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有效抢救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方法、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及护理中的常见问题。结果:经及时抢救、治疗及有效护理,2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于心功能衰竭。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明显改善,血生化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F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危险性高,给予及时抢救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 抢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71-01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周)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1]。ARF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如果抢救不及时、护理措施不到位易导致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月一2012年12月,我们对28例ARF患者实施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28—72岁,平均50岁,所选病历均符合ARF诊断标准。发病原因:失血性休克所致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9例,药物性肾脏损伤1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感染性休克1例,梗阻性肾病1例。
1.2 抢救方法 及时纠正可逆病因,治疗原发病,控制脱水、失钠、出血等原因,预防休克发生,中和去除中毒物质,补充血容量不足。由专人守护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皮肤和意识表情等,观察患者尿量和尿比重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肾缺血和肾小动脉痉挛可合用利尿剂,严格控制输液量,防止电解质紊乱发生;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脏器衰竭严重患者可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2]。
1.3 护理
1.3.1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入量包括输液量、饮水量,饭、菜及水果摄入量等,出量包括尿量、粪便、呕吐物。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是否出现水肿,一旦血压上升,尿量减少,首先应考虑有急性肾损害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评估体内液体潴留情况,根据尿量严格控制摄入液量,掌握水电解质情况。
1.3.2 保证营养与热量摄入
对于能进食的病人给予优质蛋白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为0.8g/(kg.d),并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1];不能经口进食者,采取胃肠外营养。优质蛋白可选用的食物有鸡蛋、牛奶、瘦肉、鱼等。热量供应以糖类为主,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物质缺乏。
1.3.3 预防和控制感染
急性肾衰竭时应采用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①进行环境的紫外线消毒,每次60min,每日1~2 次。②做好口腔和会阴护理,每日2 次。神志清醒能自解小便的患者,尽量不留置尿管;已留置尿管者,每日更换尿袋1次,必要时做膀胱冲洗,并尽可能早日拔除导尿管。③翻身、皮肤按摩,避免发生压疮和皮肤感染。④拍背、排痰,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对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定时气囊放气、充气,每3~4 小时放气1 次,间隔5~10min,气囊内注入空气3~5ml,按时湿化气道,根据病情按时吸痰,防止吸入性肺炎。⑤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操作。⑥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对肾脏有潜在毒性的抗生素,不宜采用。
1.3.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细心照顾、体贴关怀。家属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尤其在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家属工作,使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树立进一步战胜疾病的信心。
1.3.6 血液透析护理 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对于ARF患者效果显著
我院采取血液透析的方法,透析过程应防止导管滑脱,置管处保持清洁,定期换药防止感染,避免管腔受压。透析过程中应帮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注意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超滤速度,保持血压稳定[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2 抢救结果 经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27例患者病情控制,好转出院,1例患者心脏衰竭死亡。住院时间8—45 d,平均(15.5±4.5)d。随访3-6个月,肾功能恢复25例(89.3%)。肾功能正常恢复时间为7—58 d,平均(25.5±9.5)d。
3 讨论
ARF早期症状容易被其原发病所掩盖,所以对于尿量的观察、记录有着重要的意义。ARF的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对其预后影响重大,所以对于ARF应该从预防着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ARF各期变化,积极抢救并加强各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尢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 秦苇,肖兰香.2例运动致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9C):2533—2534.
[3] 梅长林,叶朝阳,实用透析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3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 抢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71-01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周)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含氮代谢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1]。ARF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如果抢救不及时、护理措施不到位易导致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月一2012年12月,我们对28例ARF患者实施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28—72岁,平均50岁,所选病历均符合ARF诊断标准。发病原因:失血性休克所致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9例,药物性肾脏损伤1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5例,感染性休克1例,梗阻性肾病1例。
1.2 抢救方法 及时纠正可逆病因,治疗原发病,控制脱水、失钠、出血等原因,预防休克发生,中和去除中毒物质,补充血容量不足。由专人守护观察,记录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皮肤和意识表情等,观察患者尿量和尿比重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肾缺血和肾小动脉痉挛可合用利尿剂,严格控制输液量,防止电解质紊乱发生;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脏器衰竭严重患者可给予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营养支持[2]。
1.3 护理
1.3.1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入量包括输液量、饮水量,饭、菜及水果摄入量等,出量包括尿量、粪便、呕吐物。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是否出现水肿,一旦血压上升,尿量减少,首先应考虑有急性肾损害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评估体内液体潴留情况,根据尿量严格控制摄入液量,掌握水电解质情况。
1.3.2 保证营养与热量摄入
对于能进食的病人给予优质蛋白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为0.8g/(kg.d),并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1];不能经口进食者,采取胃肠外营养。优质蛋白可选用的食物有鸡蛋、牛奶、瘦肉、鱼等。热量供应以糖类为主,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物质缺乏。
1.3.3 预防和控制感染
急性肾衰竭时应采用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①进行环境的紫外线消毒,每次60min,每日1~2 次。②做好口腔和会阴护理,每日2 次。神志清醒能自解小便的患者,尽量不留置尿管;已留置尿管者,每日更换尿袋1次,必要时做膀胱冲洗,并尽可能早日拔除导尿管。③翻身、皮肤按摩,避免发生压疮和皮肤感染。④拍背、排痰,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对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定时气囊放气、充气,每3~4 小时放气1 次,间隔5~10min,气囊内注入空气3~5ml,按时湿化气道,根据病情按时吸痰,防止吸入性肺炎。⑤减少不必要的介入操作。⑥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对肾脏有潜在毒性的抗生素,不宜采用。
1.3.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细心照顾、体贴关怀。家属在患者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协助作用,尤其在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家属工作,使其积极协助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树立进一步战胜疾病的信心。
1.3.6 血液透析护理 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对于ARF患者效果显著
我院采取血液透析的方法,透析过程应防止导管滑脱,置管处保持清洁,定期换药防止感染,避免管腔受压。透析过程中应帮助患者采用舒适体位,注意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超滤速度,保持血压稳定[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2 抢救结果 经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27例患者病情控制,好转出院,1例患者心脏衰竭死亡。住院时间8—45 d,平均(15.5±4.5)d。随访3-6个月,肾功能恢复25例(89.3%)。肾功能正常恢复时间为7—58 d,平均(25.5±9.5)d。
3 讨论
ARF早期症状容易被其原发病所掩盖,所以对于尿量的观察、记录有着重要的意义。ARF的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及有效护理对其预后影响重大,所以对于ARF应该从预防着手,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在整个过程中密切关注ARF各期变化,积极抢救并加强各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尢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
[2] 秦苇,肖兰香.2例运动致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9C):2533—2534.
[3] 梅长林,叶朝阳,实用透析手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