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每一次考完试后,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生答题时计算能力不过关的事情议论纷纷,有的老师说,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很正确,就是因为计算中出错而导致失分的情况非常普遍;也经常看到家长们对孩子计算丢分而大发雷霆。确实,目前小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很好地纠正和改变,将会影响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也会对将来学习其他课程产生一定影响。
单从一张考试卷来说,几乎每一种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学习,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代数、比例和统计等知识也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真正想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应该先从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始抓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是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答案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平时对计算题训练的作法,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增强计算正确的愿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数学课本身没有语文课的精彩,也没有英语课的活跃,体、艺课的轻松。沉闷的课堂气氛,枯燥的计算训练已经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了,所以在计算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老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计算训练中,我们还要讲究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用卡片、指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将数字算式置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等方式。同时在计算训练中每天坚持练一练。我每天都以口算、脱式计算、方程等计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多种形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平时计算训练中的兴趣和意志的培养,增强了学生计算正确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注重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学生一定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同时各年级各学段还要根据学段特点,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算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等。其次,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算法、算理双管齐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例如,在五年级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很好地提高学生计算小数乘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现行教材中,大多数数学问题都必须通过学生搜集来自情境图、表格、对话、文字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与组合,最终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来加以解决。但是小学生由于注意、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处理数学信息时,往往会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思考、细心计算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善于估算与验算的习惯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意识,是在没有老师或家长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学生保证做对题目的手段。经常要求学生做题前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当然,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平时教师的指导训练与言语的激励。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得了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每一次考完试后,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生答题时计算能力不过关的事情议论纷纷,有的老师说,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很正确,就是因为计算中出错而导致失分的情况非常普遍;也经常看到家长们对孩子计算丢分而大发雷霆。确实,目前小学生基本计算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很好地纠正和改变,将会影响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也会对将来学习其他课程产生一定影响。
单从一张考试卷来说,几乎每一种题型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学习,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代数、比例和统计等知识也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真正想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成绩,应该先从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始抓起。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错计算题的情况是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因为学生“答案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平时对计算题训练的作法,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增强计算正确的愿望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教学也不例外,数学课本身没有语文课的精彩,也没有英语课的活跃,体、艺课的轻松。沉闷的课堂气氛,枯燥的计算训练已经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了,所以在计算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算,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且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老师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计算训练中,我们还要讲究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用卡片、指黑板视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将数字算式置于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等方式。同时在计算训练中每天坚持练一练。我每天都以口算、脱式计算、方程等计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多种形式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平时计算训练中的兴趣和意志的培养,增强了学生计算正确的愿望和自信心。
二、注重加强口算的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了,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每位学生一定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从低年级抓起,教会学生口算方法。如:一年级应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并逐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二年级则要使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意义,熟记口诀的基础上,正确迅速地口算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样为多位数加减乘除计算打好基础。同时各年级各学段还要根据学段特点,让学生熟记一些特殊的算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等。其次,坚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算法、算理双管齐下,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可见,不管是何种计算都应讲清算理,让学生明确算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清晰的思路、简练的讲解和灵活的探究方式,让学生理清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以及计算公式等,帮助学生掌握好计算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计算中,应用这些知识来寻求简捷合理的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例如,在五年级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1.2×0.8=0.96的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口头表达算理,理解算理,然后组织学生探讨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很好地提高学生计算小数乘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现行教材中,大多数数学问题都必须通过学生搜集来自情境图、表格、对话、文字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与组合,最终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来加以解决。但是小学生由于注意、观察、思考与分析能力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处理数学信息时,往往会因顾此失彼而造成列式或计算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思考、细心计算和一丝不苟的书写计算习惯,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善于估算与验算的习惯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意识,是在没有老师或家长检查督促的情况下,学生保证做对题目的手段。经常要求学生做题前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计算后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检查,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错误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当然,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勤于验算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平时教师的指导训练与言语的激励。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得了的。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提高与发展,依赖于学生计算思路的清晰、条理与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依赖于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期望、激励、训练与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