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平常写作中常常有以下问题:看问题片面,说理不清,论据不够充分,缺少事实论据,缺乏写作热情。选取央视的《艺术人生》栏目内容作为作文指导课材料,好处在于此栏目采访的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各类明星,人物有吸引力,且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给我们展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生画卷。此访谈节目能给学生带来鲜活的作文素材,给他们人生有益的启示,笔者希望借此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
一、利用《艺术人生》节目,活跃作文教学,开发教学资源的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教师拘泥于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却忽略了母语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缺乏资源意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少,潜藏于课堂内外的有益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各种学习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鲜活源头遭到堵塞,作文教学形成了按部就班的简单化模式。这种单调、孤立、静止的教学形式必然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语文、提高作文的能力,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语文之树若要长得高大,语文之花若要开得鲜艳,都离不开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作文能力的教学时,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开展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在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把作文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提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以“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为宗旨的《艺术人生》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其“安静、大气、典雅”的风格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它全新的文艺理念,平民化的独特视角,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跌宕起伏的环节设计,可以让观众与嘉宾一起分享人生的精彩时刻,感受人物与文艺相碰撞的精神火花。而且,它所邀请的嘉宾大都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特别是一些影视明星,他们在学生中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开展了“《艺术人生》与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
二、“《艺术人生》与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
录制大量的节目,如《艺术人生——赵雅芝》、《艺术人生——刘文西》、《艺术人生——金庸》、《艺术人生——成龙》、《艺术人生——刀美兰》、《艺术人生——李连杰》、《艺术人生——赵本山》、《艺术人生——东方天鹅》、《艺术人生——张学友》《艺术人生——张信哲》、《艺术人生——张继钢》,等等。
对录制节目加以剪辑、整理、分类。剪辑为时长25~30分钟。分为影视明星、画家、舞蹈家、主持人、文学家、音乐家等类别。
选好使用时间。每月连堂使用一次,其余利用每星期二晚修前半个钟播放。
具体操作流程是先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从人物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提炼几个观点,培养学生对栏目中的人和事作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如观看了《艺术人生——张信哲》,可提炼了十几个观点:①只要肯付出,就能将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②魅力来自于内在……
再由这些观点进行相关联想,联想其他人物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训练学生广泛联想的能力,以提高作文构思的深广度。如观点:只要肯付出,就能将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联想到其他事例:司马迁用了18年写《史记》历尽艰辛;李时珍花30年著《本草纲目》;聋哑人邰丽华精湛的舞蹈表演……
最后整理成一段有观点有论据的文段(能运用所看的视频材料,又能联想其他事例,详略得当,不少于300字)。
制定事例运用统计表格。每次大作文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运用了哪些《艺术人生》事例,用得好的及时表扬,让学生活学活用。
三、课题实施后取得的效果
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所以课题研究选取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艺术人物,包括歌星、影星、导演以及其他的文艺工作者,内容新颖而丰富。《艺术人生》中主持人娴熟的主持与发问技巧、嘉宾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和与众不同的经历无一不让学生倍感新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播放节目时,我遵行的是由香港明星到内地明星,由学生熟悉的明星到学生不太熟悉的明星的播放顺序,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更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素材、新知识的兴趣,扩宽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面。
2.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一个自觉、自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该课题是成功的,因为我充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创造性地开发、配置学校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录制的节目播放后,学生自觉上网查找相关人物的具体事迹,进行知识的补充,加深自身的印象。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寻找网络视频材料,参与作文教学中视频节目的录制,他们不仅录制了《艺术人生》,还录制了《中国骄傲》、《鲁豫有约》等节目,逐渐形成收集材料、整理素材、多角度思维等相关作文能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丰富学生作文素材,提高了作文水平
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上往往缺少素材,一篇文章仅限于一、两个事实材料,其余的部分就用自己贫乏的语言拼凑字数。由于学生说理能力不强,这样的文章在字数上虽然达到了要求,但质量却不高。《艺术人生》系列节目素材的丰富性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平常教师们所训练的作文范围基本包括理想、志愿、人生价值;纪律文明;实践知识与能力;毅力、勤奋、挫折与成才之路;创业、守成与改革创新;团结、友谊、人际关系;家庭、伦理与道德;文学艺术与鉴赏;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等方面,这在受访的成功人士身上都得以包容、说明和例证。如此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素材,不是学生仅仅认真地阅读几本文学名著,或者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所能够获取的。课题实施以来,学生收集了几十个艺术人物的材料,有了较为丰富的作文素材,并且大部分的素材都能运用在这些作文话题中,这就从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艺术人生》访谈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往往就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话题。长期观看《艺术人生》,不仅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而且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文学也是人学,要作文,先做人。《艺术人生》系列节目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其独特的艺术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对一些独生子女的不良生活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净化了他们的思想,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思想的渗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人文情怀。
5. 提升了作文成绩
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几次番禺区联考或本校的月考,我班的作文成绩都排在全级前列,与禺山高中的作文平均分也相差无几。
四、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艺术人生》栏目素材在作文教学应用的实践上,向我们证明了它是上佳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开发了新的教学资源,而且它训练方法得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可运用的素材丰富了,从而促使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思想的渗透,体现了现代素质教学的新理念。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比如在题材上,艺术人士的成长和成功存在较多雷同的关键品质,导致内容略显单薄;在素材运用上,学生提炼的观点往往比较单一,并且有时难以自圆其说;还有由于这个节目是侧重于介绍人物事迹的,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的培养不够。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这个训练适应于低年级(如高一)使用,或与其他时事视频,如《共同关注》、《焦点访谈》等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罗峰
一、利用《艺术人生》节目,活跃作文教学,开发教学资源的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系统,教师拘泥于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却忽略了母语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缺乏资源意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少,潜藏于课堂内外的有益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各种学习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鲜活源头遭到堵塞,作文教学形成了按部就班的简单化模式。这种单调、孤立、静止的教学形式必然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语文、提高作文的能力,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语文之树若要长得高大,语文之花若要开得鲜艳,都离不开课程资源。所以,我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作文能力的教学时,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开展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在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把作文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提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以“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为宗旨的《艺术人生》是中央电视台的品牌节目,其“安静、大气、典雅”的风格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青睐。它全新的文艺理念,平民化的独特视角,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跌宕起伏的环节设计,可以让观众与嘉宾一起分享人生的精彩时刻,感受人物与文艺相碰撞的精神火花。而且,它所邀请的嘉宾大都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特别是一些影视明星,他们在学生中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开展了“《艺术人生》与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
二、“《艺术人生》与作文教学”课题研究的过程
录制大量的节目,如《艺术人生——赵雅芝》、《艺术人生——刘文西》、《艺术人生——金庸》、《艺术人生——成龙》、《艺术人生——刀美兰》、《艺术人生——李连杰》、《艺术人生——赵本山》、《艺术人生——东方天鹅》、《艺术人生——张学友》《艺术人生——张信哲》、《艺术人生——张继钢》,等等。
对录制节目加以剪辑、整理、分类。剪辑为时长25~30分钟。分为影视明星、画家、舞蹈家、主持人、文学家、音乐家等类别。
选好使用时间。每月连堂使用一次,其余利用每星期二晚修前半个钟播放。
具体操作流程是先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思考从人物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提炼几个观点,培养学生对栏目中的人和事作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如观看了《艺术人生——张信哲》,可提炼了十几个观点:①只要肯付出,就能将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②魅力来自于内在……
再由这些观点进行相关联想,联想其他人物事例来论证这个观点,训练学生广泛联想的能力,以提高作文构思的深广度。如观点:只要肯付出,就能将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联想到其他事例:司马迁用了18年写《史记》历尽艰辛;李时珍花30年著《本草纲目》;聋哑人邰丽华精湛的舞蹈表演……
最后整理成一段有观点有论据的文段(能运用所看的视频材料,又能联想其他事例,详略得当,不少于300字)。
制定事例运用统计表格。每次大作文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运用了哪些《艺术人生》事例,用得好的及时表扬,让学生活学活用。
三、课题实施后取得的效果
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所以课题研究选取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艺术人物,包括歌星、影星、导演以及其他的文艺工作者,内容新颖而丰富。《艺术人生》中主持人娴熟的主持与发问技巧、嘉宾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和与众不同的经历无一不让学生倍感新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播放节目时,我遵行的是由香港明星到内地明星,由学生熟悉的明星到学生不太熟悉的明星的播放顺序,这样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被学生接受,更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素材、新知识的兴趣,扩宽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面。
2.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看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一个自觉、自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该课题是成功的,因为我充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创造性地开发、配置学校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录制的节目播放后,学生自觉上网查找相关人物的具体事迹,进行知识的补充,加深自身的印象。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自觉寻找网络视频材料,参与作文教学中视频节目的录制,他们不仅录制了《艺术人生》,还录制了《中国骄傲》、《鲁豫有约》等节目,逐渐形成收集材料、整理素材、多角度思维等相关作文能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丰富学生作文素材,提高了作文水平
长期以来,学生在写作上往往缺少素材,一篇文章仅限于一、两个事实材料,其余的部分就用自己贫乏的语言拼凑字数。由于学生说理能力不强,这样的文章在字数上虽然达到了要求,但质量却不高。《艺术人生》系列节目素材的丰富性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平常教师们所训练的作文范围基本包括理想、志愿、人生价值;纪律文明;实践知识与能力;毅力、勤奋、挫折与成才之路;创业、守成与改革创新;团结、友谊、人际关系;家庭、伦理与道德;文学艺术与鉴赏;有关教育的诸多观点等方面,这在受访的成功人士身上都得以包容、说明和例证。如此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素材,不是学生仅仅认真地阅读几本文学名著,或者从狭小的生活圈子里所能够获取的。课题实施以来,学生收集了几十个艺术人物的材料,有了较为丰富的作文素材,并且大部分的素材都能运用在这些作文话题中,这就从实践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艺术人生》访谈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往往就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话题。长期观看《艺术人生》,不仅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而且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文学也是人学,要作文,先做人。《艺术人生》系列节目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其独特的艺术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对一些独生子女的不良生活习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净化了他们的思想,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思想的渗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人文情怀。
5. 提升了作文成绩
自从课题实施以来,几次番禺区联考或本校的月考,我班的作文成绩都排在全级前列,与禺山高中的作文平均分也相差无几。
四、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艺术人生》栏目素材在作文教学应用的实践上,向我们证明了它是上佳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开发了新的教学资源,而且它训练方法得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可运用的素材丰富了,从而促使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思想的渗透,体现了现代素质教学的新理念。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比如在题材上,艺术人士的成长和成功存在较多雷同的关键品质,导致内容略显单薄;在素材运用上,学生提炼的观点往往比较单一,并且有时难以自圆其说;还有由于这个节目是侧重于介绍人物事迹的,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的培养不够。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这个训练适应于低年级(如高一)使用,或与其他时事视频,如《共同关注》、《焦点访谈》等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