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笔下悲剧人物性格特征探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kyl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对现实主义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日益感觉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当前现实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于是他开始了中期悲剧的创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悲剧,它是古典时期最深刻的人性论。 “性格决定命运”,莎士比亚这四大悲剧中的主人公都因各自性格的不同缺陷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并且都必然以毁灭而告终。
  关键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
  莎士比亚中期的悲剧创作已经走出喜剧的嬉笑怒骂与历史剧对过往封建时代的批判,转而探讨深刻的人性问题,他写出了人文主义 的美好理想和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马克白》。
  其中,每一部作品都以极富夸张色彩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某种人性弱点和性格缺陷所酿成的悲剧。
  一、世态炎凉中的真情悲剧
  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李尔王》兼具了莎士比亚其它几部悲剧的特点,而它又不像其它几部悲剧那样,主人公的性格弱点渐次发展到不可收拾,李尔王的性格弱点在一开始就呈现出来。李尔王常年生活在显赫尊贵的地位中,已无法分辨何为虚伪的奉承,何为真实的感情与忠实。当他年老时,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时,他对女儿们说:“请告诉我,你们当中哪个最爱我?情爱最多者,赏赐最多。”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忽视了最真实的情感。这让三女儿为难了:“怎么办呢?我心里爱,但是我口中不会说。”就这样,三女儿被视为不爱父亲的不孝女,被赶出家门。三女儿走后,悲剧立即发生。伴随着李尔王一无所有后,两个女儿的情感也立即转变,对父亲鄙视讨厌的言语不断,最后李尔王愤而出走,成了居无定所的流浪老人。对李尔王而言,与三女儿在监狱中仍是他最快乐的时刻。因为他找到完全不需要任何外在添加的财富权势,便可以拥有真爱。这是他当年为王当政时,永远无法明白,无法看清楚的。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最终与三女儿见面之前,穿插了另一个人物作对照,也是一个作大臣的父亲,因相信私生子的片面之词,判断错误,认为亲生儿子蓄意加害自己,导致不孝的私生儿子害惨了孝顺的亲儿子。被陷害的儿子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装疯卖傻,流浪于荒郊野外。等这位大臣终于知道自己误信谎言,两眼已受私生子的诬陷处罚变瞎。
  于是莎士比亚出现了两组人物的对照。装疯与真疯,瞎子与明眼人。因此《李尔王》比其它三大悲剧,更强烈的蕴涵着社会批判的主旨。李尔王与三女儿的死,正说明了这种不依权势财富而有的真爱,在这世界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甚至稀少到无法见容于势利之间。
  二、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笔下这个善妒忌与容易怀疑的主角,就是奥赛罗。《奥赛罗》在内容上有着和《哈姆雷特》相仿的主题,达到了相同的目的:通过悲剧性的冲突,黑暗受到了充分的揭发,光明得到了有力的阐扬。
  《奥赛罗》的故事是一个爱情故事。故事是简单的,可是在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笔底下,还是写成了极有典型意义的一出社会悲剧,奥赛罗也是莎士比亚创造的高贵品质最为突出的人物。社会发展决定他要从理想的高处跌落到绝望的深渊,规定他从一个奥赛罗到另一个奥赛罗。这无疑是他善于妒忌猜疑的性格所导致的悲剧。
  三、寡断性格的悲剧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剧中最早完成的作品,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处理的性格缺陷是过于追求道德完美主义而出现的优柔寡断与犹豫不决。这种性格在太平盛世无可厚非,但当周围出现了很多伪善阴毒的小人,却仍坚持道德的完美,就必然导致过多的自我批判并缺乏行动的决断力,会转而让自己,甚至无辜的其他人陷入万劫不复的险境。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作品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中的忧郁、彷徨、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悲剧。
  四、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马克白》是四大悲剧中最后完成的,比前面的作品更成熟更辛辣更单刀直入。而探讨的主题是一个人如何从仅有的欲求愿望到最后会犯下不可赦免的罪行的心路历程。
  马克白原本是有才能被器重的大将军,但是在一次得胜返国的路上,他碰到女巫,女巫预言,他将做考特爵士,不久会作一国之首。他回国果真发现自己被升为考特爵士,一个预言的应验,让他对另一个预言有所期待,他内心深处的野心随即发生,他碰到的严峻考验是:如何处置这预言引发出来的野心!的确,野心运用得当,是蓬勃的朝气;运用不当,是毁灭的渊源。女巫预言马克白的同时,也预言另一个大将班戈的子孙将世代为王。他犹豫着:“这神奇的预言到底是凶兆还是好兆?是凶兆,为何保证我未来的成功;是好兆,为何我心怦怦的跳失去常态呢?”马克白这时已隐然浮现出杀人的妄念。马克白在一次宴会后暗杀了国王邓肯,邓肯之子逃亡国外,马克白得到了富贵,取得了王权,但他却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東西——平安的心,一点东西都会吓得他心惊肉跳。
  最后,马克白听到班戈的孩子没有死的消息后,相信语言仍旧有应验的可能,这使他更加烦乱不安;罪恶感的侵蚀,对预言的不安,让马克白几乎疯狂。马克白终于彻底的堕落。他主动去找女巫,想得到预言的细节,好好对抗预言!他再一次确定了班戈的后代将会世代为王。班戈的孩子果真登上了宝座。马克白那小小的野心,终于酿成无法追悔的罪恶,最后害了自己。
  这出戏虽然因女巫的预言戏份,但莎士比亚着重描述的,不是马克白反抗命运,而是马克白因野心而堕落,犯错后良心不安,却不肯悔罪反而更加选择堕落的人性幽暗。那种追逐欲求的罪恶感与更加犯罪压抑的过程,刻画得非常生动深刻。
  尽管莎士比亚让每一步悲剧最终都恶有恶报,但所有主角的性格弱点都是无法抵抗邪恶的,悲剧都必然地发生了。四大悲剧最悲惨的就是好人的死,使正义荡然无存。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毁灭性冲突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冲突,是必然以毁灭告终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悲壮的,因为它是人类自身在道德悖论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毁灭又意味着新生,因为它通过对一切现世手段的否定,指向了一种终将超越人类的悲剧性循环的更高原则,它是在穷尽了种种探索后依然存在的人类终极关怀。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伟大。
  参考文献
  [1]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版本(1989年北京).136页
  [2]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 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版本(1989年北京).200页
其他文献
本文从农村居民点与整理潜力的概念和关系入手,结合实际需求,以江苏省沛县为例,进行了现实整理潜力的测算与评价,希望能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化、实用化有所帮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不再以单一的纸质形式存在,而是以计算机存储、网络共享等为特点的电子文件形式存在,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对电子档案的特点进
当代部分大学生应表现出的正确道德行为与其受教育程度并不成正比,他们呈现出的道德感冷漠不是由于他们对道德认知的匮乏,而是他们未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
摘 要:本文开展了对基于matlab的异步电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主要介绍了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的构建,各个模块方程,坐标变换模型,坐标变换推导,异步电机各个子模块的构建,包括磁链生成模块,电流生成模块,运动方程模块,电磁转矩生成模块,旋转电动势子模块,在Matlab中用simulink对上述模块经行仿真,为构建三相静止异步电机模型做好准备。  根据异步电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利用SIMU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左宗棠所创立的左氏家风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左宗棠生前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并努力在子孙和左氏族人中树立一种良好的家风
收集离开提供利用就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而萎缩和枯竭;提供利用离开收集也一定会成为无本之木而停滞和死亡。收集和提供利用是科技档案工作赖以生存的两大要素,它们互相依赖,互相
时政新闻在基层媒体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然而这类新闻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意味,大众并不"待见"。文章剖析了基层时政新闻
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央对商业银行控制权的下放,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将和其他企业一样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并且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利率水平采求得发展,这一改变使得本就地
犯罪的发现、侦查、提起公诉、审判等诉讼环节都是用证据证明事实的过程,证据是刑事诉讼的灵魂,是整个诉讼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建立在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
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以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两所院校的24个体育社团作为研究对象,对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两所院校的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