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使得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为了凸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性,提高教学效益,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活动方式多样、道德训练落实。
1.教学内容要丰富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重视对教科书的使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从教材引向生活,让课堂与生活互动、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育主题,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水平,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等已有的资源,把收集到的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长大了》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调查访问,课内展示与交流,从服装、身高、体重、玩具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长大了”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体会长大的快乐,懂得感恩、回报父母长辈,进而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
又如《唐朝盛世》的教学,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展示了唐朝在诗歌、绘画、书法、茶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盛唐是一个政治清明、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
2.活动方式要多样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经说过:“小学品德是一门最有魅力的课程。”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教材编写有魅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大改革、大发展。这种改革就是改变和摒弃了以前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式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即倡导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据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目标、内容和对象,认真进行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巧妙实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例如,《学会相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对案例《跳绳风波》和《踢球的故事》进行深度的剖析,讓学生探究、体验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初步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如《强盛的汉朝》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围绕教育主题思考并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分类、梳理和概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了解的主要问题有:汉朝的科技水平如何?汉朝有哪些名人?汉朝留下哪些文化遗产?汉朝强盛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里整理、处理自己收集的材料并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开展各种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其立志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道德训练要落实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发展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所在。为此,要求教师积极地创造条件,主动地为学生构建回归生活的“营地”,提供生活实践的舞台,以此来引领、训练、指导他们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
例如,《学会相处》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友好相处我做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找缺点,涂黑点;真心告白,写心语卡”等活动,让学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并想方设法地去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适时的引导、饱含深情的话语打动、感染了学生,学生情不自禁地道出了“友谊是无价的,大家一定要珍惜”的心声。
总之,品德课堂教学只有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感悟、践行,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侯秀芳,张福庄.提高思想品德实效性的基本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
1.教学内容要丰富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重视对教科书的使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从教材引向生活,让课堂与生活互动、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育主题,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水平,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等已有的资源,把收集到的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长大了》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调查访问,课内展示与交流,从服装、身高、体重、玩具等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解“长大了”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体会长大的快乐,懂得感恩、回报父母长辈,进而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
又如《唐朝盛世》的教学,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展示了唐朝在诗歌、绘画、书法、茶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受盛唐是一个政治清明、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
2.活动方式要多样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曾经说过:“小学品德是一门最有魅力的课程。”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教材编写有魅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品德课堂教学的大改革、大发展。这种改革就是改变和摒弃了以前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式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即倡导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据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目标、内容和对象,认真进行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巧妙实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例如,《学会相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等方法对案例《跳绳风波》和《踢球的故事》进行深度的剖析,讓学生探究、体验如何与人相处,从而初步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又如《强盛的汉朝》的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围绕教育主题思考并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分类、梳理和概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了解的主要问题有:汉朝的科技水平如何?汉朝有哪些名人?汉朝留下哪些文化遗产?汉朝强盛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里整理、处理自己收集的材料并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通过开展各种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使其立志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道德训练要落实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发展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本课程追求的目标所在。为此,要求教师积极地创造条件,主动地为学生构建回归生活的“营地”,提供生活实践的舞台,以此来引领、训练、指导他们的生活,从而使学生的道德训练得到有效的落实。
例如,《学会相处》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友好相处我做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找缺点,涂黑点;真心告白,写心语卡”等活动,让学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并想方设法地去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适时的引导、饱含深情的话语打动、感染了学生,学生情不自禁地道出了“友谊是无价的,大家一定要珍惜”的心声。
总之,品德课堂教学只有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感悟、践行,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侯秀芳,张福庄.提高思想品德实效性的基本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