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纹青瓷罐的故事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右图为荷叶盖龙凤纹瓷罐,此器下腹部内收到底的巧妙设计,使整器显得高挑俊俏;顶盖又设计成翻卷轻盈的荷叶形,让人眼目清凉,恍惚流连于清波荡漾的荷塘之间。盖心凸一扁平钮,周有一圈弦纹。盖面上有六朵短脚云和两只展翅扬尾翩翩起舞的凤凰。器腹主纹是传统的云龙戏珠纹,只是飞龙与火焰珠的构成不是常见的双龙相向戏一珠,而是前后同向一龙一珠,珠在前,龙呈回头状。
  
  在展品琳琅满目的上海博物馆陶瓷陈列室里,一件器形硕大、饱满的青绿色荷叶盖罐,水灵鲜嫩,素净典雅,在柔和的射灯光影下显得格外惹眼。
  此器正是元龙泉中少见的大器,因此采用了特殊巧妙的工艺。先用瓷土制成上鼓下收的器身,再用一件厚底盘状器从口腹中放入,将其平搁在未及地的位置上与器身的内壁黏合牢靠,形成外观浑然一体的圈足。罐上的龙凤纹采用的是贴塑工艺,是窑工待瓷罐基本做成后,再用预先雕刻成的片状龙、凤、云等图案乘湿粘贴到器表相应的位置上的,然后一起上釉,经高温一次烧成。
  毋庸置疑,器物是美的,工艺是精的,但有一个现象不能回避,就是瓷罐上的龙凤纹。按照古代典章制度,龙凤是皇家专门享用的纹样,无论衣服、冠帽、革带、玉珮、家具、建筑等都有严格规定。有专家考证,在龙泉窑瓷器中,龙凤纹盖罐很少见,在其他窑口也未发现。尤其是以龙凤花纹装饰瓷器,应是专为宫廷烧制的皇家器皿,如北宋的定窑、耀州窑以及元、明的景德镇窑都是如此。虽然元代统治者对这方面的控制不是很严格,但采此纹,亦非一般民间的用具。另器盖作荷叶形亦具特色,少见。宋耀州窑、钧窑和辽代的三彩器中曾有少量发现,但均属小器,叶形也不够美观,以后的明清瓷器甚至绝迹,可见荷叶盖龙凤纹瓷罐是何等的珍贵[许勇翔,龙泉窑贴花龙凤盖罐,《文物》1980(9)]。说来不相信,如此珍贵的国宝级瓷器,竟然是从上海郊区一个普通农民的手中意外觅得的。
  1978年,是上海文物商店“文革”后恢复经营的第一年,他们在上海浦东新场镇设摊例行收购古董。不久的一天,一位来自三灶腰路大队的农民捧来了一个青绿色的大瓷罐,因为成色很像新的东西,大家初时尚不在意,可是真待捧在手上细细观察时,内心一阵沸腾,谁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可是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元代龙泉窑精品大器,距今已经六百多年。饰有龙凤纹的稀世珍品有可能是皇家的至宝,怎么会流落到了浦东的三灶? 要知道,六百多年前的三灶地处沿海僻壤,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元大都几千公里,是一处煮海熬盐的小地方,出此重器怎能让人相信?可是农民一口咬定瓷罐是他在农田里挖到的。
  1975年盛夏,这位农民像往常一样在农田里干活,无意中只觉得锄头碰上了一样硬东西。稍加清理是一块方形的石板,揭开一看,竟是一件从来没见到过的大瓷罐,青绿色的,很好看,上面好像还有花纹。当时它被置放在一个四方形的砖砌地穴里,四角另有四只黑颜色的小底碗,瓷罐里盛满像骨灰一样的东西。但很可惜,这些都是一个农民口说无凭的一面之词。三年过去了,原来的黑碗、砖穴早已荡然无存。
  这是骨灰罐?有可能,因为元代确实实行火葬。凭经验,如果确如农民所说,那四个小底黑颜色碗极有可能是著名的宋代福建建窑黑瓷,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这是在宋代突然兴起的上层社会饮茶、斗茶风尚必备茶具中的重要角色。因为宋代斗茶习用半发酵的膏饼,将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用乌黑铮亮的黑盏盛茶,小巧玲珑黑白分明,不但便于观察茶沫白色,更会提高饮茶的兴致。据传宋徽宗赵佶斗茶时使用的茶盏就是建窑的黑釉兔毫盏。他还在《大观茶论》一书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由于帝王的好尚,宋代建窑黑盏的盛行,除了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等不少瓷窑都烧起了黑釉茶盏。其中有些窑专烧宫廷用黑盏。如福建建阳县水吉镇的芦花坪窑,出土过印阳文反书“供御”、“进盏”字铭的垫饼多件及盏底印阴文“供御”二字的黑盏。
  宋代的黑盏如何会与元代的龙泉瓷罐待在一起?是农民表述有误?还是元代的墓主生前喜好收藏,酷爱茶道,死后还不忘把早年的斗茶黑釉盏收葬在自己的身边享用?无从佐证,不得而知。不过,龙泉窑龙凤纹瓷罐并非专门烧成后用来做火葬罐的,它应是宫廷或富贵人家日常用来盛贮美酒浆果的容器。这位墓主能用这么珍贵的瓷罐作为他入土为安的葬具,其身份肯定非同一般。如此,农民说砖穴中同时出现建窑黑茶盏随葬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因为享用建窑黑瓷盏斗茶的人均属上层社会的范畴,我们不得不疑问这么有身份的角色为何来到了当年的穷乡僻壤?是成功人士的叶落归根,还是贵人暴病客死他乡……
  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想再多掌握一点第一手资料,以便让这件瓷罐的身份更加明确可靠,便对这位农民不厌其烦刨根问底地询问起来,想不到他颠来倒去地就那么几句话,让人万般无奈。不过更无奈或者说很痛心的事情还在后面,这么漂亮珍贵的大瓷罐,它的荷叶盖一侧竟被敲去了一块,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当时把骨灰倒掉之后,看看瓷罐那么大,那么干净,思量着放在家里好派什么用场。不一会就想到用它来做甜酒酿正好物尽其用(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动用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制作、盛容一罐普通的甜酒酿,其奢侈的程度简直比天还大),于是把它晾在屋檐下,准备干燥后再派用场。想不到一根晒满衣物的晾衣竹闯下了大祸,被风一刮竟掉了下来,不偏不倚砸在了瓷罐的盖子上,敲下来一块。在场的工作人员惋惜之余,连忙追问那块东西在哪儿?农民很不屑地说,敲下来的东西还有什么用,早给丢掉了。一位工作人员心存侥幸:“你马上回去找找看,看还在不在。”“三年了,哪里去找。”农民很干脆。他哪知道,如果那块瓷片没丢掉,文物修复专家可以天衣无缝地把它黏结上去,这件文物的损失将会减少许多。缺了这一块,专家必须另做一块假的补上去,不过谈何容易,其坚固程度、釉色深浅、造型吻合的难度之大无法想象。据我所知,目前尚无技术能够达到这一步。有报道称某专家用新窑再烧制一块相同形状的瓷片去修补的方法,但费用惊人,一次就花费了几十万元人民币。这不是假新闻,因为这种方法的失败几率实在太大。除了所做坯体的造型、着釉,进窑时必须达到严格要求之外,完全一样的样品还必须重复做好多件。这是由于窑内不同位置温度各不相同,出窑后因不同的位置,烧结程度、釉色几乎都不一样。即使百里挑一,只要与原物有一点点差别,就显得格格不入不能使用。龙凤纹瓷罐虽经长期保养维修,那块缺损的修补之处,内行人还是能发现其细微的色差,这也是文博界经手过龙凤罐的每个工作人员至今未愈的心病。
  龙泉青瓷创烧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元代又有较大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走向没落,前后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龙泉窑遍及浙江西南部的龙泉县及邻近的庆元、丽水、江山和福建的浦城、松溪等县。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还用文字装饰。
  显而易见,龙泉窑龙凤青瓷罐并非出自青瓷海量、美器迭出的龙泉窑的发源地,而出在海疆僻壤的浦东三灶;不是出在龙泉窑的鼎盛期,而是出在被认为“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的元代。尤为不可思议的是遍及全国公私收藏,未见如此硕大精美者。
  元代龙泉窑龙凤青瓷罐在上海浦东三灶出土,颇具出类拔萃、出人意料之妙,更是一个充满疑谜的奇迹。
  顺及,出土龙泉窑龙凤纹瓷罐的时间是1975年,对我来说刚好是从事考古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事有凑巧,就是那一年,我参加单位组织的支农劳动就在三灶的生产队里,离开发现龙凤罐的腰路大队近在咫尺。我想,当年我们单位要是联系安排到腰路大队劳动该有多好,一经发现就可以当场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了,龙凤罐就不会碎了,罐内的黑灰是人还是什么动物骨灰的,黑釉茶盏的有无也可定论了,一旦发现碑刻或其他文字资料也许连墓主的身份都可以搞清楚了……可是很遗憾,这些统统都是马后炮了。■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com
  
  “鉴赏家”栏目征稿启事
  2011年《检察风云》杂志“鉴赏家”栏目将增加版面,以更丰富的内容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也为广大有收藏爱好的朋友,拓宽展示藏品和诉说收藏故事的平台。特此向喜爱我们栏目的读者征集鉴赏类稿件。
  稿件的范围:各年代陶瓷、玉石、书画、油画、青铜、珠宝、邮币、杂项等,西洋收藏亦可,主题和角度自由选择。稿件的要求:图文并茂,作者提供的图片必须清晰、完整,内容真实、可靠。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来稿邮箱:jianchafengyun@gmail.com
  来信投稿:上海建国西路648号1209室(200030)鉴赏家栏目组收
  联系电话:(021)24029505(021)24029559
其他文献
目前,安徽、江苏、黑龙江等部分省试行乡财县管,对县乡财政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采购统办、集中收付”的财政管理模式,目的在于实现乡镇财政挖潜、节支、堵
我记得2009年元月,杭英先生曾在上海图书馆展厅举办了个人画展,“吹皱一池春水”,留驻风采无限。  杭英生于1940年,江苏丹徒人,1961年毕业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1962年2月至1963年12月入上海中国画院师从王个簃先生,追求缶派大写意,挥毫泼墨五十年,一片真情任卷舒,皓月千里告先贤。  天高露清,山空月明,杭英绘画的艺术特点在半个世纪的丹青岁月中自然形成。用笔酣畅、气势贯通为其一。杭英凭
期刊
期刊
期刊
现在流行在群里抢红包,我也加入了好几个微信群、QQ群,每天抢得不亦乐乎。婆婆见我整天盯着手机,时不时还高兴地笑出声,便给我摆脸色看,但又不好说我什么。最近发现,老公竟然
期刊
由于广告的误导,商业的炒作,社会上许多老年人把氨基酸當作“高级营养品”,出现了各种滥用氨基酸的现象。专家告诫:氨基酸并非“高级营养品”,老年人滥用氨基酸,有害无益。氨基酸多补有“毒”  不少老年人以为氨基酸是“万能灵药”,除了治病时使用外,有些人头晕、疲劳、体虚,甚至无不适、只要求强壮身体时,都会要求医生挂挂氨基酸,“补补身体”。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  过量的蛋白质,其分解产物对老年人肝肾来
期刊
从当前物流和移动终端设备现状分析,着重介绍在实验室环境下如何采用当前流行技术,进行移动终端对物流信息的实时监控模式模拟.分析移动终端进行监控所用的技术和方案,预测这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提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明确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向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向的特点,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从社会政府、学校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培
歌词翻译是歌曲翻译的研究分支.本文基于文学文体学视角,以网易云音乐提供的英文歌曲《Female》的歌词汉译为例,从韵文节奏和文体偏离两方面浅析了该歌曲的歌词汉译,以期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