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现代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这场变革的核心。立足课例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 情境 有效教学 应用
在新课改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有趣,化静止为运动,化繁琐为简明。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大容量的信息储备,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下中学课堂重要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新型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效的推进历史教学是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
新课程主张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教学问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凸现。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必然是这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现实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量即是以两个纬度而展开,即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应然也会实然达到学生有效学的效果。显然,两者有机统一的。
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其间修研,现回归校园,亲身实践新课改。《百家争鸣》是进行高三文化史教学的第一课,该课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人民版)的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精心准备,设计了如下内容:在一次讨论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关于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此4名同学发言。甲生说:“看到美国为了反恐怖而对阿富汗进行的战争,巴以等地区冲突不断,造成了大批难民,认为应该爱人如己,崇尚和平。”乙生说:“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因生活十分困苦而进行反抗,所以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丙生说:“看到现在的社会竞争给人带来的压力,认为应该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丁生说:“认为执政者应该善用权术,建立威权和严法。”请同学回答,这四位同学的观点符合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如果你是执政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思想。
照常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评点即可结束该话题,然并没止于此,我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我还让同学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这些观点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2] 教师有效的“教”有了学生有效的“学”。随后的课堂测试印证了这点。
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严谨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讲述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卓有实效,亟需我们历史教师认真探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活”历史课。有效教学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依据历史情境设计问题,为此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
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没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铺垫良好的基础,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故事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不失为一条好的教学途径。[3]
第二,合理性原则。
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但并意味着否认基于史实基础上的情境虚拟创设。历史情境是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因而,我们主张创设较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用较大容量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一个或一系列问题情境,才可以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轻松的、活泼的问题之中。“林肯坐过汽车吗?”一个看似简约的问题,就能达到片言明百义,“寸水养鱼”的效果。[4]
第三,挑战性原则。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读进书去。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并引发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激化时,思维的火花就此产生了。同时,教师提问必须处理好真假问题。学生不需思索张嘴即答的是假问题。真问题是有效提问,需要学生不止于翻翻书,还要颇费周折,仔细思索方可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
第四,针对性原则。设计的针对性,一定要从课程标准、重难点出发。此外,还有其它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如生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我们应当注意把握。
【参考文献】
[1] 张兰菊:《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德州学院学报》
[2] 计忠梅:《中学历史开放式教学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历史 情境 有效教学 应用
在新课改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手段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化抽象为直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有趣,化静止为运动,化繁琐为简明。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更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大容量的信息储备,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当下中学课堂重要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建构新型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有效的推进历史教学是中学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下面试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
新课程主张有效教学。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教学问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凸现。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包括三重含义:效果、效率、效益。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实施有效教学必然是这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现实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量即是以两个纬度而展开,即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应然也会实然达到学生有效学的效果。显然,两者有机统一的。
笔者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其间修研,现回归校园,亲身实践新课改。《百家争鸣》是进行高三文化史教学的第一课,该课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人民版)的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在学习了“百家争鸣”后归纳儒、道、墨、法四家的思想特征时,我精心准备,设计了如下内容:在一次讨论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关于自己对待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此4名同学发言。甲生说:“看到美国为了反恐怖而对阿富汗进行的战争,巴以等地区冲突不断,造成了大批难民,认为应该爱人如己,崇尚和平。”乙生说:“在旧社会,统治阶级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人民因生活十分困苦而进行反抗,所以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丙生说:“看到现在的社会竞争给人带来的压力,认为应该清心寡欲,顺其自然。”丁生说:“认为执政者应该善用权术,建立威权和严法。”请同学回答,这四位同学的观点符合战国时期的哪家思想,如果你是执政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思想。
照常规,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评点即可结束该话题,然并没止于此,我将历史拉近生活再提问:“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课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实践性。我还让同学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这些观点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2] 教师有效的“教”有了学生有效的“学”。随后的课堂测试印证了这点。
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严谨构建。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讲述深入浅出,学生学习卓有实效,亟需我们历史教师认真探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做“活”历史课。有效教学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依据历史情境设计问题,为此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
历史课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具备着许多点燃学生求知火焰的优势。没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是呆板的,死气沉沉的。故设计问题要尽可能新颖、灵活,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激趣课堂,为教学的展开铺垫良好的基础,让教学进入最佳的状态,当代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故事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所以,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不失为一条好的教学途径。[3]
第二,合理性原则。
真实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底线。但并意味着否认基于史实基础上的情境虚拟创设。历史情境是联系学习者经验和历史知识目标的桥梁,创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构新知。因而,我们主张创设较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用较大容量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一个或一系列问题情境,才可以将若干有联系的概念寓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轻松的、活泼的问题之中。“林肯坐过汽车吗?”一个看似简约的问题,就能达到片言明百义,“寸水养鱼”的效果。[4]
第三,挑战性原则。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所以,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问题是历史情境创设的核心概念,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真正读进书去。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时,并引发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激化时,思维的火花就此产生了。同时,教师提问必须处理好真假问题。学生不需思索张嘴即答的是假问题。真问题是有效提问,需要学生不止于翻翻书,还要颇费周折,仔细思索方可答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教学必须蕴含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意义建构的问题。
第四,针对性原则。设计的针对性,一定要从课程标准、重难点出发。此外,还有其它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如生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我们应当注意把握。
【参考文献】
[1] 张兰菊:《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德州学院学报》
[2] 计忠梅:《中学历史开放式教学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