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全国主要城市数据

来源 :房地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主要城市2016年4月与2016年3月成交面积与均价对比示意图

  上海结束5个月供不应求态势
  “3?25新政”对于上海楼市来说,就像是投下的一颗“制冷剂”。在过去的4月份,住宅成交急速下坠。上海链家市场研究部监控数据显示,4月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量为97.2万平米,环比下滑56.1%,成交均价为32636元/平方米,环比下滑1.9%。但供应量猛增,为131.4万平方米,环比上涨51.3%,4月供求比逆转,为1.35:1,结束了连续5个月供不应求的态势。
  点评:上海链家市场研究部总监陆骑麟表示,受“沪九条”新政影响,大量非沪籍购房者遭限购制约,导致成交量出现急速下滑。豪宅类产品供应不减反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潜在购买力依然存在。由于这类客群多能规避限购,在刚需改善型购房者受到压制而豪宅交易受限较小的影响下,未来房价反弹的概率则更大。
  深圳新房成交量腰斩
  4月深圳新房成交量近乎腰斩。根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数据显示,4月新房住宅成交2340套,环比降47.5%,成交面积为25.26万平米,环比降46%,成交均价49876元/平米,环比降0.2%。从深圳4月成交新盘来看,银湖蓝山润园、半岛城邦花园和恒裕滨城花园等高端楼盘对4月均价有一定的拉升作用。而且4月有24个楼盘的成交均价超过6万元/平米。
  点评:在政府出台调控新政的影响下,市场持续冷淡,客户入市积极性不足,开发商推盘速度放缓,现阶段市场持续低迷,消极悲观情绪浓厚。按照往年市场经验,很多开发商会选择在5月进行上半年的集中推售。预计未来市场供应会较前期有所上升,但因为3?25新政对市场影响较大,“红五月”有待市场进一步验证。
  杭州成交量价“缓缓归”
  据透明售房研究院统计,4月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共成交22976套,环比3月减少18%。成交总面积242.4万平米,总金额375.8亿元。成交均价15501元/平米,环比下降1.6%。其中,市区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16217元/平方米,环比下降2.3%。
  从供应端来看,杭州4月全市共新增批准预售新建商品住宅17464套,环比2016年3月增加了3006套。
  点评:透明售房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丽燕分析认为,4月杭州全市新建商品房成交再破2万套,为历史以来单月成交次高水平,但预计短期内杭州楼市难有如此规模的持续性行情。4月案场指数的下滑将传导至后市,再加上连续数月破万套的需求放量,整体市场进入短暂调整和价格消化期。
  天津热度持续
  延续3月火爆势头,天津各楼市成交量价上均表现为量价齐升态势。世联行数据显示,天津4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328.02万平米,环比上升31.61%。成交均价为12665元/平米,环比上升1.45%。成交均价以市内六区最高,为26413元/平米;远郊区县仅 7969元/平米。在供应方面,4月商品房批售面积157.38万平米,环比上升 13.15%。天津四个片区中,环城四区批售面积最大,批售面积共 54.84 万平米,占全市批售面积的34.84%。
  点评:鉴于目前的经济走势和各项与房地产相关的利好政策,成交量并不会持续保持大幅度下滑,预计天津楼市将进入供需博弈的僵持期。随着成交量逐步回落,成交价格将会在高位盘整。
其他文献
在万科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间节点,像2013年与2014年交替之际这样迫切需要取经问路,充满强烈忧患意识和革新意愿的。  对于如日中天的万科来说,2014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几乎没有悬念。但前有“天花板”,后有追兵,还有楼市深度调控和互联网引发的思维大爆炸,进入后千亿时代,仅仅有速度和规模是不够的。  枝叶越伸越远的万科,仅仅凭借住宅开发的思维惯性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每当处于这种转型节点,万科总会
为揭示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情景下节水机制、行为规律和人文生态,指导水源地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以生物学条件反射原理和社会学社会化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史、环境心理学、环
7月14日,在广西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南宁市长黄方方从自治区主席马飚手中接过了广西工业最高奖——“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奖”一等奖的奖牌。这是多年来南宁工业发展史上首次在
熙熙攘攘的中关村e世界安静了。一是临近春节,很多人提前回家过年了,二是一纸“关门书”让很多忠实的顾客“一声叹息”,曾经的商业地标、近九岁的中关村E世界,以“即将停止营业”的悲情方式迎接春节。  与中关村几个大卖场相似,商超大卖场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月30日,人人乐发布公告称,全年关店18家,11月,沃尔玛全国裁员数百人,曾经引以为荣的“大卖场”模式不断遭遇“寒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