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迈出职场第一步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下午,到一位任董事长的同学家里聊天,我问他:我现在负责带6个大四学生搞实习,你们公司能接收不?为了事先打消他的顾虑,我接着说,他们的实习时间长达8周,实习期间不要工资,而且工作岗位不挑拣,干什么都行。他说:“我们公司的工作没有三个月时间熟悉情况,什么也干不了。”我说:“给你们打打杂,推销点什么也不行么?”没想到他一点面子也不留:“那也用不着。”
  听了这话,我心里很不好受,深感今年给毕业生安排实习的难度比去年更大了。而给应届本科生找工作的事,我已经不敢提了——当时在座的还有一位大公司的总经理,上次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们的公司不要应届毕业生,要找有两年工作经验的。
  从2003年起,我们学院的老师就有为毕业生找工作的任务,一个教授每年要给两个毕业生找工作。我的感觉是一年比一年难了。给自己的学生找工作,多少有点推销自己产品的味道,我这个人不会卖东西,所以觉得很不得劲。但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为找工作着急的样子,特别是看到一些农村学生在沈阳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的情况,更是想帮他们。还有一些外地学生的家长以为我有多大神通呢,打电话跟我说:“老师一定要帮忙,为了孩子的工作,我们作家长的,不心疼钱!”最近我们学校召开了两次大型招聘会,场面火爆,很多应聘学生回来时,眼神里却充满了失望。凡此种种,让我深感“80后”就业的艰难。
  大学毕业找不着工作,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听说过,但那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没想到我们现在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我大学毕业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最多也就是谁去个好一点的单位,谁去差一些的,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事。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大学毕业找不着工作的事。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市场经济的两个关键词说起。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你可以使一只鹦鹉成为博学的经济学家,只要让它知道两个词——供给和需求。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必然下降,不管供给的是劳动力还是其他什么商品。从供给方面讲,这几年各大学相继扩招,去年招生总人数达到800万,有413万大学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从需求方面讲,大多数公司需要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不需要这么多的应届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工资必然下降,而这个下降的工资不为应届毕业生所接受,就会出现失业。持续几年沉淀下来的供过于求,无疑会使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其实,“80后”这代人也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他们的受教育程度高。由于扩招,“80后”的高等学校入学率较之前些年有了巨大的飞跃。其次,视野更开阔。很多“80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和国外的同龄人在生活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穿牛仔裤,看NBA,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更具有全球意识,更像世界公民。我的好几个同学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些“80后”到了国外很快就融入了所在国家的社会,这和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有关。第三,流动性更强。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变更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社会地位等。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在社会上的流动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居住地点、职业和社会地位等。“80后”是“网上的一代”,INTERNET的出现甚至使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也打破了,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找工作。现在我们专业的2003年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在北京工作,在国外工作的也有一定的比例。第四,更富有创造性。“80后”是所谓新新人类,他们生活在物质及文化丰富的新时代,追求一切可触及的新生事物,喜欢刺激与冒险,倡导新生活、新文化、新运动等。
  当然,“80后”也有很明显的劣势。首先是实践能力差。80后们从校门到校门,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下来,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也和我国的教育制度重理论轻实践有关,这也就难怪有些物理系的大学生不会安装日光灯,中文系的学生不会写请假条。
  其次是自理能力差。相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80后”大多自立性不足。他们大多在家里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家务活也不会做,在学校劳动课也很少,于是养成了一种学习功课高智商、独立生活低智商的怪现象,在社会上往往很不适应。
  第三是自我感觉良好。很多“80后”的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很行,可做起具体事情来又什么都不行,面对社会的现实要求有很大差距,遇到挫折后就容易心情沮丧,甚至一蹶不振。
  第四是以自我中心。和几位同学聊天时,都说“80后”的自我中心主义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严重。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曾是小皇帝,一向““唯我独尊”,在家里、在学校,小皇帝们可以“保持尊位”,但是进入社会后,他们就不能永远处于中心地位了。特别是刚进入职场时,他们处于最底层而不是在中心。这个反差会使他们感到很失落。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觉得“80后”的应届毕业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现实的角度准备应聘。现在的公司“实用”得很,已经过了那种只看文凭、不看水平的时代。我的一个学生到一家公司应聘,回来后向我讨主意。我从他那里了解到这家公司还没有网页,就让他为这家公司做一个网页,拿着这个网页去应聘,结果这个学生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放下大学生架子,先做最平常的工作。我的学生大多是学工商管理的,学这个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当CEO,但谁也不能刚一毕业就当CEO啊!我和他们讲,你们到公司的第一个六年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事,第二个六年争取管事,第三个六年争取管人,最后才是当CEO。我有几个学生到商场工作,从售货员做起,一年以后就管事了。
  第三,多了解公司。多了解应聘企业的信息,平常要多留心各方面的信息。比如,你的专业所在行业的大企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有影响的人物等,都应该详细了解。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也很方便,只要将本行业的一些关键词,输入一个搜索引擎就可以了!在求职准备时,还要注意关注企业文化和用人制度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方面,有的公司比较宽松和谐,有的公司则纪律严明,上班打卡、开会记分。这些信息或许在报刊杂志上不容易得到,就要与自己的朋友、同学、老乡多多“取经”才成。
  最后,要描述好自己。要有一个漂亮的简历,不必罗列学过的全部课程。有经验的人事经理一看专业就知道你学过什么,而不会有人考察你学过什么课程。基本情况要简单,而实习的情况要详细而明确。公司会很看重你的实习情况,因为人事经理可以通过你的经历判断你的能力,安排你到适合的位置上。
  总之,认清自己,认清现实,作为新生代的“80后”就会顺利地迈出职场第一步,捱过初入职场的“阵痛期”,逐渐成为独挡一面的实力派。
其他文献
去年“五一”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提出:  “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我国政府提出“体面劳动”,旨在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开展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促进就业与经济发展、针对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
满目青山夕照明,钟晨先生喜欢这句诗的豪迈情怀。他还没办妥退休手续时,就被一家民营企业聘为企业顾问,一干就是四年。他说:“原来约定试干一年,可干到今天,老总硬是不让走。”  继续上班的日子,钟晨总是把白胡茬刮得溜干净,自称“办公室小弟”,放低身价履新职;嘴里常蹦出“元芳,你怎么看”之类的流行语,让刚走出毕业季的新员工觉得他挺“潮”。可这家公司老板却有这样的认知:一位哲学家说得好,同一句话,从老人嘴里
在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者(以下简称“HR”)经常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员工工伤、伤亡等突发事件,往往使HR不知所措,处理起来更是无从下手。笔者就曾亲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员工意外死亡事件,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颇有收获,现总结、分享以期借鉴。  噩耗传来先做哪些事  2011年11月某个周一。公司办公室在有序地安排新一周的工作。上午10点,前台同事告知有一位民警要约见公司负责人,因为当时总经理外
10万元求职,惊动房地产老总    去年10月份,在京城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首例个人商业广告求职事件。事件的主人公王先生花费10万元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商业求职广告。那个1/4版的个人求职广告,登在了2006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的第一版上,一下子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时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正准备为其北京分公司物色一名总经理,看到这一消息后,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
研究人员声称,欢快的音乐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集中度。在进行挑战性脑力工作的同时,播放曲调欢快的协奏曲,可以让人们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准确。  心理学家称,欢快的协奏曲的确可以激发大脑的活力,但是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可以充分影响大脑的情感处理进程,而是能够提高脑部的一些特定成像功能,并激发出积极和满足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高级认知功能。  研究证明,当人体接触到愉快和振奋人心的内容刺激时,认知能力
视野孤陋的我,不想让目光总在书本上打转转,所以读研时我选择到一家旅行社实习,因市场部门主管空缺,竟让我代职市场部经理。际遇那段职涯,幸运的不仅是粗粗地游走了半个中国,浅浅地修炼了管理知识,还结识了工作团队中几位可爱的90后小师妹,在习惯享受她们喊我“项羽兄”的甜美中,我们又先后将自己流放他职,这术语叫什么来着,哦,叫“陌生拓展”。不过,姐妹间从未断过网通,更多的时候,师妹们权且把我当成“心理导员”
“贫富差距”向来是社会敏感话题,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更是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隐患。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徐滇庆认为,若要遏止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务必要切中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要害,决不能盲目提高“最低工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记者问(以下简称间):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您觉得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徐滇庆答(以下简称答):贫富差距是一个非常敏
HR来信:  我公司现有两位员工涉及到经济补偿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员工甲:公司与甲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又续签了一年的劳动合同。续签时,公司主动提出给甲3个月经济补偿金及年终奖,并按月发放。同时还约定,若该员工中途提出离职将不与发放。请问这样的约定有法律风险吗?  员工乙:公司与乙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期满后不予续签,员工提出索要经济补偿。请问该员工的主张有法律依据吗
当一段工作结束,或者一个项目完成,再或者表决心时……人们常说今后要“进一步”,如何如何……  “进一步”就是通俗版的“更上一层楼”。  如何才能“进一步”?  乍看“进”字,着实令人费解——本来一心要往前“走(辶)”,偏偏碰到“井”拦路,如果遇到雨天,路滑鞋湿,不小心还会掉到井里去了。  此“进”有点不近人情,至少看着就不吉利。  其实,甲骨文的“进”字绝不这样“难看”,相反倒是形象生动,姿态优美
电梯里的镜子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相继回答道:“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经过一再启发仍无法给出正确回答时,主持人终于公布了答案:“残疾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劳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听后,嘉宾们都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