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民生现代美术馆于7月16日到8月14日举办张培力回顾展。作为中国录像艺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此次艺术家张培力个人回顾展,收集并展出他自1988年至今的23件作品,其中有多件是首次在学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电子媒体领域提供了多样化背景,并给实验艺术家中的年轻一代带来新视角。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被称为“85新潮美术”的这场运动延续了“星星画会”的政治热情,但却赋予了它一种严肃和宏大的哲学使命,要么参加,要么走开,这几乎是那时运动现场的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张培力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张培力创作的《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X?》等一批具有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给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珍贵档案与真诚思想。并且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还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张培力的录像装置关注的是感知现实,媒体传统,个体媒介和空间结构的问题。
张培力的艺术是伴随上世纪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开始的,这场以现代理性启蒙和政治反叛为背景的艺术运动似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集体主义属性,这就命中注定地充满着悖论。
这次展览收录了张培力所有主要时期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冷静内敛的绘画到其第一批录像作品中体现的无聊和控制的美学,这批录像包括《30×30》、拍摄了其洗鸡过程的《(卫)字3号》。这批作品使张培力获得“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的称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不确切的快感2》,用10個视频零碎地拍摄手裸体的各个角落抓痒的近景;而作品《水-辞海标准版》,展现的是一个电视播音员如同播报晚间新闻一样读一个词条。然后是剪接合成类作品,如在《遗言》中,张培力将找到的“文革”时期宣传电影的片段编辑合成一篇连续的烈士遗言。他的最新作品,实时感应影像装置《现场报导——物证一号》和充满戏剧场景的《阵风》等,都在本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张培力曾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取向:“过多的诠释哲学表现人性也开始使我们感到难受”,明确了“力图打破语言间的界限,而倡导一种模糊的形式”,这些主张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诠释。当然,正如评论家黄专所言:要体会张培力所说的“个人经验”和“具体的东西”,我们也许不得不深入到艺术家个人经历中的心理甚至病理背景,因为在他的艺术中始终保持的某种“心理主义”特征与这种背景息息相关。
虽然这些作品被后来的艺术史家赋予了过多的表现性阐释,但艺术家自己似乎更愿意将它们视为对同期发生的那场以创造“大文化”、“大灵魂”为目的哲学性的现代艺术运动的一种谨慎的怀疑。张培力曾经说过:“绘画不应该承担那么多东西——像‘巡回画派’那样,过多的‘叙述性’内容与历史责任将削弱绘画的自身价值。我们认为应该结束这样的时代,一个多愁善感的时代。……这里面(指《’85新空间》中的作品)显现出了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不同之处。我们更关注个人经验和一些具体的东西。”(与刘礼宾的访谈)据他自己回忆,在展览的宣言中他甚至提出要“抹煞艺术的神圣性”,因为“神圣的东西你是看不到的”(与《H!艺术》的访谈)。
2001年开始,张培力到中国美术学院筹建新媒体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负责跨媒体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被称为“85新潮美术”的这场运动延续了“星星画会”的政治热情,但却赋予了它一种严肃和宏大的哲学使命,要么参加,要么走开,这几乎是那时运动现场的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张培力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张培力创作的《仲夏的泳者》、《休止音符》、《今晚没有爵士》、《X?》等一批具有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给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珍贵档案与真诚思想。并且作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培力还参与筹建了“池社”等团体,是“理性绘画”学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88年,他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30》,然后全力投入录像及相关摄影、装置艺术和电子艺术的创作中。张培力的录像装置关注的是感知现实,媒体传统,个体媒介和空间结构的问题。
张培力的艺术是伴随上世纪80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开始的,这场以现代理性启蒙和政治反叛为背景的艺术运动似乎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集体主义属性,这就命中注定地充满着悖论。
这次展览收录了张培力所有主要时期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冷静内敛的绘画到其第一批录像作品中体现的无聊和控制的美学,这批录像包括《30×30》、拍摄了其洗鸡过程的《(卫)字3号》。这批作品使张培力获得“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的称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不确切的快感2》,用10個视频零碎地拍摄手裸体的各个角落抓痒的近景;而作品《水-辞海标准版》,展现的是一个电视播音员如同播报晚间新闻一样读一个词条。然后是剪接合成类作品,如在《遗言》中,张培力将找到的“文革”时期宣传电影的片段编辑合成一篇连续的烈士遗言。他的最新作品,实时感应影像装置《现场报导——物证一号》和充满戏剧场景的《阵风》等,都在本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
张培力曾经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取向:“过多的诠释哲学表现人性也开始使我们感到难受”,明确了“力图打破语言间的界限,而倡导一种模糊的形式”,这些主张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诠释。当然,正如评论家黄专所言:要体会张培力所说的“个人经验”和“具体的东西”,我们也许不得不深入到艺术家个人经历中的心理甚至病理背景,因为在他的艺术中始终保持的某种“心理主义”特征与这种背景息息相关。
虽然这些作品被后来的艺术史家赋予了过多的表现性阐释,但艺术家自己似乎更愿意将它们视为对同期发生的那场以创造“大文化”、“大灵魂”为目的哲学性的现代艺术运动的一种谨慎的怀疑。张培力曾经说过:“绘画不应该承担那么多东西——像‘巡回画派’那样,过多的‘叙述性’内容与历史责任将削弱绘画的自身价值。我们认为应该结束这样的时代,一个多愁善感的时代。……这里面(指《’85新空间》中的作品)显现出了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不同之处。我们更关注个人经验和一些具体的东西。”(与刘礼宾的访谈)据他自己回忆,在展览的宣言中他甚至提出要“抹煞艺术的神圣性”,因为“神圣的东西你是看不到的”(与《H!艺术》的访谈)。
2001年开始,张培力到中国美术学院筹建新媒体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负责跨媒体学院具体媒介工作室。其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