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样骨瘤的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骨样骨瘤患者,对实施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的晚期组的疗效大大优于采用传统刮除术的早期组(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治疗骨样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样骨瘤;CT;射频消融术;刮除术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70-02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患,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良性成骨性骨肿瘤,由Jaffe于1935年首先命名。发病年龄常见于30岁以下,好发年龄为8-18岁,男、女之比为2:1。主要由异常的骨样组织和成骨细胞组成,周围为反应骨质,中间为富含血管的瘤巢,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骨样骨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骨肿瘤的1%,占良性骨肿瘤的10%。
骨样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传统手术方式是骨瘤切除术,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治疗方式有所改进,新发展起来的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就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本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确诊为骨样骨瘤后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6-30岁,平均21岁。病灶部位:胫骨11例,股骨7例,肱骨l例。
本组病例按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早期组患者6例,因为本院早期手术治疗时尚未出现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故采用的是传统的刮除术。晚期组患者13例,治疗采用的是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1.2 临床表现 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l-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存在病变部位疼痛,16例存在病变部位的压痛;3例存在病变部位的局部包块;17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缓解;12例存在夜间疼痛加剧,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2例发生于关节周围的患者存在关节活动受限,l例有肢体增粗的表现。
1.3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进行病变部位X线检查。本组患者确定为皮质型骨样骨瘤12例,中心型5例,松质骨型和骨膜型各1例。
典型的X线表现以透光的瘤巢及周围包绕的硬化骨为特征,骨膜反应可有可无。对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CT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详细情况,CT扫描尤其是薄层CT扫描能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CT扫描层厚2~4mm,平均3mm,13例均可见孤立性低密度不规则圆形瘤巢,瘤巢直径0.3~lcm,平均O.8cm,瘤巢周围硬化骨厚薄不一。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
1.4.1 早期组患者行传统手术疗法,常规病灶刮除术后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4例,单纯肿瘤切除2例。术后常规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抗疼痛。
1.4.2 晚期组患者根据病灶部位调整不同的体位平卧于CT机检查平台上,麻醉成功后,完成术前准备,对瘤巢部位进行CT断层扫描,扫描层厚2~4mm,平均3mm。选择瘤巢中心层面,定位进针点,确定进针角度,进针点原则上选择既方便穿刺针进入病灶,又可避免周围神经、血管和重要组织脏器损伤的路径。用开皮针将皮肤切开一约3 mm长切口,经皮肤切口用自制手钻穿入软组织直达骨皮质,CT定位调整进针方向,在正对病灶部位皮质上用手钻钻透骨皮质,直达病灶中心。如若使用电钻,在钻孔过程中,一定要使用钻头套筒,且忌用力过大或手部不稳,以避免钻头折断或滑脱损伤周围肌肉、神经、血管。骨皮质钻透后,用骨活检针经原通道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将骨穿刺针套管沿原针道再次穿人瘤巢,连接微波治疗机,将有效微波直径1.0-2.0cm、直径1.5mm微波探针及直径lmm微波测温线一起沿骨穿针套管穿入病灶内。再次行CT扫描,确定微波探针及测温线位于病灶中心。启动微波治疗机,逐渐加大微波输出功率,使微波、温度曲线平稳上升,瘤巢内温度达到90℃后保持4-6min,停止微波功率输出,治疗结束。取出微波探针及测温线,退出穿刺針套管,包扎穿刺孔。行CT扫描观察瘤巢区,与术前进行比较,部分瘤巢显示为高密度影,考虑为瘤巢周围组织高温脱水所致。急诊观察24h,在治疗结束6h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1次。术后24h患者恢复无限制性正常活动,继续口服抗生素3d预防感染。
1.5 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19例骨样骨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早期组常规手术的患者,在下地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随访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有无等方面,均不如晚期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好,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骨样骨瘤的典型症状为疼痛,夜间加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影像学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瘤巢。肿瘤邻近关节时,可出现活动受限、关节肿胀、脱位、僵硬及挛缩等。一般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容易诊断。CT被认为是目前诊断骨样骨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比X线更为准确的显示瘤巢[1]。
对于骨样骨瘤各种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Cantwell等[2]回顾性分析文献认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作为一项高效、安全、微创方法治疗骨样骨瘤,临床成功率为76%~100%;激光热消融作为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类似方法,治疗成功率在87%~100%,影像学引导下的瘤巢切除术临床成功率在77%~100%;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和冷冻疗法作为二线治疗方法,前者成功率可达100%。针对一些组织学检查存在疑问和距离重要的神经血管系统在1.5cm之内病例,以及其他微创介入消融技术和经皮切除术多次治疗失败的病例,外科手术切除作为经典的治疗方法,成功率可达88%~100%。经皮病灶切除术能即刻切除病灶,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3、4]。
与传统手术相比,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减少骨皮质的破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相对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具有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泽文,吴信南,莫卓均,等.骨样骨瘤的X 线与CT 表现和评价.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56.
[2] Cantwell CP,0bvrne J,Eustace S.Current trends in treatment of osteoid osteoma with an emphasis 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ur Radiol,2004,14:607-617.
[3] Parlier-Cuau C,Champsaur P,Nizard R,et a1.Percutaneous removalremoval of osteoid osteoma.Radiol Clin North Am,1998,36:559-566.
[4] Assoun J,Railhac JJ,Bonnevialle P,et a1.Osteoid osteoma:percuta-neous resection wilh CT gllidance.Radiology,1993,188:541-547.
【关键词】骨样骨瘤;CT;射频消融术;刮除术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70-02
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成骨性疾患,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良性成骨性骨肿瘤,由Jaffe于1935年首先命名。发病年龄常见于30岁以下,好发年龄为8-18岁,男、女之比为2:1。主要由异常的骨样组织和成骨细胞组成,周围为反应骨质,中间为富含血管的瘤巢,具有界限清晰的局灶性病灶。骨样骨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骨肿瘤的1%,占良性骨肿瘤的10%。
骨样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传统手术方式是骨瘤切除术,近年来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治疗方式有所改进,新发展起来的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骨样骨瘤就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技术,本研究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确诊为骨样骨瘤后在本院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发病年龄6-30岁,平均21岁。病灶部位:胫骨11例,股骨7例,肱骨l例。
本组病例按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早期组患者6例,因为本院早期手术治疗时尚未出现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故采用的是传统的刮除术。晚期组患者13例,治疗采用的是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
1.2 临床表现 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l-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者存在病变部位疼痛,16例存在病变部位的压痛;3例存在病变部位的局部包块;17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缓解;12例存在夜间疼痛加剧,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2例发生于关节周围的患者存在关节活动受限,l例有肢体增粗的表现。
1.3 影像学表现 所有患者进行病变部位X线检查。本组患者确定为皮质型骨样骨瘤12例,中心型5例,松质骨型和骨膜型各1例。
典型的X线表现以透光的瘤巢及周围包绕的硬化骨为特征,骨膜反应可有可无。对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CT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详细情况,CT扫描尤其是薄层CT扫描能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CT扫描层厚2~4mm,平均3mm,13例均可见孤立性低密度不规则圆形瘤巢,瘤巢直径0.3~lcm,平均O.8cm,瘤巢周围硬化骨厚薄不一。
1.4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骨样骨瘤。
1.4.1 早期组患者行传统手术疗法,常规病灶刮除术后人工骨或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4例,单纯肿瘤切除2例。术后常规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抗疼痛。
1.4.2 晚期组患者根据病灶部位调整不同的体位平卧于CT机检查平台上,麻醉成功后,完成术前准备,对瘤巢部位进行CT断层扫描,扫描层厚2~4mm,平均3mm。选择瘤巢中心层面,定位进针点,确定进针角度,进针点原则上选择既方便穿刺针进入病灶,又可避免周围神经、血管和重要组织脏器损伤的路径。用开皮针将皮肤切开一约3 mm长切口,经皮肤切口用自制手钻穿入软组织直达骨皮质,CT定位调整进针方向,在正对病灶部位皮质上用手钻钻透骨皮质,直达病灶中心。如若使用电钻,在钻孔过程中,一定要使用钻头套筒,且忌用力过大或手部不稳,以避免钻头折断或滑脱损伤周围肌肉、神经、血管。骨皮质钻透后,用骨活检针经原通道取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将骨穿刺针套管沿原针道再次穿人瘤巢,连接微波治疗机,将有效微波直径1.0-2.0cm、直径1.5mm微波探针及直径lmm微波测温线一起沿骨穿针套管穿入病灶内。再次行CT扫描,确定微波探针及测温线位于病灶中心。启动微波治疗机,逐渐加大微波输出功率,使微波、温度曲线平稳上升,瘤巢内温度达到90℃后保持4-6min,停止微波功率输出,治疗结束。取出微波探针及测温线,退出穿刺針套管,包扎穿刺孔。行CT扫描观察瘤巢区,与术前进行比较,部分瘤巢显示为高密度影,考虑为瘤巢周围组织高温脱水所致。急诊观察24h,在治疗结束6h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1次。术后24h患者恢复无限制性正常活动,继续口服抗生素3d预防感染。
1.5 统计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19例骨样骨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早期组常规手术的患者,在下地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随访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有无等方面,均不如晚期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好,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骨样骨瘤的典型症状为疼痛,夜间加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影像学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瘤巢。肿瘤邻近关节时,可出现活动受限、关节肿胀、脱位、僵硬及挛缩等。一般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容易诊断。CT被认为是目前诊断骨样骨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比X线更为准确的显示瘤巢[1]。
对于骨样骨瘤各种微创治疗方法的比较,Cantwell等[2]回顾性分析文献认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作为一项高效、安全、微创方法治疗骨样骨瘤,临床成功率为76%~100%;激光热消融作为与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类似方法,治疗成功率在87%~100%,影像学引导下的瘤巢切除术临床成功率在77%~100%;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和冷冻疗法作为二线治疗方法,前者成功率可达100%。针对一些组织学检查存在疑问和距离重要的神经血管系统在1.5cm之内病例,以及其他微创介入消融技术和经皮切除术多次治疗失败的病例,外科手术切除作为经典的治疗方法,成功率可达88%~100%。经皮病灶切除术能即刻切除病灶,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3、4]。
与传统手术相比,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减少骨皮质的破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相对传统的开放性手术相比,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骨样骨瘤射频消融术具有简单、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泽文,吴信南,莫卓均,等.骨样骨瘤的X 线与CT 表现和评价.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56.
[2] Cantwell CP,0bvrne J,Eustace S.Current trends in treatment of osteoid osteoma with an emphasis on radiofrequency ablation.Eur Radiol,2004,14:607-617.
[3] Parlier-Cuau C,Champsaur P,Nizard R,et a1.Percutaneous removalremoval of osteoid osteoma.Radiol Clin North Am,1998,36:559-566.
[4] Assoun J,Railhac JJ,Bonnevialle P,et a1.Osteoid osteoma:percuta-neous resection wilh CT gllidance.Radiology,1993,188:54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