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登的报复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政府的“棱镜计划”,揭发了美国对内监控隐私、对外进行黑客攻击的事实。美国政府大为光火,全球通缉斯诺登;男主角毁誉加身,浪迹天涯;全球媒体穷追不舍,轮番炒作。这样的情节在当前喧嚣的国际政治中给人的感觉有些八卦和浮夸。可是我们如果撇开“黑客”、“间谍”、“机密”这些吸引眼球的关键词,做一点具有历史眼光的思考,就会发现斯诺登的出现,对美国来说,绝不只是另一个“维基解密”那么简单。
  斯诺登和阿桑奇其实不是一路人。阿桑奇是典型的技术天才加社会浪子。他所掀起的风波,说的好听,也就相当于媒体不择手段到政府里面挖内幕消息,属于“舆论监督”的一部分。至于监督的手段是否合法,或者是否可以使用非法的手段实现监督权和知情权,这就各有论道了。阿桑奇的出现,不过是给网络时代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增添了新压力而已。
  斯诺登不同于“体制外”的阿桑奇。他是美国“体制内”的背叛者,是美国惊人网络情报网的“深喉”。针对现代政府巨大而神秘的权力,体制外的探秘者常有,体制内的揭秘者却不常有。一个影响巨大的“深喉”事件的出现,往往有着重大的时代背景。
  1972年,埋藏在联邦调查局内部的“深喉”费尔特向《华盛顿邮报》提供秘密信息,揭开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水门事件”。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下台。因为政治丑闻而说谎,尼克松总统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后来里根和克林顿曾因“伊朗门”和“莱温斯基事件”陷入丑闻,可都顺利过关,甚至还名列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总统之列。而尼克松曾敏锐地把握时代潮流,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从越南撤军,扭转了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处境,本来可以被列为美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总统之列,却因为掩盖情报机构的窃听丑闻,成为历史上惟一一位引咎辞职的美国总统。
  “水门事件”超常发酵的背后,是一个美国自我怀疑和迷茫的年代,也是一个因此而使美国式的政治道德洁癖格外彰显的年代。民权运动、越南战争、反战浪潮、石油危机、国内的政治丑闻、国际上与苏联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切都使处于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心中产生了疑问:我们的国家是不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谁该为此负责?
  三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又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斯诺登的出现,就像当年“深喉”的出现一样,是这种迷茫的一个极端象征。一个30岁的年轻人,拿着20万美元的超高年薪,干着自己最痴迷的技术工作,作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机器的一份子,掌握着他人难以企及的巨大信息权力,为什么还要出卖政府,选择抛家离土、朝不保夕的生活呢?
  不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美国政治特殊的道德洁癖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心理波动周期,就很难理解斯诺登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美国却是一个靠政治理想而凝聚的国家。自由、民主、人权,这些原则被国父们写在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生证明”中。美国人在内外政治中不断宣扬和捍卫这些原则,就是不断肯定美国存在的理由。
  美国政治的这种理想主义特性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政治理想的追溯和自我肯定使得美国人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并推动美国不断改进,从而逐步在国际上建立起了强大的意识形态软实力;另一方面,这种理想又给美国政治带来一种脆弱性,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不时困扰着美国人,让他们对现实政治保持怀疑。在正常年代,这加剧了美国人对政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而在国家处境不好,出现经济危机、政治腐败、社会失序的时候,则会掀起巨大的反思浪潮,造成社会性的分裂和迷茫。美国上世纪的“进步运动”、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以及当今的“占领运动”、“茶党运动”,都是这种周期性的政治心理波动的表现。
  今天的美国确实又迎来一个新的心理波动期。那道横亘在建国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鸿沟,演化成为了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鸿沟、精英与民众之间的鸿沟、华尔街与制造业工会之间的鸿沟、常青藤大学里的青年人和他们有钱的父母之间的鸿沟,也演化成为斯诺登作为一个爱国者和一个叛国者内心的鸿沟。所有围绕这些鸿沟两边的争论,都是关于谁代表了美国的理想,谁是对美国的背叛。斯诺登在内心痛苦的分裂之中,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背叛了自己的政府,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政府已经背叛了国家。他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宅男”,在衰退和怀疑的时代,试图用几条简单的道德原则来解释世界对美国政治的报复。
其他文献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又不舒服了,在经历了“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离欧盟”等种种风波之后,如今他又被一批公众人物警告说,他早前称英国是“基督教国家”的说法恐将引起社会分裂。众所周知,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中,宗教与世俗权力的争夺延续了千年,而英国的政治制度正诞生于这种争夺之中。尽管宗教对世界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独特的或好或坏的作用,英国民众们对于“基督教国家”五个字的
【美】《国家利益》2014年11/12月  过去20年来,数不清的书籍、文章将印度称为下一个“全球大国”。这股热情部分源于印度自1991年开始改革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印度真的准备好了吗?印度有广阔的陆地和漫长的海岸线,人口超过十亿,并拥有众多科技人才和富裕、有地位的海外侨民。但贫穷、教育体系欠缺、腐败横行及多种文化并存所带来的基本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印度的民主制度提高了其对于欧洲和美国的吸引
2013年9月初,台湾 “立法院长”王金平为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的弊案,“关说”“法务部长”、“检查总长”的弊案被媒体曝光,马英九在第一时间祭出开除其党籍、撤换“立法院长”的重手。这是马英九与王金平继200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2008年“总统”选举党内提名竞逐之后,两人第三次开战。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金平是台湾省高雄县的农家子弟,早年经营家族企业,后弃商从政。从1975年踏入政途迄今
如今外交部的青年外交官,一提起老部,大都指的是北京朝内大街225号,即现在国务院新闻办所在地。但对于老外交官们,尤其是对那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拓荒者们来说,“老部”具有独特的意义和惟一性。那么,这些外交前辈们心目中的“老部”在哪里呢?  不寻常的“外交部街”  1986年7月底,在北京最炎热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独自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报到。  毕业前夕,主管分配工作的系辅导员
毛里教授认为,从2005年的“反日游行”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经济界和舆论三个行为体相互纠缠,价值、权力和利益三个层面的纠纷错综复杂。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阴晴不定的战后中日关系,关于战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研究再度成为日本国内学术界的热点,日本出版了众多的学术著作。2006年春天,日本著名的中国问题、国际问题专家,时为早稻田大学教授的毛里和子女士出版了《中日关系——从
7月13日,欧盟理事会正式批准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2011年1月1日,爱沙尼亚将成为欧元区第17个成员国。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元俱乐部第一次增加新成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欧盟官员认为:“欧元区大门并没有因为欧债危机而关闭,对于我们通过欧元来扩大经济和货币范围的目标来说,爱沙尼亚的行为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爱沙尼亚总理表示:“对爱沙尼亚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我们愿意成为决策者之一。”  爱沙尼亚
“目前的时代是亚洲世纪,全世界都在瞩目亚洲的发展,而韩中日三国的发展和合作至关重要”——在第八届济州论坛上,许多政要、学者和企业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是,朝核问题、有关国家的岛屿之争等问题,就像拂不去的阴影,在论坛的议题设置和许多人的发言中让人处处感到。这是笔者采访于5月29-31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的第八届济州论坛时的突出感受。  受韩国韩中地域经济协会和中国察哈尔学会邀请,笔者参加中国媒体代表
在国际关系中,一国对他方意图的错误认知与误判常常会使本可避免的冲突或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因此,决策者能否恰当地采取应对之策,一个关键点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了解对方的意图。  中美关系史已印证了这个观点。1948年,杜鲁门政府发表《美中关系白皮书》,强烈批评蒋介石集团治国的腐败与无能,强调美国在国共内战中没有责任。毛泽东连续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等五篇评论予以回应。白皮书固然有
也许在国际危机不断、意外事件频发的2014年,在中期选举启动、两党博弈白热化的2014,美国总统奥巴马注定无法度过一个安心的假期。3月,奥巴马一家在佛罗里达群岛度假就因和乌克兰危机“撞车”而饱受国内诟病;8月,奥巴马在玛莎葡萄园的休假又因伊拉克局势急转直下、弗格森事件引发国内混乱而被迫中断。美国媒体持续炒作奥巴马总统这次休假的几个瞬间:8月9日,在他发表关于伊拉克问题的讲话时,送他离开白宫的“海军
近20年来,“中国移民”问题一直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俄罗斯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格·拉林出版《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中文书名:《中国人在俄罗斯》)一书,将文献资料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各时期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历史背景,对苏联解体后赴俄中国人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大量科学调查与统计,为深入了解中俄间“移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