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文本中的一个文段、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将它们牢牢地抓住了,就能获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咬文嚼字”。那么,如何“咬文嚼字”呢?
  一、字斟句酌,品味所用字词的精妙
  现行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作者都很注重对词语的选择和锤炼,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其妙处呢?就具体的课文来说,要求字斟句酌,甚至对一个标点也要反复琢磨、一个语气也得细心揣摩,力求领悟作者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老一辈语文工作者张孝纯在《鳞爪拾遗》中曾讲过这样一件事:老师咬文嚼字,自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觉得语文有可学的了,以至于追随之,钻研之。通常可以运用置换法来体会。例如在教学《枣核》时,讲到“我”拿出枣核后,友人“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觉得这里的一个“托”字,很值得玩味。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对这个“托”字认真揣摩、推敲。让学生将其换成“抓”“拿”“捏”等,逐一比较、推敲,品味其妙处。我问怎样才叫“托”,他们边演示边解释:是手掌向上承受物体。我问如何说向上承受,有个学生说是为了更安全、更好地保护物体。我说,那用“抓”或“捏”同样可以牢牢地拿住,也很安全,能不能换用呢?他们说不能,理由是“抓”显得过于粗鲁,不够体贴;”捏”则过于轻佻,不够神圣。有学生说友人托的是自己的心爱之物,并且“托在掌心”,可见友人对此十分珍惜,小小枣核在友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还是觉得用“托”最为妥帖,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在小心地保护,更是在用心地呵护,最为准确地表现出友人如获至宝的感情。
  二、变换语序,体会句子的结构特点
  在汉语中,一般来说语序都是比较固定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在不改变句子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变换一下词语的顺序,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类句子在我们的教材与练习中也是屡见不鲜,因此,变换语序来体会也是可行之策。在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文时,为了体会语言之精妙,我列举了其《荷花淀》中的一个句子:“怎么了,你?”如果我们将其置换为“你怎么了?”其基本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毋庸置疑,很难将水生嫂那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表现出来。
  不仅如此,语序还能体现逻辑和语法的严密性。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顺便介绍了他的代表作《赤壁赋》,并列举了其中的几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并让学生尝试背诵。很多学生不经思索,就将后两句的语序进行调换,这就破坏了其语言的逻辑性,“风”是听到的,“月”是 看到的,前后要两两对应,这才符合生活和语言的逻辑。无独有偶,《老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他蹬,我坐”不仅能表现出前后的方位关系,且突出了老王的主体地位和勤劳个性,反之则不行。这样教学,其乐融融,效果显著,不仅能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动脑、动手、动口,积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在一个相对融洽的氛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联系语境,领会文章字词的内涵
  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言语环境中,通过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即将一定的言语对象置于一定的言语环境中进行把握和培养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一个词语,由于语境不同,意义也就不同了,因此,对字、词的意蕴也要靠结合上下文来进行感悟、理解。如果它孤立地看,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更好地理解。如品味王安石的《梅花》一诗中“凌寒独自开”中“凌”字的韵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凌”的表面意思:“冒着、顶着”,更要弄清其在语境中的意思。教师可启发提问:“想想梅花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放的,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明白,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开放的,是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开放的,它有着坚强的个性和不惧困难的精神。再进一步延伸“凌”字表现出梅花与众不同的个性:不与其他花争春,默默无闻,不畏严寒。又如在《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有许多感情色彩较为强烈的词语,如“泛滥”“缠绕”等,本为贬义或中性词,在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化贬为褒,充满了对故土的强烈思念、热爱之情。
  咬文嚼字,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丰富的内涵;咬文嚼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咬文嚼字,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至于流于空谈。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回归语言,挖掘语言的内涵,因为这是基础,是根本。在语文教学中千万别冷落了语言文字,因为“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其他文献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是四川省环境友好型学校、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首批环境友好型学校,学校地处光华大道,紧邻成都非遗公园,是一所充满可持续发展教育氛围的自然学校。学校一直以“绿色,创想美好生活”为办学宗旨,践行“自然教育——改变孩子的一生”的核心理念,开展了关于自然的教育与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这不但丰富了学生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还为学生探索与好奇的天性提供了
2013年初,蒋晓庆经营的Love Me3D人像艺术馆开张了。直到现在,这也是中关村目前仅有的一家3D打印照相馆。艺术馆里没有柔光箱和反光板,装饰墙上简单地摆放着几个新近打印的3D人像,主要设备是一台3D扫描仪和几台3D打印机。正是这几台设备让人像从二维平面跃然而起,成为立体的三维雕塑。  从开始规划、设计3D打印照相馆到现在的业务稳步向前推进,时间已过去了一年之久。从最初“藏”在北京理工大学留创
内黄三杨庄遗址的汉代农田,最初可能是黄河洪水消退后留下的淤泥土地,并且得到河水定期泛滥的淤灌,土壤肥力优越。由于水资源相对富足,当地的农田垄作不是出于防旱,而是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