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老师认为理想课堂的结构是:课堂教学将不再开始于教师的备课和讲课,也不再结束于考试评价,而是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习准备,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教学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并结束于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有意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理想课堂该如何践行?下面结合赵红婷老师“基于备学先行的分享学习”的教学研究下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加以阐述.
一、备学优先——激发求知欲望
课前赵老师设计了三个备学引导问题: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摘录3条含有百分数的句子,试着写出它的意思;2.百分数可能跟原来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3.关于百分数,你有哪些疑问和困惑,请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讨论.我们知道,对百分数,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阐述其意义,同时让学生推想百分数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并提出心中的疑问,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还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资源和问题走进课堂,这样的学习无疑是高效的
二、经验分享——让学生成为主人
备学后的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赵老师变讲解分析教材为提炼资源,有选择地展示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这样就能贴近学生进行教学.赵老师没有选择教材上的“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引入百分数,而是直接组织小组互学,让小组每位成员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切入课堂,把投篮情况比较放到了后面的“体会百分数的好处”的环节呈现,这样的教材重组是成功的、有效的.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对学生来说没有神秘感,让学生课前寻找百分数、课始直接交流找到的百分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
让学生说一说找到的百分数的意思,这是经验分享的重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怎样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百分数?这就需要克服传统的为了单纯得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句话的教学偏向,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环节中,赵老师充分展示了学生资源,让学生进入具体问题情境,剖析理解所找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初步感知百分数的含义.进而又辨析小明同学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小军投篮的命中率是70%的意思是小军投了10个球,进了7个”,赵老师通过追问“一定是这样吗?小军还可能投了幾个?如果数量不限制的话,可以有多少种投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百分数表示百份中之几份,即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体会百分数的无量纲性,最后再次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自此,百分数意义的呈现水到渠成.这样的认知过程,基于学生的现状,但又超越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贴近学生的.
这个环节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课前备学,学习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有备而来,学习方式也由教师讲解变为学生自主讨论互学,学生真真切切地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问题讨论——让学习走向深入
新课标修订版把两能变四能,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往往被视为创造性活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而在数学课堂中,能提出问题,那就标志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于接受,问题意识是缺失的,因此,赵老师的备学课堂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备学单的第三题就是“关于百分数,你有哪些疑问和困惑?请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等一些旧知的联系等,学生的能量是无限,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惊喜.赵老师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让学生集体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不同的观念和见解,思维碰撞,从而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随着问题的深入研讨,学生感受到了百分数的简洁性,体会到了百分数的价值,同时,沟通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练习跟进——让思维不断完善
恰当的练习,可以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对技能的熟练,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我们一起来看看赵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题.
赵老师采用一题生成一个知识板块的策略来落实,概念的相关知识要点都在最为简约的材料中生成,教学结构进入了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无痕境界.
五、总结自省——激起后续备学
有张力的课堂,均不会以句号来结束.一节课的结束只意味着,某个知识或环节的暂告段落,学生备学或课堂上的问题,并非都已解决,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激发了他们继续研究的热情,也将课堂的真正意义发挥到极致.
在课尾,赵老师鼓励学生总结反省,在梳理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备学问题:1.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该怎样互化?2.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3.关于百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交流.这三个新的备学问题激起了学生后续备学的热情.
课堂上,始终充盈着学生的声音,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只是在学习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互惠”.这样的课堂,着眼点更高,师生不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备学优先——激发求知欲望
课前赵老师设计了三个备学引导问题:1.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摘录3条含有百分数的句子,试着写出它的意思;2.百分数可能跟原来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3.关于百分数,你有哪些疑问和困惑,请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讨论.我们知道,对百分数,学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阐述其意义,同时让学生推想百分数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并提出心中的疑问,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经验,还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资源和问题走进课堂,这样的学习无疑是高效的
二、经验分享——让学生成为主人
备学后的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赵老师变讲解分析教材为提炼资源,有选择地展示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这样就能贴近学生进行教学.赵老师没有选择教材上的“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引入百分数,而是直接组织小组互学,让小组每位成员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切入课堂,把投篮情况比较放到了后面的“体会百分数的好处”的环节呈现,这样的教材重组是成功的、有效的.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对学生来说没有神秘感,让学生课前寻找百分数、课始直接交流找到的百分数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
让学生说一说找到的百分数的意思,这是经验分享的重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怎样结合具体情境来理解百分数?这就需要克服传统的为了单纯得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句话的教学偏向,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生活实例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环节中,赵老师充分展示了学生资源,让学生进入具体问题情境,剖析理解所找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初步感知百分数的含义.进而又辨析小明同学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小军投篮的命中率是70%的意思是小军投了10个球,进了7个”,赵老师通过追问“一定是这样吗?小军还可能投了幾个?如果数量不限制的话,可以有多少种投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百分数表示百份中之几份,即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体会百分数的无量纲性,最后再次结合具体情境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自此,百分数意义的呈现水到渠成.这样的认知过程,基于学生的现状,但又超越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这样的教学无疑是贴近学生的.
这个环节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课前备学,学习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有备而来,学习方式也由教师讲解变为学生自主讨论互学,学生真真切切地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问题讨论——让学习走向深入
新课标修订版把两能变四能,在原有“两能”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提出往往被视为创造性活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行.”而在数学课堂中,能提出问题,那就标志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于接受,问题意识是缺失的,因此,赵老师的备学课堂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备学单的第三题就是“关于百分数,你有哪些疑问和困惑?请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的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等一些旧知的联系等,学生的能量是无限,只要能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给教师带来惊喜.赵老师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让学生集体讨论,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充分展示不同的观念和见解,思维碰撞,从而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随着问题的深入研讨,学生感受到了百分数的简洁性,体会到了百分数的价值,同时,沟通了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练习跟进——让思维不断完善
恰当的练习,可以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强化对技能的熟练,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我们一起来看看赵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题.
赵老师采用一题生成一个知识板块的策略来落实,概念的相关知识要点都在最为简约的材料中生成,教学结构进入了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无痕境界.
五、总结自省——激起后续备学
有张力的课堂,均不会以句号来结束.一节课的结束只意味着,某个知识或环节的暂告段落,学生备学或课堂上的问题,并非都已解决,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激发了他们继续研究的热情,也将课堂的真正意义发挥到极致.
在课尾,赵老师鼓励学生总结反省,在梳理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备学问题:1.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该怎样互化?2.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3.关于百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三个问题到小组交流.这三个新的备学问题激起了学生后续备学的热情.
课堂上,始终充盈着学生的声音,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教师只是在学习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互惠”.这样的课堂,着眼点更高,师生不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