感不尽
采访时,我们见到了毕老的一根棉花梗拐杖。他说,这东西是真正的棉花梗做的。有一次,他在自家门口花缸里种了一株棉花,结果长到两三米高,结了400多个桃。老人为了保留这得意之作,把这株棉花连根掘起,请人作了技术处理,保留下来了1米出头的棉花梗做成拐杖,杖身红灰两色相间。十多年了,拐杖光彩依旧。
现在,年事已高的毕老过着自得其乐的老年生活,他逢人就说共产党的政策好,现在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生活费让他衣食无忧。老人自己还编了一套健身操,边练习,边揣摩。他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围着机关院子走十圈,然后给花儿草儿浇浇水。他说花草有四季不同,必须亲自伺候打理。他说生命在于运动,越是老年人越不能暮气沉沉,否则就是等死。现在,他每天还坚持看电视、读报纸,且从不戴眼镜。他乐呵呵地指着电视机跟我们说:“这台大的电视机,是县里送给我的。有了它看电视就像看电影!”
毕老的生活好了,但他不忘关心受灾的群众。1998年7月,澧县汛情危急,87岁高龄的他在家坐卧不安。过了没几天,澧南垸漫溃,弄得人心惶惶。一天,毕老正在院子里散步,看见两母女坐在墙边抹眼泪。问明她们是灾民后,毕老又是帮着找衣服,又是给她们弄吃的,还急着帮她们联系出门在外的亲戚。老人安慰她们说:“大水无情人有情,不要灰心!”
大家问他:“毕老,你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管别人有不有饭吃?”毕承松神气地说:“一餐饭算不了什么,我还在叶帅(叶剑英元帅)家吃过饭呢!”那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记者龚光立将在海南给叶剑英拍的12张照片洗出来后,托上北京开会的毕承松交给叶剑英。毕承松刚走进叶剑英家大门,就见叶剑英拍着手欢迎他:“劳模上门了,劳模上门了!”接着叶剑英又吩咐家人:“加个湖南菜,辣椒炒肉。毕劳模,稀客,稀客!”说起这一段,毕老的表情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
问起老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他说要多吃素,少吃荤,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生活上能自理的就尽量自己动手,只有忘掉自己的年龄,才能使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老人说:“该教的要教,但一定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上不慈,下不孝。”讲起长寿的秘诀,毕承松说就是一个“勤”字。1990年,79岁高龄的他,毛遂自荐到市县领导办的点——拥宪村,以一名工作队员的身份种棉花示范田,亲自参加田间培管,干旱时还挑水抗旱。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把每一天的天气、身边发生的事、自己的思想活动和身体状况记下来;他还喜欢看书看报。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的字,就等有人来看他或他散步遇见熟人时虚心请教。毕老说:“我没进过一天学堂,39岁开始认字学文化,每一个字都是这样学来的,我一点也不觉得丑。”毕老顺手递给我们一本日记本。我翻开其中的一页,只见毕老在日记中记着:“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贵重的话,金玉良言;养生在于勤劳,养心在于自然。”
采访结束,毕老送我们走时说:“我感谢党的关怀,党的恩感激不尽,我这么大年纪了,棺木在老家准备几十年了。昨天我看了澧县新闻,我一定支持殡葬改革,我总结了一下,火葬和土葬相比,有六个好处……”听到这里,我们真被老人的情操和境界所折服了。他为澧县农业经济所作的贡献是家喻户晓的,但他的思想、他的观念如此紧跟形势,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望着毕老门前那两株迎风摇曳的棉花,我想他的一生真的犹如蔡长松(原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所赞:“故事如诗,人品如雪,情系银棉终不改。”
这是一位怎样的传奇式风云人物?
前不久,我们采访了年逾九旬的毕承松。毕老的屋前一片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百多盆草木花卉错落有致,争奇斗艳,交相辉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高大的盆植棉花,它们枝繁叶茂,叶色青红适度,枝身棉桃累累。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毕老中等个子,身体硬朗,背微驼,上穿一件白色圆领汗衫,下穿青色长裤,脚着一双黄色塑料拖鞋。虽说盛夏炎热,他却还穿着丝袜。将我们迎进家中时,国字形脸盘上溢满了喜色,一双手十分粗糙,分明感觉得到老茧疙瘩,但全身上下看去清清爽爽,干净利落。在客厅坐下后,毕老不紧不慢地捋起右裤管,只见他的膝盖以下青筋盘根错节,一处伤疤刻写着当年国民党兵用长枪托将他砸伤的经历。他指着墙上挂着的那些用镜框装裱的照片、证书等一一给我们讲述他的蹉跎岁月。
“八根系”的苦说不尽
1913年5月,毕承松出生于澧县澧澹乡上福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未及成年,毕承松便干起了八根系(挑夫)的营生。一次,毕承松在给国民党部队运货时,连人带货倒在了路边,国民党的士兵闻声过来,一声吆喝,取下肩上的长枪,用枪托在毕承松的右腿膝关节处狠狠地连砸三下,把他扔进祠堂扬长而去。瘦弱的毕承松完全失去知觉晕死过去。也许是毕承松福大命大,有个姓田的婆婆发现了他。见躺在地上的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急急地找人把他抬回家中,搬出竹床,抱来被子把他安顿下,接着又找了个郎中给他治伤,并按药方买来了几副草药,田婆婆给他敷了又换,换了又敷,当毕承松醒来的时候,老人在竹床边已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田婆婆说:“伢儿,你命大,好好地活,必有后福!”捡回一条命的毕承松哭了,田婆婆也哭了。好事做到底,田婆婆请人做了副担架,把还一瘸一拐的毕承松连同几副草药送回了老家,还千叮万嘱要他一定别忘了草药的敷治,当心落下残疾。田婆婆的义举,令毕承松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这给了年轻苦难的毕承松坚强生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抹干眼泪,他又开始继续那不知何日是尽头的八根系的卖命生涯。
l936年,毕承松结婚了,妻子是本乡本土的柳家铺人,姓李,相貌端庄,脾气温和。婚后喜添一子,全家上下欢喜不已。毕家虽日子依旧清苦,但家里和和气气,苦中有乐,很受乡里乡亲羡慕。两三年后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这个家庭清苦中的平静。半夜时分,毕承松才三岁的儿子大哭大闹,接着又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连说胡话。家中分文没有,全家人心慌意乱,只盼早点天亮后去找远房亲戚求点救命钱,但可怜的孩子未能坚持到第二天。儿子的夭折,给毕承松全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抱着死去的儿子,毕承松只觉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老母亲一下子头发全白,成天不言不语;妻子精神恍惚,痴痴呆呆整天念叨着:“我的儿,我的儿……”毕承松心里十分难受,为了救妻子,为了保住这个家,他跑到妻姐家里,求她看在亲妹妹疯疯癫癫的份上,让她的儿子暂时过来陪妻子住段时间,希望以此安慰精神失常的妻子。姐姐救妹心切,将自己惟一的儿子过继给毕承松夫妇。说来也怪,李氏的状况随着这个“失而复得”的儿子的到来渐渐好了起来,两年后神志恢复正常。这个家庭总算熬过来了。
为了支撑起这个家,毕承松铤而走险,挑起八根系13次走向险象频生的三斗坪。三斗坪之险,让挑夫闻之色变。以百步磴为例,下面挑夫的嘴可以触到上面挑夫的脚后跟,并且上下百步无法换肩,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正因为如此,有些挑夫就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聚众赌博,这是毕承松竭力反对的。他不仅自己从不参加,还劝诫其他挑夫说:“越是用命换来的钱,越要用到刀口上,赢了别人的钱自己不安心,输了自己的钱不甘心,就是死了也对不起家里的妻儿老小……”毕承松虽说只是个挑八根系的挑夫,但他是条真正的汉子,他用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承载了多舛多难的命运,他用他强实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种棉花的乐享不尽
“38岁得解放,39岁学文化,一天不死种棉花。”这是毕承松回忆往事时的口头禅。说起棉花,毕老情绪高亢起来。劳模的植棉经验是一套一套的,我们却似懂非懂。尽管如此,我们仍被他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棉花情结所打动。
解放初期的毕承松,边学文化边种棉花,屋前屋后种得满地都是,一点空地都舍不得闲下。邻里左右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不大和他打招呼,弄得他母亲在家天天唠叨:“人家说养丫头受气,我养儿也受气。”毕承松总是不做声,日夜趴在棉花地里。时间一天天过去,他渐渐地摸索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棉锄八遍花如银”、“锄头底下三分火”、“锄头底下三分水”等。特别是棉花的“密、矮、早”培育技术,对当时大面积创高产起了很大作用。在事实面前,毕承松这个省劳动模范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1962年的一天,已被评为全国劳模的毕承松正在地里干活,县里来人通知说要他马上赶到省城,搭乘第二天中午的飞机前往北京参加棉花生产会议。10月2日,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在京举行。会后,在中南海,周恩来同毕承松促膝而谈。周恩来问毕承松是哪里人。毕承松回答说:“澧县澧澹公社拥宪大队。”周恩来听了,兴奋地说:“澧县后面有个桃花滩?1938年冬,我和郭老(郭沫若)到过澧县,还过了一夜。”又顺口问:“怎么不叫幸福、胜利,为什么叫拥宪?”毕承松连忙把“拥宪”的来历告诉了他:“1954年宪法实施,县里办农业社,为了表达贫下中农坚决拥护宪法,坚决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就取名为拥宪农业社,现在叫拥宪大队。”周恩来听了,很高兴地说:“这是个有历史意义的名称。”一个小时后步出会议室时,周恩来诚恳地嘱咐他:“我访朝时,金日成元帅赠送给我们的‘营养钵’,本来是一百多年前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劳模哇!营养钵这回回了老家,我们就要做好它,摸索育苗带土移栽的经验,多种棉花,种好棉花,你可要做出个榜样呀!”
毕承松从北京回来后,把周恩来的指示告诉了乡亲们,大家无不欢欣鼓舞,培育良种,科学种棉。为了不辜负总理的嘱托,毕承松日夜苦干,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营养钵”经验:“二分土,一分肥;一捏成坨,一摔成末;腐熟的人畜肥,不干不湿好做钵。”毕承松总结出的经验不胫而走,全国各地除黑龙江、西藏、广东省外,其他各省都有党、政负责人、技术专家、植棉能手及广大棉农前往拥宪大队参观。那时候,毕承松妻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烧茶招待客人,据说每天烧茶三水缸。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超过每天1万人。为此,澧县专门在拥宪设立了接待站。
没过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造反派四处喊起了“死了的妈哭不活,搞营养钵是害人”的口号,还说劳模不是“模范”是“磨人”。毕承松回忆说,造反派把他推上了批斗台,但以联校校长为首的大多数人都向着他、保护他。趁造反派休息之际,大家把他从台上救了下来。
毕承松这个植棉劳模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后又受到李先念、王震、余秋里、谷牧、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但他在指导棉花生产过程中,仍不忘虚心向别人学习。一次,湖北荆州地区请他去介绍植棉经验,他发现当地的棉花行距摆布合理:四行两组,两窄一宽,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后来,他把这一经验带回来,在本地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承松在传授植棉经验的同时,还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给予其它农作物种植方面的指导。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毛致用邀请毕承松去江西指导棉花生产(毛致用曾和毕承松一同在常德地区办过点),竟被他指导出了个油菜种植来。江西九江的棉花是省里的重点,但他们当地不种油菜,一般都吃动物油,菜油靠进口。毕承松要他们在晚稻收割以后栽油菜,打破一些传统生产观念,并推荐了两名技术人员给他们作指导。从此,江西开始全面推广油菜种植。不久,江西省除了菜油自给外,还有大量的菜油供应大江南北。
毕承松学习植棉技术,传播植棉经验,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为了更好地研究出新成果,毕承松每年在本地种植一季棉花后,又跑到海南那边种一季,以便培育出更多、更加优良的棉种。为此,有几年的春节,他也是在海南度过的。他对棉花种植已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年,华中农学院请他去讲课,讲完后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毕承松说:“学到死,做到死,乐在其中。我是年年种棉,年年学种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在澧县被农业部、省农业厅定为湖南省第一个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的时候,富饶的澧阳平原却开始兴起一股苎麻热,许多棉田被改种苎麻。种了三十多年棉花的毕承松难过极了。老伴去世后,他也病倒了。尽管县里为他在城里作了妥善安置,可他心里牵挂的还是棉花呀!好多次,等儿媳们不在家了,他步行几公里路来到原来的棉花地里,一呆就是半天。他相信总有一天,棉花会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久,他买回一堆花盆,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起了棉花。当一个个棉桃挂上枝头时,他的病也好了。
共产党的恩感不尽
采访时,我们见到了毕老的一根棉花梗拐杖。他说,这东西是真正的棉花梗做的。有一次,他在自家门口花缸里种了一株棉花,结果长到两三米高,结了400多个桃。老人为了保留这得意之作,把这株棉花连根掘起,请人作了技术处理,保留下来了1米出头的棉花梗做成拐杖,杖身红灰两色相间。十多年了,拐杖光彩依旧。
现在,年事已高的毕老过着自得其乐的老年生活,他逢人就说共产党的政策好,现在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生活费让他衣食无忧。老人自己还编了一套健身操,边练习,边揣摩。他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围着机关院子走十圈,然后给花儿草儿浇浇水。他说花草有四季不同,必须亲自伺候打理。他说生命在于运动,越是老年人越不能暮气沉沉,否则就是等死。现在,他每天还坚持看电视、读报纸,且从不戴眼镜。他乐呵呵地指着电视机跟我们说:“这台大的电视机,是县里送给我的。有了它看电视就像看电影!”
毕老的生活好了,但他不忘关心受灾的群众。1998年7月,澧县汛情危急,87岁高龄的他在家坐卧不安。过了没几天,澧南垸漫溃,弄得人心惶惶。一天,毕老正在院子里散步,看见两母女坐在墙边抹眼泪。问明她们是灾民后,毕老又是帮着找衣服,又是给她们弄吃的,还急着帮她们联系出门在外的亲戚。老人安慰她们说:“大水无情人有情,不要灰心!”
大家问他:“毕老,你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管别人有不有饭吃?”毕承松神气地说:“一餐饭算不了什么,我还在叶帅(叶剑英元帅)家吃过饭呢!”那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事,记者龚光立将在海南给叶剑英拍的12张照片洗出来后,托上北京开会的毕承松交给叶剑英。毕承松刚走进叶剑英家大门,就见叶剑英拍着手欢迎他:“劳模上门了,劳模上门了!”接着叶剑英又吩咐家人:“加个湖南菜,辣椒炒肉。毕劳模,稀客,稀客!”说起这一段,毕老的表情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
问起老人的生活饮食习惯,他说要多吃素,少吃荤,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生活上能自理的就尽量自己动手,只有忘掉自己的年龄,才能使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老人说:“该教的要教,但一定要宽中有严,严中有宽,上不慈,下不孝。”讲起长寿的秘诀,毕承松说就是一个“勤”字。1990年,79岁高龄的他,毛遂自荐到市县领导办的点——拥宪村,以一名工作队员的身份种棉花示范田,亲自参加田间培管,干旱时还挑水抗旱。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把每一天的天气、身边发生的事、自己的思想活动和身体状况记下来;他还喜欢看书看报。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的字,就等有人来看他或他散步遇见熟人时虚心请教。毕老说:“我没进过一天学堂,39岁开始认字学文化,每一个字都是这样学来的,我一点也不觉得丑。”毕老顺手递给我们一本日记本。我翻开其中的一页,只见毕老在日记中记着:“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最贵重的话,金玉良言;养生在于勤劳,养心在于自然。”
采访结束,毕老送我们走时说:“我感谢党的关怀,党的恩感激不尽,我这么大年纪了,棺木在老家准备几十年了。昨天我看了澧县新闻,我一定支持殡葬改革,我总结了一下,火葬和土葬相比,有六个好处……”听到这里,我们真被老人的情操和境界所折服了。他为澧县农业经济所作的贡献是家喻户晓的,但他的思想、他的观念如此紧跟形势,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望着毕老门前那两株迎风摇曳的棉花,我想他的一生真的犹如蔡长松(原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所赞:“故事如诗,人品如雪,情系银棉终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