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操作实践激活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o61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思考、交流的广阔空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又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深究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下面,结合两次教学“统计与可能性”一课中的摸球活动,谈谈有效的操作实践给学生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思维水平提升的巨大作用。
  1.这样的操作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吗?
  师:知道布袋中放了什么球吗?各有多少个呢?(学生打开布袋,倒出球,数出袋中有5个红球和1个白球)
  师:如果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
  生1: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师:结果是不是真是这样呢?下面就进行摸球游戏活动。(学生小组开始摸球,并进行记录、统计、分析和交流)活动有结果了吗?
  生2:我们共摸出红球26次,白球4次。
  生3:我们共摸出白球5次,红球15次。
  ……
  师:听了这么多的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生4:摸出红球的次数多,白球的次数少。
  师:实践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看似有深意,实则缺乏思维含量,且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激活。其中,暴露出了诸多的不足:一是学生对进行摸球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尽管表面上课堂气氛是活跃的,但学生的学习明显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觉性,这样的操作实践也缺乏思维训练的有效整合;二是摸球活动的组织显得苍白,有的小组摸30次,有的只摸20次,活动太随意,要想获得统一的见解是何其的困难。
  2.让操作实践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力。
  师:这个布袋中有红球和白球共6个,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样的可能呢?
  生1:是3个红球和3个白球。
  生2:不相等的话有许多种可能,就是一年级学习过的6的分法。
  师:不错!但这仅是猜测而已。如果不打开袋子,你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袋子中哪种球多呢?
  生3:我猜一定是白球多。
  生4:不对!我猜一定是红球多。
  师:既然猜的结果大家都不怎么信服,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
  生5:可以通过摸球来判断,球的出现有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情况。
  师:真了不起!大家回忆起来了吗?这种方法可行吗?
  生:记得,一定行。
  师:那我们就试试吧!不过在动手之前,大家要认真地阅读和掌握操作的要领:①选好组长和记录员;②安排好摸球的顺序;③每次只摸出一个球,且要放回袋中,再甩一甩布袋;④每组摸40次。(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生6:一共摸出红球32次,白球8次,所以红球会多些。
  生7:我们也认为红球多,因为红球摸出了27次,白球摸出了13次。
  生8:我们也认为红球多,因为红球摸出了30次,白球摸出了10次。
  师:通过摸球活动推断出红球多、白球少,但这仍然是个推想啊,该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想呢?
  生9:打开袋子,看一看、数一数就清楚了。
  师:好办法,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生:我们猜对了!(课堂上一片欢呼,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师:如果再继续摸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
  教学开始,教师并没有直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而是营造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唤醒旧知,增强深入学习的信心,再通过摸一摸、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摸球活动是检验猜想的有效途径。此时的实践操作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实验结果。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摸球活动的回忆,有助于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有能力去操作、去分析、去思考。
  3.操作实践应成为学生思维提升的有效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预设的操作活动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第一次执教此课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科学预设活动的各个要素,操作探究才会具有较高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使学生快乐学习。第二次执教此课,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一是要把唤醒认知作为学习的基石,催生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二是要善于引导学习比较,促使学生自觉探究、科学探究;三是要善于对活动进行有效延伸,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认知体系的建构。
  总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操作实践,用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进行合理的猜想、科学的推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处处以自己为主导,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遏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拥有自主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获得发展。  一、自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指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一个问题转化成为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一般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将不规范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的问题,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然而,目前有关转化思想的研究,在内容方面多侧重于对几何图形、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中转化思想的研究,忽视了“数的运算”中的转
正方观点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现指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知识水平,则是指“具有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某一学科理论和实践两个水平”。代表,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为:“人或事物表示某种意义或象征某种概念”,也就是“体现、反映”的意思。文凭代表知识水平并不是说文凭要准确地证明我们每个人的现有知识,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反映我们所要求的知识水平。它的出现和存在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和教育发展的
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本真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开放的课堂,它可以让预设留有空白,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生成,不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本真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思维火花撞击,师生真正互动,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黃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  语 言:普通话  类 型:音乐/歌舞/历史/真人秀  导 演:于蕾  片 长:165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今年1月29日,央视《国家宝藏》电视专题栏目2020新春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在央视综艺频道、央视网及网络平台同步播出,该节目覆盖人群广泛,受到全国和海外观众的欢迎。该节目在恢弘的音乐开场中推出,主持人
一、课前调查,找准学习起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积的变化规律、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学生已具备的能力:相应的口算及乘法笔算,迁移类推及“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  3.随机抽查:3.7×2.5。  生1将其转化为“37×25”,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  生2能正确计算,可以说出转化的思考过程。  生3想到转化为“37×25”并计算,但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不
用反比例解应用题一课有这样的例题:“一艘轮船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该航行多少千米?”  思考:速度×时间=路程,两地间的路程一定,所以轮船航行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  解:设每小时应航行z千米。  5x=20×6  5x=120  x=24  答:每小时应航行24千米。  学习这个例题后,几名学生向我提出疑问:“这样解题我们早就会了,为什么叫‘用反比例解
寒风料峭,冬意浓浓。踏着时光的脚步,我们挥手告别了2018年,迎来了充满无限可能的2019年。  回望过去,《青春期健康》杂志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届“优秀期刊”“中国最美期刊”“百种优秀报刊”等荣誉称号。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广大读者与作者朋友们的支持。  展望未来,为了更深入践行“关注青少年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指导学校健康实践、引领医学健康研究”的办刊理念,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努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其面积。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并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找出两者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及获取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一线教师潜心于例题教学的研究,而对习题的重视不够,缺少对习题价值应有的解读、挖掘和再创造,致使每道习题仅仅是“走过场”,学生做得苦不堪言,而教学效果却是收效甚微。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听到一位优秀教师执教“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课,为教师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