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中国对虾养殖现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饵料和养殖密度造成的幼虾生产影响与存活率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采用多饵料配合投喂能保证成活率及存活率的结论,为实际养殖生产提供可靠方法与依据。
关键词:中国对虾;饵料;养殖密度;生长状况;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167-02
前 言
中国对虾分布于渤海与黄海,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较大比重。为保证幼虾成活率和存活率,收获理想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分析与实验,确定对幼虾生长有利的方式与技术,对原有技术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在实现预期养殖目标的同时,促进中国对虾养殖业不断发展。密度与饵料是中国对虾生长与存活率主要影响因素。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容 器
容器选用圆形塑料桶共36个,将其标记为A1#~A12#、B1#~B12#、C1#~C12#,其内径在78~80cm范围内,高度为115cm,桶底设排水口,桶顶设出水口,各桶均布置一个充气管与进水管。水深控制在80~90cm范围内,进水前进行过滤。水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1.1.2 虾
实验中使用的虾为中国对虾系绿325,其初始体重控制在0.049~0.059g范围内[1]。
1.2 实验方法
1.2.1 设 计
在桶内进行饲养,设以下三个处理:①投喂配合饲料;②冰冻鲜鱼肉;③活卤虫。设计密度取四个梯度:50尾、100尾、150尾与200尾。采用3×4因子设计,不同饵料与密度条件下设3个重复。分组后,将虾放进按照3×4标准丁方编号排列的桶中,注水140L,稳定3d后,对虾重量与存活率进行测量,之后按9d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2]。
1.2.2 饲 育
饵料成分如表2所示。
采用F=0.017L1.5对日投喂量进行计算,其中,F表示日投喂量,单位:g;L表示对虾体长,单位:cm;再根据总量算出桶投喂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每天的5:00、9:00、18:00和22:00四个时间段进行投喂。在进行投喂以前,先用虹吸管吸出粪便。在实验过程中,每天换不少于30%的海水[3]。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状况
幼虾的重量增长实验共进行28d,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密度越大,幼虾重量增长越快。此外,密度为50尾/桶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相对一致;而密度为200尾/桶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有明显差别。从饵料角度讲,采用活卤虫的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相对一致;而采用冰冻鲜鱼肉的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有明显差别[4]。
在实验中还发现各生长密度条件下的幼虾生物学特征。在5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主要绕桶壁进行单尾游动;在150尾/桶与20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主要在集群以后绕桶壁进行游动;而10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活动保持在以上两者之间。
幼虾在各饵料与密度条件下的生长指标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饵料间有明显的生长效应差异,特别是活卤虫。从方差分析中可能看出,无论是饵料间、密度间还是两者的相互作用间,都有明显差异,说明幼虾生长受饵料与密度两个因素直接影响。
2.2 饵料与密度对幼虾生长造成的影响
饵料与密度对幼虾生长造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中,(a)、(b)、(c)表示对生长造成的影响,(d)、(e)、(f)表示对存活率造成的影响。从(a)、(b)、(c)可以看出,在各饵料条件下,伴随时间的不断推移,各密度条件下的幼蝦重量增长有所不同,即表现为异速生长。以50尾/桶的密度增重速度最快,在实验完成时体重分别为0.76g、0.87g和1.18g。同时,各饵料条件下幼虾在密度相同时,其生长也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活卤虫的生长速度最快。从(d)、(e)、(f)可以看出,幼虾存活率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在饵料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对幼虾进行15d饲养后,其存活率出现明显变化,处于58.1~85.2%的范围内,以活卤虫为饵料的50尾/桶密度的实际存活率为最高[5]。
2.3 讨 论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饵料都能满足幼虾生长需要,而从图1看,不同饲料对幼虾生长有明显影响,体现为活卤虫优于配合饵料优于冰冻鲜鱼肉,此外,活卤虫对水质的污染还很轻,可以起到一定净化作用。但将活卤虫作为幼虾的饵料,成本很高。基于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在早期投喂活卤虫,在中期投喂配合饵料,在后期投喂冰冻鲜鱼肉[6]。
实验结果还表明,密度对幼虾体重增加和行为生物学都有明显影响。伴随密度的不断增加,幼虾增重速度减慢。另外,在密度增大过程中,增重的个体差异还很明显。表现为:密度低时,增重速度快,但增量一般;密度较高时,增重速度慢,但增量较大。
3 结束语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采用遗传背景相同的单一家系列中国对虾,对影响幼虾生长的环境及营养进行分析探讨,这样能防止种群差异造成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选育条件创造良好环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实验结果还能看出,当遗传背景相同时,对不同的饵料进行相互结合与搭配,除了可以减少成本,还能保证幼虾成活率及存活率,对水质进行净化,避免造成水质污染,一举两得。需要进行高密度放养的过程中,需要增大饲养量来保证幼虾得到良好生长,而为确保饲料实际投入可以得到理想经济效益,基于放养密度相对较大的实际环境,通常要更多饲料才可以确保幼虾得到良好生长,但密度的改变会造成胁迫,使水体质量提高,对此应采用多餐少量等合理方法。基于此,通过对饵料及密度的控制,除了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成活率和存活率,加快幼虾生长速度,对生长时的差异进行改善,并且在后续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乐云,杨求华,黄种持.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05):706~712.
[2]张许光,赵 培,王国成.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J].渔业科学进展,2013,34(03):111~119.
[3]张曦文,吴 垠,贺茹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青石斑鱼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7(06):518~522.
[4]肖鸣鹤,肖英平,吴志强.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2,36(07):1088~1093.
[5]邓应能,赵 培,孙运忠.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试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J].渔业科学进展,2012,33(02):69~75.
[6]彭士明,施兆鸿,孙 鹏.养殖密度对银鲳幼鱼生长及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29(07):1371~1376.
收稿日期:2018-4-24
作者简介:曹显生(1971-),男,中专,主要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
关键词:中国对虾;饵料;养殖密度;生长状况;存活率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15-0167-02
前 言
中国对虾分布于渤海与黄海,在我国海水养殖中占较大比重。为保证幼虾成活率和存活率,收获理想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分析与实验,确定对幼虾生长有利的方式与技术,对原有技术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在实现预期养殖目标的同时,促进中国对虾养殖业不断发展。密度与饵料是中国对虾生长与存活率主要影响因素。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容 器
容器选用圆形塑料桶共36个,将其标记为A1#~A12#、B1#~B12#、C1#~C12#,其内径在78~80cm范围内,高度为115cm,桶底设排水口,桶顶设出水口,各桶均布置一个充气管与进水管。水深控制在80~90cm范围内,进水前进行过滤。水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
1.1.2 虾
实验中使用的虾为中国对虾系绿325,其初始体重控制在0.049~0.059g范围内[1]。
1.2 实验方法
1.2.1 设 计
在桶内进行饲养,设以下三个处理:①投喂配合饲料;②冰冻鲜鱼肉;③活卤虫。设计密度取四个梯度:50尾、100尾、150尾与200尾。采用3×4因子设计,不同饵料与密度条件下设3个重复。分组后,将虾放进按照3×4标准丁方编号排列的桶中,注水140L,稳定3d后,对虾重量与存活率进行测量,之后按9d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2]。
1.2.2 饲 育
饵料成分如表2所示。
采用F=0.017L1.5对日投喂量进行计算,其中,F表示日投喂量,单位:g;L表示对虾体长,单位:cm;再根据总量算出桶投喂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每天的5:00、9:00、18:00和22:00四个时间段进行投喂。在进行投喂以前,先用虹吸管吸出粪便。在实验过程中,每天换不少于30%的海水[3]。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状况
幼虾的重量增长实验共进行28d,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密度越大,幼虾重量增长越快。此外,密度为50尾/桶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相对一致;而密度为200尾/桶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有明显差别。从饵料角度讲,采用活卤虫的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相对一致;而采用冰冻鲜鱼肉的桶,其幼虾重量增长总量有明显差别[4]。
在实验中还发现各生长密度条件下的幼虾生物学特征。在5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主要绕桶壁进行单尾游动;在150尾/桶与20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主要在集群以后绕桶壁进行游动;而100尾/桶的密度条件下,幼虾活动保持在以上两者之间。
幼虾在各饵料与密度条件下的生长指标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饵料间有明显的生长效应差异,特别是活卤虫。从方差分析中可能看出,无论是饵料间、密度间还是两者的相互作用间,都有明显差异,说明幼虾生长受饵料与密度两个因素直接影响。
2.2 饵料与密度对幼虾生长造成的影响
饵料与密度对幼虾生长造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中,(a)、(b)、(c)表示对生长造成的影响,(d)、(e)、(f)表示对存活率造成的影响。从(a)、(b)、(c)可以看出,在各饵料条件下,伴随时间的不断推移,各密度条件下的幼蝦重量增长有所不同,即表现为异速生长。以50尾/桶的密度增重速度最快,在实验完成时体重分别为0.76g、0.87g和1.18g。同时,各饵料条件下幼虾在密度相同时,其生长也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活卤虫的生长速度最快。从(d)、(e)、(f)可以看出,幼虾存活率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在饵料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对幼虾进行15d饲养后,其存活率出现明显变化,处于58.1~85.2%的范围内,以活卤虫为饵料的50尾/桶密度的实际存活率为最高[5]。
2.3 讨 论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饵料都能满足幼虾生长需要,而从图1看,不同饲料对幼虾生长有明显影响,体现为活卤虫优于配合饵料优于冰冻鲜鱼肉,此外,活卤虫对水质的污染还很轻,可以起到一定净化作用。但将活卤虫作为幼虾的饵料,成本很高。基于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在早期投喂活卤虫,在中期投喂配合饵料,在后期投喂冰冻鲜鱼肉[6]。
实验结果还表明,密度对幼虾体重增加和行为生物学都有明显影响。伴随密度的不断增加,幼虾增重速度减慢。另外,在密度增大过程中,增重的个体差异还很明显。表现为:密度低时,增重速度快,但增量一般;密度较高时,增重速度慢,但增量较大。
3 结束语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采用遗传背景相同的单一家系列中国对虾,对影响幼虾生长的环境及营养进行分析探讨,这样能防止种群差异造成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选育条件创造良好环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从实验结果还能看出,当遗传背景相同时,对不同的饵料进行相互结合与搭配,除了可以减少成本,还能保证幼虾成活率及存活率,对水质进行净化,避免造成水质污染,一举两得。需要进行高密度放养的过程中,需要增大饲养量来保证幼虾得到良好生长,而为确保饲料实际投入可以得到理想经济效益,基于放养密度相对较大的实际环境,通常要更多饲料才可以确保幼虾得到良好生长,但密度的改变会造成胁迫,使水体质量提高,对此应采用多餐少量等合理方法。基于此,通过对饵料及密度的控制,除了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成活率和存活率,加快幼虾生长速度,对生长时的差异进行改善,并且在后续生产中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乐云,杨求华,黄种持.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05):706~712.
[2]张许光,赵 培,王国成.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J].渔业科学进展,2013,34(03):111~119.
[3]张曦文,吴 垠,贺茹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青石斑鱼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27(06):518~522.
[4]肖鸣鹤,肖英平,吴志强.养殖密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消化酶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2,36(07):1088~1093.
[5]邓应能,赵 培,孙运忠.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试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J].渔业科学进展,2012,33(02):69~75.
[6]彭士明,施兆鸿,孙 鹏.养殖密度对银鲳幼鱼生长及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29(07):1371~1376.
收稿日期:2018-4-24
作者简介:曹显生(1971-),男,中专,主要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