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再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院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但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院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汪雪元(1977- ),男,江西景德镇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软件工程;张军(1979- ),男,湖南石门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软件工程;李祥(1973- ),男,江西萍乡人,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图形图像。(江西 南昌 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2008年教改立项课题“‘课题诱导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XJG-08-85-7)和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2009年教改课题“《J2EE程序设计》CDIO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软件学院院字[2009]1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8-0098-02
  
  高校在我国承担着培养软件人才的重任,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软件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但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尴尬的情况:一方面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急需大量软件开发人才,企业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在地方院校和独立学院更加突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需要有实际经验、不用培训或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适应工作的软件人才,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到企业工作后大都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成本。
  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就解决。下面从四个方面思考地方院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程序员的系统训练,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的,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不一样的。高校之间不应该盲目攀比。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客观地对自己进行定位,制定更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学校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课设置方案,才会合理与可行,执行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一些地方的非重点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本科层次软件专业毕业生,大多数进入中小型软件企业。少数进入大型软件企业的学生主要是从事软件测试、系统维护、销售方面工作。大企业对新员工一般都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培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中小企业,对新员工没有培训或者只有很短时间的培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地方院校应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像一些重点高校一样,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课程设置
  在软件企业,不管是通用型的人才,还是岗位技能型人才,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岗位。软件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在软件企业能够胜任的岗位有:程序员、测试员、系统维护人员、销售人员。如果要成为程序员,就必须熟练掌握一种开发技术。而一种开发技术的熟练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学校在开设专业课时,必须对有些课程进行取舍,尽量砍掉与软件开发无关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软件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按不同技术路线,按“模块式”设置专业课。在划分模块以及为每一个模块选择专业课时,除了参考美国、印度等一些软件业发达国家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参考国内一些培训机构所制定的培训课课程体系。此外,还需要邀请企业一线开发人员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学校本身实际情况的专业课教学计划。
  目前,进行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的两条技术路线为:Microsoft的.net系列、Sun的Java系列。软件专业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的应用型课程可以按照这两条技术路线进行“模块式”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条技术路线进行学习。无论选择哪一条技术路线,学习的过程都是艰苦的。例如,选择Java系列的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路线,除了需要掌握Java知识和JavaScript,Jsp,Servlet、标签等比较基础的开发技术,还需要学习一些比较高级的课程。这些高级课程包括:进行企业级开发的重量级框架Ejb;轻量级框架Spring;流行的Web框架Struts;ORM框架Hibernate,iBATIS;AJAX开发技术JQuery,Dojo,DWR;流行的用户界面开发技术:YUI,EXT;部署应用程序的服务器:Tomcat,JBoss,WebLogic,WebSphere。学习这些知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软件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企业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很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太差。应聘程序员岗位的,对技术不熟悉,根据设计说明书不知如何编写代码;应聘软件测试岗位的,不知道常用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这说明在一些院校,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把实践型课程当做理论课程来上,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视技术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实践型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太多,实验课课时太少。国外的专业实践型课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比为1∶2,而我们有些高校是3∶1或4∶1。(2)对实训教学目标理解不深,实训历时太短。受经费限制,实训课环节仅由在校教师承担,没有企业的指导和参与,教师凭个人感觉和经验教授的偏多,认识上把实训看做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对实训思路、实训设计和实训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对实训教学要求不高,这样的实训效果不甚理想也在所难免。(3)在企业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由于技术基础太差,导致不能完成实习任务。生产实习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只是体验了一下较为完整的开发过程,训练了一下规范文档的编写,并没有提升学生的开发技术和实际动手能力。这样的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还是需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够进入工作岗位。
  学校可通过以下措施,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改变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式。这包括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课课时;将实践性课程的授课地点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每次课都留20~30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场完成一个小作业,以加深对所教内容的掌握。(2)与企业进行合作,由学校和企业一起制订学生的校内实训计划。这些校内实训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进行软件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训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部分实训可以由企业派教师来完成。基础技能的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通过短期培训就能掌握的。学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加强对学生软件开发基础技能的培养。(3)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掌握了较好的软件开发基础技能,然后通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体验完整的开发过程、训练规范文档的编写,这将让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实现无缝链接。企业接受学生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之后,就可以将他们送入实际的项目组中。
  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和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万策、中软国际等多家公司合作多年,按照上述校企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四、师资队伍建设
  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根本原因在老师。在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IT领域,教师本身一旦没有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学校需要一支有实践背景,实践经验和实战经验都达到“应用”水平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实际情况是,地方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欠缺,这是因为:(1)扩招导致师生比失衡,教师顾教少练。(2)教师的待遇缺乏对优秀的有丰富实践经验技术人才的吸引力。(3)现有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定技术职称,不太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实际应用的研究。只要外语合格,资历合要求,论文数量够,在核心期刊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晋升为副教授,而无需考核实际动手能力及应用技术能力。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成长来说是不好的导向,很不利于实践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为地方院校大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周边软件企业不多,从软件企业聘请教师比较困难。这使得和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院校尤其需要加强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地方院校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1)鼓励教师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专业实践型课程由于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教师上这些课需要花费上一些专业基础课几倍的精力,除了需要熟悉新技术的内容,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学校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实践型课程课时津贴来对教师进行鼓励。(2)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学校和企业相比,技术知识比较落后,教师只有定期参加企业培训,才能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主流技术和业界的一些新技术。(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项目开发与技术应用,使教师得到新技术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在为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中,教师获得实战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五、结束语
  地方院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软件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重点本科院校要多很多。经济落后地区的院校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遇到的问题又要多很多。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才的问题。只有拥有一支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设置上把握住企业需求的脉搏和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才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安胜,张志强,易勇.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2]白伟华,李坚,朱嘉贤.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
  [3]李焰.论培养IT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
其他文献
据报道,在珠海读大学的某吉林籍大学毕业生自曝四年大学花费达84万,由此引发网络、大学校园对他的议论,“84万哥”成了这位“富二代”的新称呼,“价值观缺失”则是大家对他最多的评价。  近年来,我国刮起了一股“奢侈风”。比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奢侈品市场出现疲软,但中国市场却逆势上扬。仅去年我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就达9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这种风气,似乎也浸染了大学校园。一些“富二代
当下中国的儒家宪政论有刚性和柔性之分。儒家与宪政是否能够实质性勾连,需要先对何为现代宪政这一前提性概念进行澄清,才能论及儒家与宪政间的关系问题。儒家宪政论者忽视了
对于《孟子》所说的"孔子作《春秋》"一事,学界从认同到质疑,经历了长期争议。从诠释学角度看,孔子"作"《春秋》实际上是以述为作,借文本诠释成就观念创新。孔子"作"《春秋》,使鲁
【摘 要】SlideIdea是一款基于平板电脑的演示软件,其便捷的文稿制作、智能的互动元件、随时随地的用户参与、实时的录制分享使得基于SlideIdea开展的教学具有强大的过程互动性、内容生成性、时空分离性等特征。本文基于交互教学相关理论介绍了SlideIdea的功能特点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移动交互应用。实践表明,SlideIdea移动教学形成的高效互动课堂可以让课堂中的各个要素有效地被整合和利用,
对660MW SCAL型间冷塔周围有无建筑物分别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分别在不同环境风速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有无建筑物时,通风质量流量和传热量均随环境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漫、游戏市场越来越大,广泛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在中职学校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校具备了开办该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可按照该专业的建设规划,从师资队伍、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该专业的领导与建设,努力提高该专业的办学水平。  【关键词】动漫;中职教育  【中图分类
为了提高安全播出保障水平,通过采用双路由结构以及优化调整光放大器参数等方式,进行了市到县数字电视环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信号指标,降低了维护难度,同期建设的网管系统,
从燃烧安全、节能减排、机组效率、辅机出力、自动发电控制等方面考虑,进行了深度调峰试验并实施了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采取的方案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参数优化和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