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组织HBVcccDNA与血清学标志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肝组织乙型肝炎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与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HBsAg、HBeAg)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80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替比夫定片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2周、28周、44周、52周利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肝组织中HBVcccDNA和血清HBV DNA的表达,并采用酶链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的表达,分析肝组织HBVcccDNA的表达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关系。

结果

肝组织HBVcccDNA、血清HBV DNA、血清HBsAg和血清HBeAg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86、4.785、3.806、3.452,P=0.034、0.009、0.031、0.042),且肝组织HBVcccDNA、血清HBV DNA和血清HBeA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清HBsAg治疗44、52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HBVcccDNA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eAg呈现正相关关系(r=0.674、0.672,P=0.015、0.036),而与血清HBsAg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r=0.125,P=0.142)。

结论

血清HBV DNA、HBeAg定量检测可以反映肝组织HBVcccDNA的表达情况,且检测方法简单,无创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必净与乌司他丁对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ECOPD患者142例进行研究,采用单盲、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71例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组71例采用血必净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EV1(2.76±0.42)L、FVC(1.92±0.34)L及FEV1/FVC(75.84
目的探讨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72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组(R-CHOP组,36例)和联合组(36例),R-CHOP组采用R-CHOP方案治疗,联合组在R-CHOP的基础上加用rhGM-CSF治疗。在化疗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技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大叶性肺炎患儿11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时间及总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5%,对照组总有效率6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3D-DSA血管重建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常规DSA检出动脉瘤患者18例,行3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21例,分别采取了介入栓塞、手术夹闭、保守治疗等方案,总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3D-DSA的应用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同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信息。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伴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维持性透析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A组每次透析开始时缓慢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60 mL,透析结束后再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 g;B组每次透析开始时缓慢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60 mL,透析结束后再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 g。透析频度3次/周,4 h/次,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透析相关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