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川县关庄镇片区抗震指挥部,隔着青竹江的对面,有一个小庙宇,还有一樽大佛像。佛像耷拉着脸,满脸愁容。它的四周,人们无家可归,而且必须背井离乡。
5月25日,这里第一批共1315人开始往外迁移,迁到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那也是一个多山的县城,而且极为惊险。西晋文学家张孟阳在《剑阁铭》中说“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其险可见一般。也因此,这里的人们并不十分愿意前往。
指挥部的人说,剑阁比这里好多了。至少,剑阁是一个比这里更安全的地方。在青川关庄镇所管辖的片区,马公乡、石坝乡和红光乡公路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和冲毁,或者因处在堰塞湖水下而交通断绝。地质专家踏勘这三个乡镇后,认为这一连片地区已无任何生产生活资料,且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高危地带,已不再适合人居。
第一批离开的是马公乡人。其余的人还在“等待政策”,而且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叫元坝的地方。那是位于广元市中南部的一个区。虽然没有去过,但“从地图上看,那个地方距离广元市区很近。”那里计划接受大约1000人左右的移民。
石坝多:三个80后的茫然
前一天,即马公乡人离开的那一天,杨勇邦、王小明、张金超也接到了乡政府的通知:让每一户派一个人下来到元坝去看看。
他们和几个老乡一起走了6个小时山路来到关庄镇片区抗震指挥部。乡里的党委书记说,元坝人早就满了,让他们到剑阁去。杨勇邦他们要求先去剑阁看一下,“他说,不行啊,必须把家人带齐了一起去。”但听说一上了车就是剑阁的人了,便没人敢去了。
这是三个80后的小伙子,三人今年刚好都是26岁。他们原本都在外地打工,地震发生的时候,杨勇邦在张家港,王小明在东莞,张金超在深圳。12日,地震发生后,当晚就都着急地往回赶了。
因为一路的塌方、滑坡,青川境内的很多道路无法通行,杨勇邦15日晚才赶到了关庄镇,王小明、张金超还要晚,在路上颠簸了4天。
关庄这个片区有5个乡镇,总人口23000多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失踪的还有220人,90%以上的房子或垮塌或成为危房。但由于距离震中汶川相对较远,而且灾情没有被及时传出,开始的灾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直到三天以后,温总理到青川考察灾情,外面的外援以及各方面的救助力量开始源源不断地开进关庄镇。列为极重灾区,那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
一路上,他们猜想了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但情况比预想的要好,至少三个人的家里都没有人员伤亡。家里的房子已经全部跨塌,家人集中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帐篷里。
“从垮塌房子的废墟里,挖出了些粮食,还有一些家禽、牲畜,能维持一下,这样也就不愿意集中到安置点了。”。杨勇邦说。
但很多人的家连废墟也看不见了,必须到安置点去。那里的负担也很重。
“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没法做饭,每天吃方便面、干粮,吃怕了。”有些人下来几天,又回去了,担心房子废墟里的粮食被别人挖去了,家禽、牲畜没人照顾也不安全。
农村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隔两三天,他们会接到通知到关庄镇片区抗震指挥中心领一些发放的物资,来回一趟,十来个小时。
他们也在努力地自救,尽量地不给政府添麻烦。但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仍要等待国家安置政策的出台。
在指挥中心的那一个晚上,三个年轻人拉着记者一直在聊。因为有很多问题,不知道怎么办。
“那个地方会不会比我们原来的地方还要差呢?那里是不是通路通电?那里边的山多到什么程度啊?”他们希望能去一个比石坝乡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希望往后的日子不再那么苦。
杨勇邦说,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永久性移民,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张金超说,原来的地方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有很深的感情啊,再赖那也是自己的家乡,还是好的。”
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今后的房屋建筑怎么办?
这是焦急等待中的人们最为关心的:是老百姓全部自己掏钱呢,还是国家分担一部分?
他们有分析和猜想过这个问题,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灾后重建了。
这里的每一个人对2006年8月28日大洪灾还记忆犹新,他们称之为8·28洪灾。
那次洪灾让这里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家园重建。
那时候,国家按户或人口,匹配一部分资金,剩下的由灾民自己负担。“房屋被全部冲毁的,1到2人补贴1万,3到4人补贴1万2,5人以上补贴1万5,房屋全垮塌的,l到2人房屋8千,3到4人房屋1万,5人以上房屋1万2。”这个补贴标准当时老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这一次,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经济能力建房了。
“估计国家也不可能给每一户人家都修房子了。因为这次受灾面积太大了,灾民太多太多。”他们嘀咕着,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已经很困难了。
但是,他们记得温总理来青川的时候说过,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偏远的山村。
年轻人说,他们相信总理的话。这一晚,年轻人都没有睡,坐在椅子上,睁着眼睛等天亮。
红光乡:山崩地裂的记忆
红光乡东河村的马飞想得就没有这三个年轻人多。他跟《小康》记者说,现在只想离开,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那个地方已经没有办法再住人了。”
马飞说,红光乡人都一个心情。
马飞今年30岁,在家里排行最小,上面有4个哥哥,还有一个残疾的姐姐,全部都还没有结婚。太穷了!
地震的时候他在山西挖煤。第二天马飞从山西开始往家里赶。他的四哥被垮塌的房屋压死了,母亲被砸伤。
“去年洪水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房子已经裂开,应该搬迁的,但红光乡政府的人说,没关系的,一时垮不了。等垮得了的时候,已经砸死了人。”马飞一直反复嘟囔着,“我四哥被砸死了,母亲脚砸伤了。”
他像是在回忆一件别人家的事情,眼睛干干的,没有泪光。看着前方,平静、空洞,有些呆滞。
消防官兵把马飞的母亲接了下去。
深山里真的已经不能住人了,但马飞家里的其他人还在大山里。
为什么不出来呢?
“到什么地方去呢?移民安置的地方没有我们去的名额。大山上面还有粮食,不能带走。等着有安置的时候要一起带走的。”马飞说,不管迁到哪里去,都愿意,元坝也好,剑阁也行。
这里已经山崩地裂了。
东河口已经变成了“死亡之谷”,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在山体垮塌高起的乱石堆里,深埋着的全是尸体。
这曾经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河谷,山脚下聚居着后院、三元坝、王家山、王阳坪四个小组的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就在5月12日14点28分,“轰 的一声巨响,山顶上像是被炸开了,石头不断滚落,四处烟尘滚滚,根本睁不开眼睛,人也站不稳,只能趴下。”附近的一位老人当时正在对面的一座山上,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老人对《小康》记者说,等他睁开眼睛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发现,下面的村庄已经全部消失了。垮塌下来的山体将一切全部掩埋。
山脚下的人无一活口。除了出外务工的、到集镇上赶集的,剩下的全部遇难。官方的统计大约是280多人被掩埋,民间流传的数字接近700人。
塌方的山体将河流截断,形成了堰塞湖。每当河水涨潮的时候,便会冲出尸体来。
张青(化名)很幸运,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好在集市上,逃过劫难。丈夫和大儿子在外打工,就读东河口小学的小儿子也跑出了教室,都逃过了这场灾难。
但是大家族的其他人全部被掩埋了。
“房子是前年洪灾之后重新再盖的,几乎所有的积蓄全部在上面了。”张青的眼圈红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丈夫和大儿子没有回来,她说,回来要花钱的,而且解决不了问题。
小儿子每天都在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呢?
每次她都回答,快了,政府已经在想办法了。她对儿子说,不管再苦,妈妈都一定想办法让你上学。
张青说:“不管迁到哪里去都没关系,只要孩子可以上学就行了。”其他的东西她不敢再奢望太多。
采访的那一天,张青和儿子依然还没有落脚的地方。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找当地的政府帮忙安排,她说,知道帐篷很紧张,国家也没有办法,也就不去添麻烦了。
“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已经很艰难了,想一想嘛,这么多的人受灾,我们又怎么可能要求国家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国家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其他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就尽量不添麻烦吧。”
关庄镇:小生意人的烦恼
小城镇上做小生意的人,经过这一次地震也没什么东西了。
之前,陈文锋开了一个小批发店,卖卖烟酒、油盐。地震中,小商铺垮塌了,将近6万元的货被压在废墟里。他雇了将近20个人帮他抢挖,最终挖出了1万多元的货物。
“国家在想方设法给我们调运物资,我们能抢挖出物资来,那也是为国家在减轻负担啊。”
陈文锋想把它处理掉,换点现金,出去躲一躲,避一避。“现在政府要把房子全部处理掉,你看这个空气,这个地方现在没法待了。”他指向推土机正在施工的地方。
陈文锋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还是新的房子就这样要把它推倒?国家要重新再建还要花很大的一笔钱啊。
他觉得当地政府排危的政策太左了。“损害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危房的可以推倒重来,但如果是基本上损害不严重的,应该维修加固,而不是全部推倒。”
他说,老百姓花了毕生的积蓄和心血,才有了一个房子,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全推倒了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啊。”
“现在是规划大于救灾,城市规划比救灾还重要。”陈文锋有些激动,“地震没有把我们击垮,但规划把我们给击垮了。”
他说,如果房屋被推倒了,那就跟他们拼了。
政府已经准备在关庄镇原址上重新规划。“重新规划之后,原来是门面的地方可能就成公路了。到时候回来是不是还有我们落脚的地方就不知道了。”陈文锋担心回来之后没有了他的商铺。
但是,还是想回到这个地方来,毕竟在这里已经住了三代人了。关庄城镇上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即使是离开也是暂时到外面避避风头。
终归是要回来的。
“可是,我们要建成原来的房子很不容易了。”这是年过五十的刘本荣最伤心的,他不确定,这个年纪重头再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也一无所有了。地震之前,他承包一些小工程做做。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最重要的问题是谋生,以后怎么谋生?国家要给我们建设临时过渡房,但那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靠自己。”
他很欣慰,“因为遇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地方现在得到全社会的关心,而且国家的政策还这么好。”
但靠国家和社会都是有限度的,还得靠自己。“受灾的也不只你这一个地方,其他还有很多地方。那么多灾民,这个国家照顾不可能面面俱到。”
“有这么好的政策,有政府,再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建好我们的家园的。”
刘本荣不停地在重复,他在给自己打气。
他想大哭,但是忍住了。
大约在一个星期之后,红光乡、马公乡、石坝乡的人继续举家迁往剑阁,还有元坝。在计划表当中,剑阁接纳2000千人,元坝接纳1000人,青川县首批转移3000名灾民。
元坝接纳的1000人里,依然没有杨勇邦、王小明、张金超他们的名额。
与此同时,第一批去剑阁的人,有一些又跑回来了,因为还是觉得家里好。他们要等待下一次的政策安排。
3000移民只是青川移民的一小部分。广元市已没有了承受的能力,他们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人们依然还在观望中等待。等待可能出现的更好的安排。
但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这是一场灾难性移民,几乎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只是,对故土的留恋,对未知的恐惧,让他们无法不犹疑。
5月25日,这里第一批共1315人开始往外迁移,迁到同属广元市的剑阁县。那也是一个多山的县城,而且极为惊险。西晋文学家张孟阳在《剑阁铭》中说“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其险可见一般。也因此,这里的人们并不十分愿意前往。
指挥部的人说,剑阁比这里好多了。至少,剑阁是一个比这里更安全的地方。在青川关庄镇所管辖的片区,马公乡、石坝乡和红光乡公路被崩塌的山体掩埋和冲毁,或者因处在堰塞湖水下而交通断绝。地质专家踏勘这三个乡镇后,认为这一连片地区已无任何生产生活资料,且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高危地带,已不再适合人居。
第一批离开的是马公乡人。其余的人还在“等待政策”,而且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叫元坝的地方。那是位于广元市中南部的一个区。虽然没有去过,但“从地图上看,那个地方距离广元市区很近。”那里计划接受大约1000人左右的移民。
石坝多:三个80后的茫然
前一天,即马公乡人离开的那一天,杨勇邦、王小明、张金超也接到了乡政府的通知:让每一户派一个人下来到元坝去看看。
他们和几个老乡一起走了6个小时山路来到关庄镇片区抗震指挥部。乡里的党委书记说,元坝人早就满了,让他们到剑阁去。杨勇邦他们要求先去剑阁看一下,“他说,不行啊,必须把家人带齐了一起去。”但听说一上了车就是剑阁的人了,便没人敢去了。
这是三个80后的小伙子,三人今年刚好都是26岁。他们原本都在外地打工,地震发生的时候,杨勇邦在张家港,王小明在东莞,张金超在深圳。12日,地震发生后,当晚就都着急地往回赶了。
因为一路的塌方、滑坡,青川境内的很多道路无法通行,杨勇邦15日晚才赶到了关庄镇,王小明、张金超还要晚,在路上颠簸了4天。
关庄这个片区有5个乡镇,总人口23000多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失踪的还有220人,90%以上的房子或垮塌或成为危房。但由于距离震中汶川相对较远,而且灾情没有被及时传出,开始的灾情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直到三天以后,温总理到青川考察灾情,外面的外援以及各方面的救助力量开始源源不断地开进关庄镇。列为极重灾区,那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
一路上,他们猜想了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但情况比预想的要好,至少三个人的家里都没有人员伤亡。家里的房子已经全部跨塌,家人集中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帐篷里。
“从垮塌房子的废墟里,挖出了些粮食,还有一些家禽、牲畜,能维持一下,这样也就不愿意集中到安置点了。”。杨勇邦说。
但很多人的家连废墟也看不见了,必须到安置点去。那里的负担也很重。
“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没法做饭,每天吃方便面、干粮,吃怕了。”有些人下来几天,又回去了,担心房子废墟里的粮食被别人挖去了,家禽、牲畜没人照顾也不安全。
农村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
每隔两三天,他们会接到通知到关庄镇片区抗震指挥中心领一些发放的物资,来回一趟,十来个小时。
他们也在努力地自救,尽量地不给政府添麻烦。但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仍要等待国家安置政策的出台。
在指挥中心的那一个晚上,三个年轻人拉着记者一直在聊。因为有很多问题,不知道怎么办。
“那个地方会不会比我们原来的地方还要差呢?那里是不是通路通电?那里边的山多到什么程度啊?”他们希望能去一个比石坝乡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希望往后的日子不再那么苦。
杨勇邦说,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永久性移民,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张金超说,原来的地方虽然日子不好过,“但有很深的感情啊,再赖那也是自己的家乡,还是好的。”
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今后的房屋建筑怎么办?
这是焦急等待中的人们最为关心的:是老百姓全部自己掏钱呢,还是国家分担一部分?
他们有分析和猜想过这个问题,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面对灾后重建了。
这里的每一个人对2006年8月28日大洪灾还记忆犹新,他们称之为8·28洪灾。
那次洪灾让这里的人们已经经历了一次家园重建。
那时候,国家按户或人口,匹配一部分资金,剩下的由灾民自己负担。“房屋被全部冲毁的,1到2人补贴1万,3到4人补贴1万2,5人以上补贴1万5,房屋全垮塌的,l到2人房屋8千,3到4人房屋1万,5人以上房屋1万2。”这个补贴标准当时老百姓还是比较满意的。
而这一次,他们已经没有什么经济能力建房了。
“估计国家也不可能给每一户人家都修房子了。因为这次受灾面积太大了,灾民太多太多。”他们嘀咕着,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已经很困难了。
但是,他们记得温总理来青川的时候说过,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偏远的山村。
年轻人说,他们相信总理的话。这一晚,年轻人都没有睡,坐在椅子上,睁着眼睛等天亮。
红光乡:山崩地裂的记忆
红光乡东河村的马飞想得就没有这三个年轻人多。他跟《小康》记者说,现在只想离开,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那个地方已经没有办法再住人了。”
马飞说,红光乡人都一个心情。
马飞今年30岁,在家里排行最小,上面有4个哥哥,还有一个残疾的姐姐,全部都还没有结婚。太穷了!
地震的时候他在山西挖煤。第二天马飞从山西开始往家里赶。他的四哥被垮塌的房屋压死了,母亲被砸伤。
“去年洪水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房子已经裂开,应该搬迁的,但红光乡政府的人说,没关系的,一时垮不了。等垮得了的时候,已经砸死了人。”马飞一直反复嘟囔着,“我四哥被砸死了,母亲脚砸伤了。”
他像是在回忆一件别人家的事情,眼睛干干的,没有泪光。看着前方,平静、空洞,有些呆滞。
消防官兵把马飞的母亲接了下去。
深山里真的已经不能住人了,但马飞家里的其他人还在大山里。
为什么不出来呢?
“到什么地方去呢?移民安置的地方没有我们去的名额。大山上面还有粮食,不能带走。等着有安置的时候要一起带走的。”马飞说,不管迁到哪里去,都愿意,元坝也好,剑阁也行。
这里已经山崩地裂了。
东河口已经变成了“死亡之谷”,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在山体垮塌高起的乱石堆里,深埋着的全是尸体。
这曾经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河谷,山脚下聚居着后院、三元坝、王家山、王阳坪四个小组的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就在5月12日14点28分,“轰 的一声巨响,山顶上像是被炸开了,石头不断滚落,四处烟尘滚滚,根本睁不开眼睛,人也站不稳,只能趴下。”附近的一位老人当时正在对面的一座山上,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老人对《小康》记者说,等他睁开眼睛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发现,下面的村庄已经全部消失了。垮塌下来的山体将一切全部掩埋。
山脚下的人无一活口。除了出外务工的、到集镇上赶集的,剩下的全部遇难。官方的统计大约是280多人被掩埋,民间流传的数字接近700人。
塌方的山体将河流截断,形成了堰塞湖。每当河水涨潮的时候,便会冲出尸体来。
张青(化名)很幸运,地震发生的时候,她正好在集市上,逃过劫难。丈夫和大儿子在外打工,就读东河口小学的小儿子也跑出了教室,都逃过了这场灾难。
但是大家族的其他人全部被掩埋了。
“房子是前年洪灾之后重新再盖的,几乎所有的积蓄全部在上面了。”张青的眼圈红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
丈夫和大儿子没有回来,她说,回来要花钱的,而且解决不了问题。
小儿子每天都在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呢?
每次她都回答,快了,政府已经在想办法了。她对儿子说,不管再苦,妈妈都一定想办法让你上学。
张青说:“不管迁到哪里去都没关系,只要孩子可以上学就行了。”其他的东西她不敢再奢望太多。
采访的那一天,张青和儿子依然还没有落脚的地方。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找当地的政府帮忙安排,她说,知道帐篷很紧张,国家也没有办法,也就不去添麻烦了。
“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已经很艰难了,想一想嘛,这么多的人受灾,我们又怎么可能要求国家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国家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其他的问题自己能解决就尽量不添麻烦吧。”
关庄镇:小生意人的烦恼
小城镇上做小生意的人,经过这一次地震也没什么东西了。
之前,陈文锋开了一个小批发店,卖卖烟酒、油盐。地震中,小商铺垮塌了,将近6万元的货被压在废墟里。他雇了将近20个人帮他抢挖,最终挖出了1万多元的货物。
“国家在想方设法给我们调运物资,我们能抢挖出物资来,那也是为国家在减轻负担啊。”
陈文锋想把它处理掉,换点现金,出去躲一躲,避一避。“现在政府要把房子全部处理掉,你看这个空气,这个地方现在没法待了。”他指向推土机正在施工的地方。
陈文锋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还是新的房子就这样要把它推倒?国家要重新再建还要花很大的一笔钱啊。
他觉得当地政府排危的政策太左了。“损害比较严重,已经成为危房的可以推倒重来,但如果是基本上损害不严重的,应该维修加固,而不是全部推倒。”
他说,老百姓花了毕生的积蓄和心血,才有了一个房子,才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全推倒了等于要了我们的命啊。”
“现在是规划大于救灾,城市规划比救灾还重要。”陈文锋有些激动,“地震没有把我们击垮,但规划把我们给击垮了。”
他说,如果房屋被推倒了,那就跟他们拼了。
政府已经准备在关庄镇原址上重新规划。“重新规划之后,原来是门面的地方可能就成公路了。到时候回来是不是还有我们落脚的地方就不知道了。”陈文锋担心回来之后没有了他的商铺。
但是,还是想回到这个地方来,毕竟在这里已经住了三代人了。关庄城镇上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即使是离开也是暂时到外面避避风头。
终归是要回来的。
“可是,我们要建成原来的房子很不容易了。”这是年过五十的刘本荣最伤心的,他不确定,这个年纪重头再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也一无所有了。地震之前,他承包一些小工程做做。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最重要的问题是谋生,以后怎么谋生?国家要给我们建设临时过渡房,但那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靠自己。”
他很欣慰,“因为遇上了一个很好的时代,这个地方现在得到全社会的关心,而且国家的政策还这么好。”
但靠国家和社会都是有限度的,还得靠自己。“受灾的也不只你这一个地方,其他还有很多地方。那么多灾民,这个国家照顾不可能面面俱到。”
“有这么好的政策,有政府,再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建好我们的家园的。”
刘本荣不停地在重复,他在给自己打气。
他想大哭,但是忍住了。
大约在一个星期之后,红光乡、马公乡、石坝乡的人继续举家迁往剑阁,还有元坝。在计划表当中,剑阁接纳2000千人,元坝接纳1000人,青川县首批转移3000名灾民。
元坝接纳的1000人里,依然没有杨勇邦、王小明、张金超他们的名额。
与此同时,第一批去剑阁的人,有一些又跑回来了,因为还是觉得家里好。他们要等待下一次的政策安排。
3000移民只是青川移民的一小部分。广元市已没有了承受的能力,他们希望国家能尽快协调省外移民的计划。
人们依然还在观望中等待。等待可能出现的更好的安排。
但其实,他们心里也明白,这是一场灾难性移民,几乎没什么选择的余地。只是,对故土的留恋,对未知的恐惧,让他们无法不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