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要反映生命精神并体现一定的文化深度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kanhaow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一切文艺活动,说简单一点无非就是反映两大问题:第一是人为什么而活着?第二是怎样活着?前者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者探寻生活的状态和方式。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直至先秦时期,我们的先贤们对这两个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顾和展望,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经典学说,历经后世的去腐存精,以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为两大主要经学流传至今,前者激励无数学子自强不息,而成为经世治国英才光耀万代,后者则在人生奋斗不息的漫漫旅途中,犹如阳光雨露股滋润着学子们疲惫的身影,以超迈、旷达、虚静的精神灵药抚慰着那些漂泊、孤独、忧愤的心灵。简单地说,艺术的精魂一是激励,二是抚慰。
  宗白华说:“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是中国艺术的两元。”静穆的观照是人由外在返观内心,以求得物我映照,心心相印,以致宁静守虚,和睦安详;飞跃的生命则是借大自然那鸢飞鱼跃、花鸟草虫活泼泼的气象来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而这两元恰恰来自中国哲学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所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要深入人的内心的本真,也要反映人类对生命生存状态的共同期许。这两点也是中国哲学所围绕的中心,中国画作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的载体,它也离不开这两个支点。那么,在此我们有必要简单论述一下儒道两家以及禅宗对我们的国画艺术创作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而人的行为应该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顺其自然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了解自性,尊重自性,进行自己和自己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性,同时了解自身不断的变化,最终明心见性,而有自知之明,自知则可以顺随自性,从而达到内心的清虚宁静,表现在行为上则是自在率性。这种率性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形之于象则是任情率意的徐文长,逸笔草草的倪云林,狂怪疏野的扬州八怪,“我自为我法”的石涛。再者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就是了解“他性”,尊重万类,不起分别,道家强调“淡”,就是不争、无为,无为不是消极,是尊重事实的表现,是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这个世界上的人,从古到今,就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因不懂或不尊重事实,这是正常的,也是自然的,既然是自然必然的真实现象,你去争辩,自然也是无意义的做法,所以最明智的态度就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释然,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与旷达,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逍遥自适,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豪放与宏阔。另外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宇宙大道运行不悖,浩浩荡荡,大干世界秋去春来,生生不息,所谓云飞山峙,鳞潜羽翔,云行雨施,水流花开,一切那么自然,那么贴切,那么迷人,人在其中与自然同气息共命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俨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子美;是“闲云随舒卷,安识身有无?”的李太白;亦是其身与竹化,“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
  儒家的思想强调遵循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要学习地德之厚德载物,为而不有,功而不持,温情和顺。自强不息是尊重现实的人文精神为前提,在人们面对大自然、大宇宙,是永不停息、不断求索的意志,是不断战胜苦难、求得人类幸福的精神;温情和顺被推衍为仁爱、秩序,以忠恕博爱之心对待世间的一切,以恭敬、克制、礼让之行彰显道德仁义,其目的是求取和谐共存的世界。前者化为“龙”之意象,飞动精进,是为“龙飞凤舞”、生机勃勃的汉唐世相,诸如画像砖上的《收割射猎图》、如敦煌壁画的飞天舞;后者化为山水诗韵,博大而静穆,智灵而柔顺,是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宋元意境。这两种精神逐渐融合为内心刚强有为而外在温柔敦厚的典型君子人格,是雄浑博大而中正和平、积极进取而不激不厉的“大”人形象,也是中国的“大”人们最终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理想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文化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的生生气脉,是仰观范宽《溪山行旅图》时那种高山仰止的敬畏、肃穆与崇高,是霍去病陵墓石雕群的雄浑博大、深沉与厚重;是秦始皇兵马俑那宏伟浩大、排山倒海的气势。
  禅宗是以强化心灵自主来解决人生问题和困顿的。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的作用来摆脱个体生命的局限,进而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正如朱熹突然顿悟时的诗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由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而引发的物我、有无、是非、善恶、真罔、苦乐等一系列的差别对立,也是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源。禅宗主张自悟本性,以达明心见性而超越外在的束缚(即专注于内在心性调息养护,进而发现自我自然之本性,借以超越外在他物的影响和束缚);现实世界充满矛盾,人生难得如意圆满,生命历程坎坷漫长;如何超越现实矛盾,摆脱生活痛苦,求得适意安心,便是人们生命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禅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修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哲学、生活艺术、心灵超越法,在心灵保持空寂、虚静的状态下,追求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才能得以实现。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中,出现了某种价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倾向,我们若能重视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有助于端正人们的价值坐标和道德规范,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对生命体验的总结和不断升华,逐渐形成普遍为大众认同的文化心理共识,再由思想家总结建构为哲学体系。哲学思想反过来又会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中国画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命的艺术,是生活态度的间接的反映。“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抽象的意识形态总是要借助于物质形态的生活器用、生活方式、艺术创作呈现出来。而物质世界也因人的活动参与有了高低之分。人生有五境界 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哲学境界,在此五重境界中,功利能满足人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尤为重要的是饮食维持着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因此饮食的“品味”对生命感官的刺激来的最直接、最深刻,也最易积淀下来而成为一种恒常的心理认知,在视觉、听觉感知到某种质地的形色、声响的时候,自然会与经验最丰富的味觉联系起来,所以说高级的精神境界都是由低级的物质生命体验不断升华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作品的欣赏多以“品味”加以判断和审美,“品”、“善”、“美”,都与饮食的味觉体验有关,“美”是“羊大为美”,“善”是“好吃为善”,“品”是集中的、强化的“口”的味觉感知。“民以食为天”,与人的生命最直接联系的活动不就是饮食吗!那么最初的审美萌动也就是在品尝食物时的那一刻产生,由饮食积累起来的生命体验也就慢慢地积淀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恒久的心理认知,在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到外界事物刺激的时候,自然就和饮食品味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系列审美判断,如:尖酸、甜润、苦涩、辛辣、醇厚、恬淡、肥腻、清爽等。这些恰恰是人们最深层次的、最关乎生命的心理体验,与其他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体验相联系、相结合,逐渐建构起了中国艺术创作审美的价值体系。   另外,伦理、政治旨在建立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在秩序化的人世界,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延续,这也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和状态,也体现着一定的生命价值。儒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一种理想的人间关系和有效的政治形态,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丰衣足食、安详平和的生命乐园,这样的社会需要一批仁爱忠厚、胸怀博大、精神强健、智慧贤能的精英分子,而正是儒家思想抚育了无数治世安邦的“大人”们,在此影响下,一部分艺术家在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中,自觉地追求雄浑博大、劲健厚重的艺术效果,借以弘扬儒家思想核心精神。
  中国画中朴素的水墨语言以及晕染敷色的清淡则是由道家思想作用于画家的必然结果。老子反对五颜六色的杂驳,讲“五色令人目盲”,中国画讲求用色单纯、清淡,色彩中的“清淡”和文艺批评中的“淡逸”与人心之“淡”实为异质同构的最好佐证,正如佛门之素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规约,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的实践。饮食味觉之淡与麻、辣、酸、咸、荤、腥等杂味相对,视觉之淡与浓艳重浊相对,人心之淡与名利欲望相对;笔势、笔触质感作用于视觉,同样有一种对应的心理反应,更深一层便是某一种文化精神的反射。比如在倪瓒的画中,那一抹远山、几棵寒树如君子临风,加上沉着闲适、松灵活脱的用笔,营造出空寂淡远的江天秋色,人生也未尝不可以如此游心于淡远,超脱于名利世俗。
  艺术创作也强调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那么什么是时代精神呢?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融合进来,不但强化了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加深厚、更加博大。时代精神本质上讲还是指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会折射出现阶段外界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样就会间接地反映出我们的价值判断、思想状况以及心理动态,此时,人们总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归依感,总能在文化洋流里找寻到一个停靠的心灵港湾,浸淫过文化思想熏陶的人总能够超脱小我的范畴而深刻表达公众文化心理的艺术创作,无疑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从而产生反映时代精神的经典大作。
  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并不会与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相矛盾,人类文化思想有大部分是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而亘古不变、绵延恒久的特性,是能够自始至终地伴随着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之生命历程,发生变化的是物质形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等等,情感等精神意识形态并没有巨大的变化,如果抛去政治形态的因素,有关生命的情感体验其实古今并无二致,所以我们不能以“时代精神”为借口而否定和抛弃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艺术创作的创新贵在艺术语言形式的变化,贵在表现方法的独具一格,而不是断绝传统文化精神的脉络。
  绘画艺术创作中我们非常注重视觉心理对造型、色彩、构图形式的感知,而视觉心理的背后恰恰是文化心理积淀、生命价值判断在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没有它,我们就无从判断善恶、是非、真假,无从树立艺术创作的正确坐标。更进一步讲,如果不能够增加艺术创作的思想深度和厚度,不提升自己作品的审美品位,也就无法真正体现社会大众内心深处的生命体验和文化共识,无法让自己的创作赢得广泛的心理共鸣。没有这些,你的艺术创作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浓缩了中国人生命精神的文化形态,龙文化、玉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瓷器文化、漆器文化、家居文化、园林文化、书法文化无不凝聚着中国先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讲,大力研究、挖掘、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使我们应该自觉承担的责任,而且应该以自身的醇厚博大和艺术创作的精深高远,影响更多的学子们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广度,引领后学者在艺术创作中尽可能地以一定的文化深度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生命体验。
其他文献
本文对我国证券市场分割与透明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建立了内生性市场分割与透明度的一个理论模型,论证了机构投资者更愿意在大宗交易市场一次性交易而不愿分割成一系列小的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现有的秩序理论和分工理论,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推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尝试性地从分工角度对经济秩序和区域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光影见史 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是中国美术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展事之一,也是中国美术馆“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之一,于2015年7月5日至7月16日12时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展厅展出。  展览以吴印咸摄影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为线索,通过艺术初探·影像立名(1920-1937)、时代纪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