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低年级学生应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每次都要布置预习内容。
例如:预习《小鹿的玫瑰花》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要点: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会课文;
2、书上共有几幅图,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3、哪幅图讲的是哪个自然段的意思,找一找,说一说;
4、读熟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要谁?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5、用——画出生字条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做成卡片认会,能口头组词。
学生带着这几个预习任务回去认真读《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在读熟的基础上,很快就找出了答案,第二天,老师在讲课时,无论是让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还是组词、说话、同学们都能争着举手,抢着发言,教师再适时予以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可见,提前搞好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第二天的新授课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如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使学生自觉地养成预习习惯。
二、认真看图的习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低年级课本设计了颜色鲜艳,形式生动活泼的鲜明图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的习惯。因此,在每次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认真看图,借助图画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根据图上的特点或人物的穿着,动作、姿态总结出认识到的数字的顺口溜,便于识记。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专心听课的习惯。
听课习惯包括听、想、读、说的习惯,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仔细辨析同学之间发言的不同点;想主要指在课堂上要多动脑,多思考;读是指熟读课文,认真地读,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说主要是指积极发言,勇于提出问题。
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情感容易转移,注意力不稳定,很容易分散。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农村学前小学化的影响,毛病多,有部分学生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精力不集中。因此,教师从学生刚一入小学,就要特别强调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学生只有认真听课,做到眼看、耳听、脑想、口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才能有真实的感受,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有效提高。
四、主动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识字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每篇课文下面,至少有十几个字要让学生认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怎样让学生乐于识字,多多识字,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呢?
1、寻找规律,体验快乐。在识字教学中,老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式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培养识字的习惯,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在学习《坐井观天》时,里边有“喝”和“渴”两个形近字,就要启发学生这样想: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喝是口字旁;再如“人”和“入”;学生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撇长捺短人人人,撇短捺长入入入。这样,学生尝到了识字的乐趣,他们就会主动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2、聘任小老师,采取多元评价
一个班级共有二十多个学生,学生程度也参差不齐,要靠老师全部教会绝非易事,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未学的生字,他就读给老师听,确实认得好,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他们乐于识字,主动识字,每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就抢着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不光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识字,如把在宣传栏、超市、广告牌上认识的新字带到学校告诉老师、同学。大家一起学习,并开展课外识字比赛活动。每当他们在课外识字比赛中获得胜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格外激动。这样,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有机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而且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乐趣,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五、正确写字的习惯。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对学生的写字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年级上册就进入了写字的教学,学生初次接触写字,无论是从笔顺,字的间架结构上都难以掌握均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首先从写字姿势上加以强调,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此外,还要求学生不仅姿势正确,而且用具摆放整齐,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按笔顺写字,并且亲自示范,手把手地矫正。其次,教师十分注意笔顺的分析,每学一个字,都要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写出,并让学生说出每一画的名称,再让学生反复书空,描红练习,掌握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逐步形成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了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六、坚持阅读的习惯。
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坚持读书的习惯十分必要,但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必须勤指导、常坚持,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从开学初,我就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晨读课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文、读拼音、读拼音报、读课外读物;可以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利用早读背自己喜欢的小诗、成语、课文、古诗等,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并不是来回巡视,看谁读得认真或不认真,而是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认真读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在晨读时间自觉读书,每天清晨,教室里都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日久天长,爱读书的习惯逐步养成,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明显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但也必须具备正确的指导方法,要循循善诱,耐心细心,从细微处入手,从日常小事做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每次都要布置预习内容。
例如:预习《小鹿的玫瑰花》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要点: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会课文;
2、书上共有几幅图,几个自然段、用序号标出;
3、哪幅图讲的是哪个自然段的意思,找一找,说一说;
4、读熟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要谁?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5、用——画出生字条和田字格中的生字,做成卡片认会,能口头组词。
学生带着这几个预习任务回去认真读《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在读熟的基础上,很快就找出了答案,第二天,老师在讲课时,无论是让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还是组词、说话、同学们都能争着举手,抢着发言,教师再适时予以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可见,提前搞好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第二天的新授课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如能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使学生自觉地养成预习习惯。
二、认真看图的习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低年级课本设计了颜色鲜艳,形式生动活泼的鲜明图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的习惯。因此,在每次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认真看图,借助图画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观察画面,根据图上的特点或人物的穿着,动作、姿态总结出认识到的数字的顺口溜,便于识记。也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专心听课的习惯。
听课习惯包括听、想、读、说的习惯,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仔细辨析同学之间发言的不同点;想主要指在课堂上要多动脑,多思考;读是指熟读课文,认真地读,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说主要是指积极发言,勇于提出问题。
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情感容易转移,注意力不稳定,很容易分散。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农村学前小学化的影响,毛病多,有部分学生上课坐不住,小动作多,精力不集中。因此,教师从学生刚一入小学,就要特别强调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学生只有认真听课,做到眼看、耳听、脑想、口读,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才能有真实的感受,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有效提高。
四、主动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识字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每篇课文下面,至少有十几个字要让学生认识,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进行渗透性识字,怎样让学生乐于识字,多多识字,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呢?
1、寻找规律,体验快乐。在识字教学中,老师应努力做到让学生去挖掘识字的方式和规律,培养识字的能力,体验识字的乐趣,培养识字的习惯,从而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在学习《坐井观天》时,里边有“喝”和“渴”两个形近字,就要启发学生这样想:口渴要喝水,渴是三点水,喝水要用嘴(口),喝是口字旁;再如“人”和“入”;学生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撇长捺短人人人,撇短捺长入入入。这样,学生尝到了识字的乐趣,他们就会主动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2、聘任小老师,采取多元评价
一个班级共有二十多个学生,学生程度也参差不齐,要靠老师全部教会绝非易事,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未学的生字,他就读给老师听,确实认得好,读得好的,就聘任其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鼓励他们乐于识字,主动识字,每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被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后,就抢着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不光是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识字,如把在宣传栏、超市、广告牌上认识的新字带到学校告诉老师、同学。大家一起学习,并开展课外识字比赛活动。每当他们在课外识字比赛中获得胜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格外激动。这样,课内识字与课外识字有机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而且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乐趣,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五、正确写字的习惯。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对学生的写字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一年级上册就进入了写字的教学,学生初次接触写字,无论是从笔顺,字的间架结构上都难以掌握均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首先从写字姿势上加以强调,要求学生做到三个一。即: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此外,还要求学生不仅姿势正确,而且用具摆放整齐,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按笔顺写字,并且亲自示范,手把手地矫正。其次,教师十分注意笔顺的分析,每学一个字,都要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写出,并让学生说出每一画的名称,再让学生反复书空,描红练习,掌握笔顺规则和间架结构,逐步形成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了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六、坚持阅读的习惯。
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坚持读书的习惯十分必要,但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必须勤指导、常坚持,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从开学初,我就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晨读课的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文、读拼音、读拼音报、读课外读物;可以自由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开火车读、师生接读、分角色朗读;还可以利用早读背自己喜欢的小诗、成语、课文、古诗等,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并不是来回巡视,看谁读得认真或不认真,而是积极参与进去,和学生一起认真读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在晨读时间自觉读书,每天清晨,教室里都能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日久天长,爱读书的习惯逐步养成,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明显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十分重要,但也必须具备正确的指导方法,要循循善诱,耐心细心,从细微处入手,从日常小事做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