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嗅球电刺激对成年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前体细胞(NPC)增殖及其向嗅球迁移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
【机 构】
: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嗅球电刺激对成年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前体细胞(NPC)增殖及其向嗅球迁移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SD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刺激组、电刺激ld组、电刺激3d组、电刺激1周组、电刺激2周组、电刺激3周组、电刺激4周组,每组10只,后6组大鼠制备嗅球电刺激模型,以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新生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SVZ区内源性NPC的增殖,RT-PCR检测嗅球内Prokineticin 2 (prk2)mRNA的表达;另取大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刺激组和电刺激4周组,每组5只,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嗅球内Brdu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 8组大鼠SVZ区Brdu阳性细胞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75,P=0.000).与正常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比较,电刺激ld、3d、l周、2周组大鼠刺激侧Brdu阳性细胞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组大鼠嗅球内prk2 mRNA的表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067,P=0.000).与正常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比较,电刺激ld、3d、l周、2周、3周、4周组prk2 mRNA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鼠嗅球内Brdu阳性细胞数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72,P=0.000).电刺激4周组嗅球内Brdu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和假刺激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刺激嗅球可促进SVZ区NPC的增殖并向嗅球迁移,这可能与电刺激提高嗅球内Prk 2的表达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椎动脉夹层致青年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治疗与转归. 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9例诊断明确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以及参麦注射液对其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rhG-CSF治疗组,均应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注射自体不凝
目的 研究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CECTS)患者发作间期棘波相关的血氧依赖水平(BOLD)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
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TMZ)短期化疗下P57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抑制中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P57和核增殖抗原(Ki-67)在TMZ短期化疗后U87细胞中的表达情
研究一类具有饱和发生率的包虫病模型,分别讨论了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完全由基本再生数R0决定.最后,在讨论部分根据R0的表达式对
目的 探讨人脐带沃顿胶间充质干细胞(WJCs)对脑创伤区周围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假手术组;(2)移植对照组;(3)WJCs移植组;(4)正常组.每
目的 探讨并比较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多发性硬化(MS)及视神经脊髓炎(NMO)脑深部灰质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 方法 自2004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调节癫痫大鼠海马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 方法 208只21d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癫痫持续状态(SE)组(96
疫苗注射和抗病毒治疗是两种控制流感传播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耐药菌株即抗药毒株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失效.2013年在中国新出现的人感染H7N9病例说明了病毒变异对人类造成的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