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建设路径研究初探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enc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同时进行,并且在踏进社会后要求社工保持学习状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在理论知识学习、实习学习、培训和督导等方面,均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不断进行能力建设。本文即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力建设进行研究,探析提高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生;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81-01
  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实践性专业一样,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能力建设,社会问题对社工的要求也越来越全能化,因此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力建设是值得学者们加以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对社会工作学生與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如何持续学习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建设现状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建设从教育层面,督导层面,自我探索层面来分析现状。
  (一)教育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包括社会工作导论以及社会工作方法等核心课程。但是在价值观方面的课程比如社会工作了伦理课程,由于不牵扯具体工作方法,所以部分学校在本科阶段并不开设此课程。因此在教育层面对学生的能力建设的课程开设上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二)督导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应该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院的理论学习导师,另一位是机构实习导师。但是在内地实习时间严格不达标的情况下,拥有机构的导师也是一种奢望,因此在自我探索、专业能力成长、行政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而督导对社工学生的功能体现在行政性、教育性和支持性功能,因此在学生能力建设上督导的功能也存在缺失。
  (三)自我探索层面。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探索和领悟,自我认识是认识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前提,而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探索,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课程和活动等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自我顿悟。但是由于内地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专业的过程中非自愿的占多数,所以学生在自我探索与专业成长方面的兴趣存在不浓厚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按照全国社会工作考试教材《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
  (一)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来源一方面是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引导,另一方面来自与学生的实践锻炼。技术能力的提高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因此这项要求是需要学生兼顾读书和实践。
  (二)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指的是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文化敏感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工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宗教问题,面对有宗教信仰的案主,要求社工有很高的敏感度才不做出侵犯信仰的事情。
  (三)心理素质。社工服务的群体通常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的参与,通常会包括服务对象、政府部门、社工机构、医院甚至有时候会包括企业在内。因此在面对众多利益方的时候心理素质是社工做好工作的基础。
  持续学习能力。社工专业的学生就算在进入社会担任起社工的角色时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恰恰是开始。社会问题的特性使得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新情况新问题,要求社工具备的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持续学习是必须能力之一。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建设路径探索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力建设的路径本文从学校课程体系、实习课程以及自我探索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课程体系。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应该严格按照社会工作学生培养标准,核心课程都应该开设,必修课程应增加名著导读等增加学生理论功底和方法实验课等提高工作技巧的课程。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更多的采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例如讨论法,辩论法等。
  (二)实习课程。建议尽可能多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去机构或者社区实习,并且实习课程的开设应系统化,在实习课程中应安排实习导师,在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督导,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由学院导师和实习导师一起制定培养方案。
  (三)自我探索。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来增进自我对专业和自我的认识,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找到自己与专业的契合点。首先,学院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籍,尤其是心理学中对自我认识的部分;其次,教师在教授自我探索与专业成长课程时,尽量采用小组、实验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3]赵芳.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现状与反思[J].社会工作,2012(3)
  [4]Annie Pullen-Sansfacon.Virtue Ethics for Social Work: A New pedagogy for practical reasoning.social work education,2010(29),402-415
  [5]Richard Hugman.Exploring the Paradox of Teaching Ethic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Education,2005(24),535-545
  [6]Jennifer C. Kesselheim,Steven Joffe.The Challenge of Researchon Ethics Edu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2008(4),12-23
  作者简介:仝秋含(1990—),女,山东曹县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以下简称《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一个基本问题和基本范畴,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中运用十分普遍的核心概念,对“民族问题”概念如何界定,对于理论界、教育领域、民族工作都极其重要。由于民族问题的不同界定、不同的理解必然会导致在社会实践和民族工作中对“民族问题”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把“民族问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每一位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孩子,发生了一些小故事,谱写了一些小插曲。  一、“老师您别浪费时间了”——失望  两年前,我接手了一个新班,班中有个学生小王很特殊,是全校闻名的后进
浓厚的兴趣,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浓厚的兴趣也是学习的导师,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浓厚的兴趣还是获得成功的最大推动力。
摘要:近三十年来,经过大批的学者的耕耘,学术界对于家训的研究取得了很可喜的进步。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便将来继续推动家训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近三十年;家训;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86-02  家训,很多文献中又把它称之为家诫、家范、庭训等名称,其内涵大致相同。在
分析"金荣"船主机连杆大端轴瓦烧熔事故原因,指出固定螺栓的断裂、十字头销下瓦位移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处理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