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读写,扎实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bb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只有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不断积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和谐氛围学法引路以读促写拓展读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只有实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读写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不断获得,不断积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构建有效课堂。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品尝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着。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语文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才会兴致高涨,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和谐的氛围中才会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体验健康、丰富的审美快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交流平台,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这种氛围中,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有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争论,有问题的质疑、矛盾的激发和障碍的排除,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创造色彩。
  梁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在体会“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在学生充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船夫的驾驶技术这么好,现在呢,我们来当当小游客,也来坐坐小艇,好吗?那,我们前后几位小游客坐一只小艇,想象一下:“一路上,你们遇到了什么情况?船夫是怎么做的?你们会对船夫说什么或问什么?明白吗?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说。”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有的学生说:“船夫,你真了不起,河道这么窄,也能平稳地穿过去。”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想象:河道窄得怎样?是怎样拥挤?学生纷纷发言,体验异彩纷呈,动态生成的信息也丰富多彩;也有的学生说:“威尼斯不但风光独特,而船夫的驾驶也同样独特……”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与小艇的关系时,学生先汇报了课文里列举的几种关系后,老师继而引导:“如果是你来到威尼斯,又可能会乘小艇干什么?”此时学生想象的欲望被打开了,有学生说:“我会坐着小艇去圣马可广场和那些白鸽玩,还会跟船夫聊聊天儿。”老师接着说:“对,那数不清的鸽子飞起飞落的景象,也是威尼斯特有的生活情趣。”有学生引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运河上有专门唱夜曲的船,我还会乘小艇去听夜曲,听说意大利的歌女是最出名的”。有学生甚至还说会乘小艇去购买玻璃制品或工艺品,因为意大利的工艺品是世界闻名的。正是由于老师创设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学生能畅所欲言,想象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学法引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可见,通过把握文章形式,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极有帮助。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学法的引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如鱼得水”,真正实现了“自主”学语文的初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在主题阅读学习实验中,我注意结合教材中重点讲读课文的文章形式,学习中渗透学法,课堂尾声总结学法,并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大量课外阅读,效果非常好。如在教学第十二册课文《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由于学生接触议论文较少,所以我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再点拨思路,然后又选择苏教版的另一篇议论文——《学与问》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保证知识迁移的质量。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议论文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列举具体事例阐述观点,而且语言必须准确,有逻辑性”。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议论文阅读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以读促写,让童心触摸文本
  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书声朗朗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学生的语感是靠读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让学生在身心舒畅的状态下以一颗纯真的童心接近文本,从读正确,读通顺到读懂、读流利,再到读出感受,读出味道,文字经过不断的读,才会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
  “读”是积淀内化语言材料的过程,要将吸收的语言现象生成为运用自如的资源,还需经历一个模仿迁移阶段。“写”随“读”之后及时跟进,趁热打铁。这样依葫芦画瓢,既降低了写的难度,增强写的自信心,又巩固了读的成果,提高读的效益。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品析老人“平静”神态环节时,我想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有能力通过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老人“平静”眼神中所包含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们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鼓励”、“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期盼”、“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肯定”、“这眼神中包含着对作者的赞许”……这一句句话从孩子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这个时候我将读书、品悟与想象相结合,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出老人那无声的力量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实现读书写作相结合,设计小练笔如下: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1、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2、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相信以读促写,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读写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四、拓展读写,让学生的思维放飞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l、仿写,拓展语言能力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具有示范性。教学时,教师要借助文本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模拟中拓展语言训练。如朱自清《匆匆》这篇课文,作者叹惜时间流逝的时候,采用了排比式抒情手法,文美而情深,让学生产生了共鸣。区教学新秀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之后,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为了写好这段话,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如学生说:“放风筝时,时间随着风筝线的断裂飘走;在散步的时候,时间从思绪中离去;谈天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过去,看书时,时间从凝然的双眸中过去┄┄”这样的拓展,既拓宽了学生对时间的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
  2、补白,拓展思维能力
  仅仅是在课文的边缘进行练笔,往往不能和作者进行深层对话,体会不到文本的深刻内涵的文字的凝练隽永。设计课文补白,是学生和作者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化作者的经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和认知体系的过程,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如:笔者在教学《七颗钻石》,我结合句子“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一句,我让学生想象:小姑娘在找水过程中可能到过什么地方?遇到哪些困难?想象她又累又饿时的情景,体会她当时的心情,写下来。有的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的环境描写,写出小姑娘找水的艰辛;有的学生大胆想象,把小姑娘找水过程描绘得曲折离奇。又如《中彩那天》,我设计了这样的读写训练:“当库伯把汽车开走以后,家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库伯派人把车开走后,我长叹了一口气,失落地走到家里,坐在了椅子上。心想:唉,爸爸的梦想实现不了了,他难道就不想要那辆车吗?这时,爸爸和妈妈面带微笑地走进来,爸爸见我唉声叹气,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孩子,你妈常说人活着要诚实,为了做好这个诚实的人,爸爸才会把车还给库伯的。是你的,不要也不行,不是你的,硬要也不行。”听着,听着,我心中豁然开朗,遗憾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练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
  3、延伸,拓展鉴赏能力
  学习语言文字感受她所蕴涵的美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我们语文课的任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品味这份美丽,并把她深深印在自己的心里,让语文与美丽都在心里生根发芽并且开出美丽的花朵。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积累语感,同时,又能感受语言之美、感受意境之美。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所学的课文出发,选择相关的课外读物,拓宽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改编,我们可以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将原作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已有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再读原作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反而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材中《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名著《故乡》,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的一些精彩片断乃至作者的整个作品集,不仅可以对故事情节、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又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又如梁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她以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中的一句话:“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作为整节课的主线,把课外读物《谁是最可爱的人》适时适当引入课堂,利用课外读物的时代背景,感悟人物形象。未成曲调先有情,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学生甚至潸然泪下。这样的拓展,既拓宽阅读面,又达到教学目的,省时有效。
  和谐氛围,创设了语言交流的平台;学法引领,开启了自主学习的新路;以读促写,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拓展读写,开辟了读写训练的新天地。课堂中巧设读写,扎实训练,必能让语文教学这片沃土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夏德刚《课堂小练笔的基本类型及功用》《试教通讯》[J]2007年第3期。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重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点滴和细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语文课堂的亮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创设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  一、直观图片,带给学生震撼的视觉感受。  图片以其直观、形象、可视的特点,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画面的内容,印象深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图片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
期刊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仍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血吸虫感染免疫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成虫产卵后,宿主逐渐表现出免疫下调的状态,使感染呈现慢性化。以往的研究认为这种免疫负调节性与调节性T细胞(Tregs)、DC和Mcp等相关。调节性B细胞(Bregs)是一类具有调节功能的B细胞,在自身免疫病、慢性炎症、肿瘤、寄生虫感染等疾病中发挥着免疫负向调控作用。MicroRNA(miRNA
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语文课程标准》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充分说明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们在大量的看课等调研中发现,朗读训练在大多数阅读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课文教学结束了,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部分学生达不到
期刊
【摘要】“互评互改”作文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的作文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总结了“互评互改”作文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互评互改”作文教学的步骤,并分析了“互评互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互评互改教学步骤问题  “互评互改”作文
环境教育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足功夫。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主阵地之一就是我们的校园墙壁。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墙壁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墙壁文化的德育功能  墙壁文化,其实质是以实践为契机的主体体验文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孩子在他们周围──学校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呢?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习惯  下面谈谈我个人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第11条这样阐述:“诵读古代诗词及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行=性,如何把握好古诗文的朗读,成了古诗文教学中的重点。当今,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语文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教者和学者,必须过好古诗文这一关,也势在必行。  但,就今天我们的古诗文教学,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多。古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