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红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现代城市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红空间”作为新兴的视觉消费空间,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抖音平台数据定量测度了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的热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内“网红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核集聚的格局,空间热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城区递减;“网红空间”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功能节点,不同区域内部空间的集聚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文章利用小红书“打卡”笔记数据,探索性地分析社交媒体对长沙城市消费空间的影响,讨论虚拟消费社会空间的新特征。研究分析发现长沙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笔记存在大量的重复,从存留笔记的残留和消失轨迹看,平台内容呈现“滚动式更新”特征。小红书推送的打卡地形成“商业地标”“旅游名片”“历史街巷”“休闲娱乐”“餐饮美食”“文化公园/艺术场馆”“特色小店”七大类型,并在空间上集聚成“核心”和“外围”两大圈层。分析的数据样本中,小红书的用户—笔记数分布呈典型的\"长尾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场景“单位大院”逐渐解体,大量单位大院中的居民逐步迁往城市社区。城市社区主要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异质社会,大院居民在融入城市社区时存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邻里关系较之单位大院疏远很多,使“交流何以重构”成了一个重要议题。文章结合“单位”视角,扎根于中国城市空间特有的发展历史及社会脉络,以一个已经破产重组的煤矿单位的底层居民安置生活点--宁夏回族自治区J市L社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在重组的社区空间中,底层居民如何重构交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以武汉市新洲区212户被征地农民家庭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了征地拆迁前后被征地农户生计资本及可持续生计信心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征地拆迁后物质资本指标值大幅度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总水平有所提高,但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标值却没有明显改善。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对被征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信心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物质资本的影响最为突出。建议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允许农户分享被征土地的项目红利,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帮助被征地农户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城市空间因素对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健康与城市都是内涵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泛的复杂巨系统,长久以来健康人居研究对城市空间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界定是含糊不清的。文章提出了将“健康位”概念作为健康人居研究的基础,认为健康位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社会经济等因素的集合(超体积空间),个人健康位通过自组织和涌现形成群体健康位,进而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位。城市空间与健康人居的联系得以建立,城市空间因素导致健康结果的因果关系得以清晰地界定。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蓬勃发展,进步神速。然而,城市概念之多、乱、杂,令人眼花缭乱和困惑不已。文章从城市管理体制分割背景、学科分化背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3个方面对一些城市概念进行了讨论与辨析,并示例说明了若干尚欠规范的城市概念。最后,提出了城市概念规范与整合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